郭玉贤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冯振《老子通证》述略
——“粤西诸子学研究”之一
郭玉贤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冯振作为民国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诸子学说的教学与研究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其在日常教学积累基础上撰写的《老子通证》,以老子之说互为参证,创以老解老的研究方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不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回归元典,也吸纳了西方新学的某些科学理论对老子学说的义理加以新的解释,使其老子研究具有民国的时代特色、其体例的严谨性、诠释方法的独特性、阐释内容的深刻性到逻辑运用的灵活性,以及中西兼容的研究理念都颇值得称道,对于今天研究老子乃至先秦诸子均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冯振;《老子通证》;老子
冯振(1897—1983),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原名冯汝铎,广西北流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曾在上海南洋公学、吴淞中国公学等校就读,在广西梧州中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大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先后拜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唐文治、陈衍为师,在少年时代,就研读“四书五经”,并对老子、庄子、韩非子都作了全面研究,其治学严谨,知识面广博,对文、史、哲、经、教、农、林、医、工、数皆有涉猎,且著作颇丰,其中尤以对先秦诸子学说、宋明理学、古文辞、文字学有深入研究,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言“广心博骛,义理、词章、考据三者,每欲兼营并包[1]643”。而在诸多诸子学著作中,《老子通证》是其代表作。
春秋末年至西汉初年的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哲学思想渊源,因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文辞精辟深奥,加之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错简、衍夺等现象,给后人的解读增加了诸多困难,形成了各家对诸子学说进行文字注释、义理解说莫衷一是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清代“乾嘉学派”用考据学的方法对先秦诸子进行校勘、订正,力求恢复诸子原貌。冯振作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经学家陈衍的门生,在陈师的影响下,非常注重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他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老子通证》《荀子讲记》《韩非子论略及提要》《<吕氏春秋>高注订补》等著作中,其诸子学研究义理熟习,阐释深刻,见解独到,在20世纪30年代为国人所瞩目和赞许。
《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言》,据魏代王弼的《老子注》,全书分上下经(篇),上经(道经)三十七章,下经(德经)四十四章,共八十一章,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集中反映了先秦道家的思想。
冯振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期间讲授《老子》,在修订教学讲义的基础上于1929年完成《老子通证》的撰写。撰写目的,一是因为“《老子》,余素所笃好者也[1]595”二是因为历来众多的老子注解本,多自存成见,甚至附会《老子》的原义,难得原书之本真,所以冯振为了回归元典的本真而撰写《老子通证》作为教本。《老子通证》之所以用“通证”二字,其深层的含义是:“通”包含两层内涵,一是“读诸子之书,必融会贯通,求其宗旨之所在,然后能明其万派生于一源,一源流为万派,此通之事也”,二是后人解读《老子》“强古人以就已,首尾本末,仍相联属,是亦通也”。“证”的含义一是“明义非虚构,语有左证也”,二是“以本书证本书,殆更足信矣。”所以“通证”指的是疏通证明,还《老子》以真实的面目。
《老子通证》最常见的版本为曾德珪选编的《冯振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所收录者,另有《〈老子通证〉自序》,单行。《冯振文选》除收录《老子通证》外,还收录了冯振的另外三部诸子学著作《荀子讲记》《韩非子论略及提要》《〈吕氏春秋〉高注订补》和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讲记》及《〈荀子讲记〉自叙》《〈韩非子论略〉自叙》《〈吕氏春秋〉高注订补自叙》等单篇论撰,书后附《冯振小传》《冯振自传年表》。
自汉代以来就有《老子》注解与阐释,历代层出不穷,冯振《老子通证》并未直接沿袭前代的注解与阐释,而是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之处。
历代学者的《老子》注解本体例,一般多为注释和译文,以校勘、训诂为主,重在字、词、句意思的阐发与辨析,如吴澄的《道德真经注》以注文和校正原文章句为主,刘师培的《老子斠补》以注文和校义为主,高亨的《老子正诂》以对原文字词的训诂考证为主。冯振的《老子通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他不作简单的注文校正研究,而是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全书由凡例、史记老子列传、古代老学评论辑要、老子通证四部分组成,老子通证各章诠释体例分注文、通论、参证三部分。其中史记老子列传辑录了《史记·老子列传》全文,对老子的生平、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的创作缘由做了细致交代。古代老学评论辑要辑录了《庄子·天下篇》《荀子·天论篇》《吕氏春秋·不二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汉书·艺文志》及司马谈论六家旨要对老子及道家要旨的解读。将《史记·老子列传》和古代老学评论辑要放在正文之前,增强了全书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注文解释字词句的意思,附在本句之后,对于文辞简约而义蕴深玄的《老子》字词,不作望文见义的解读,而是精选古今学者的注释,不主一家,上自战代,下至今人,均有采及,也就是从战国到民国历代重要的老学研究成就均有所吸收采纳,而选取的标准“不拘于宗派,而浮词滥调,在所必摈”,而以“大要选其精华,求其融贯;不尚博征,但期约取。”《老子通证》给人以一部书读懂《老子》的收获。
通论是注文的深化与提升,概括每章主旨,“融汇一章之义,虽时采前贤之说,仍以个人之义为主”,为不失老子原著的本真,通论中列举其他各章与本章意义相关的论说,避免孤立地解释一章的意旨,既充分表达了本章的主旨,又兼及他章,贯通全书,集中体现对各章的全面理解,呈现老子原义。如《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也。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1]35。
对此章的解读,历来说法众多,冯振先生结合例证的解释是:
道本无名,强为之名,纯朴不残。可名为小,虽小而天下不敢臣之也。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归,百姓将自至,莫之令而常自然也。然天地之始,固未尝有名,而万物之母,则始制有名矣。名者,实之宾也。夫既有名,因名以求实可也,若逐名而不止,舍实而务宾,如惠施、公孙龙之诡辩,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未有不殆者也[1]35。
本章主要从“道”的自然无为讲到侯王治理天下国家也应当自然无为。对于“道”向来有很多深奥、玄妙的阐释,冯振却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将“道”做了深刻的解读,认为“道”原本是没有名称也不可指名,一旦指名就会有所限定。当“道”滋生了万物,便产生了各种名称,名称与实物之间应该是一致的,这与第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三十四章所讲的“道”与“名”之间的关系很好地系联在一起,体现了《老子》关于“道”“名”关系表述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将“道”的无限制性和“名”的有限性从宏观的角度阐述得明白晓畅,易于接受。
参证部分是全书的重点部分,以比类证明的方式,列在最后。参证所引用的十之八九为以本书证本书,形成同一观点的资料汇集,前后文章字义宗旨所在,清晰明了。如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1]44-45。
这一章的参证部分这样写道:
本经曰: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此即勤而行之之义。本经曰: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十章又曰: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此即明道若昧之义。本经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又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此即进道若退之义[1]45。
短短一章,用了另外五章的内容来佐证,将关于士的等级与对“道”的认知与实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起来,体现全书对“道”的描述及对“道”的感悟这一问题的理解,呈现出老子思想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由注文、通论、考证组成的严谨体例,从字句到章句,再从章句到指归,逐层深入地展现老子的思想内涵。表述简而不略,博而不杂,更体现了冯振对《老子》全面而透彻的研究,成为后人撰写先秦诸子注解类专著的参照,影响颇深,如张松如的《老子校对》体例由校释、说解构成,严灵峰的《老子达解》体例由句解、释词、校议、语译构成。不能说后代研究《老子》的学者都是遵循冯振《老子通证》的体例,但在冯振之前,鲜有这样的体例出现,之后的学者多沿用这种简洁严谨的新体例,不能不说《老子通证》在体例上有所创新。
受业恩师陈衍和唐文治对冯振的治学影响很大,陈衍是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经学家,走的是“乾嘉学派”考据学之路,唐文治曾受业于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两位老师的尚实治学精神与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冯振的文学研究,使得冯振继承了古文经学的考据训诂方法,将其用于诸子学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唐文治早年出使东南亚各国和西欧,是中国早期接触西方现代思想的学者之一,冯振在悉心治诸子学基础上,除文、史、哲等皆有所学之外,熟悉英文,曾以英文论文考取留学美国,因美元汇率突然提高而未能成行。这样的背景使得冯振研究《老子》,既继承“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之学,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优点,摒弃不切实际、繁杂琐碎的考据之法,校勘、订正了《老子》传本的诸多偏误,又运用西方新学的理论解释《老子》的义理,如在《老子通证》中对62位学者观点的引证中,包括战国的文子、韩非,汉代的河上公、郑玄,三国的王弼,唐代的张君相,宋代的范应元、吕惠卿、司马光,元代的吴澄,明代的薛蕙、王守仁,清代的陶绍学、毕沅、王念孙,清末民初的马其昶、刘师培、陈柱,现代的马叙伦、高亨,日本学者石田羊一郎等,这其中有走“乾嘉学派”路线的毕沅、王念孙、马其昶,也有接受西方新学的马叙伦、陈柱、刘师培。
旁征博引体现了冯振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也不难看到受西学影响的痕迹,如《老子通证》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韩非曰: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〇严复曰:二语乃物理公例[1]30。
对同一句话的释义,既有诸子韩非的传统观点,也有受西学影响的严复运用的“物理”这样的西学概念。可见,冯振对老子的古今中外研究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旁征博引、排比综合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并在这些注文的甄选与征引中,体现中西结合的鲜明时代特点与研究特色。
冯振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不简单停留在对经典原文的字义章句解读,更重视国学经典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及产生的意义,如他在《韩非子论略》的自序这样以形象的比喻阐述经学与诸子学的关系:
六经菽麦也,诸子药石也。无病之时,固恃菽麦以养身。及其有病,或对菽麦而不能食,或勉强食之,而适足以增病。必藉药石摧陷而廓清之,然后可徐徐复食菽麦[1]594。
用“菽麦”比喻经学,用“药石”比喻诸子学,内容贴切,形象生动,在冯振看来,《老子通证》作为诸子学的一部分,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国难时期的国人有治病功效。能将诸子学的研究上升到与现实密切结合的高度,且结合得恰到好处,实属难得。
在历代众多的《老子》注本中,所运用的诠释方法多种多样,如自魏晋以来兴起的“以佛解老”,想通过阐述达到印证“佛老为一,佛为老之本”的学术目的,仅清代和民国期间就涌现了诸多如邓暄的《道德经辑注》、丁福保的《老子道德经笺注》等“以佛解老”著作。而“以老解老”并非冯振的创见,1924年蔡廷干做了《老解老》,主张“以老解老,以经解经”,尽管出发点很好,但最终却做成了将《老子》原文的每个字在全书中的出现频率及出现章节做了系统的统计,实际上是做成了老子索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老解老”,在其之后的部分以老解老注本多为少量、片段地使用,唯有《老子通证》将其作为基本体例贯穿全书,将“以老解老”“以子解子”的诠释方法落到实处,是通过《老子通证》的参证部分实现的。正如冯友兰所言:
冯振先生此书,主张以老子本书证老子,与蔡廷干先生的意思相同。但是工作却比蔡先生好的多了。他也引庄子韩非子等书以解老子,但其所引,亦不必限于有明文言系解释老子者[2]254。
冯友兰的评价非常中肯,冯振认为“解经者贵乎以经正经,尤贵乎以本经证本经[1]3”,八十一章的参证所引,除有二十三章引用《韩非子》《庄子》《淮南子》《文子》的观点外,其余三十四章(第五、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一、四十九、六十八、七十二章没有参证)均以“本经曰”的方式呈现,这是冯振继承“乾嘉学派”治学的经验,结合自己研究实际发展而成的印证、比较的研究方法,用本经互注,相互参照,将老子的基本思想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诠释。如第二十八章的参证针对正文的: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1]32。
做这样的解读:
本经曰: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又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三十八章此亦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之义[1]32。
将第二十八章与第三十八章、三十九章的文义进行了很好的关联,读者由此对老子“知雄守雌”的人生哲学有了整体把握,因为老子深知代表刚强、居上的“雄”与代表柔弱、处下的“雌”相比较而言,“雌”更有生命力,“知雄守雌”是最好的人生取向,也是最淳厚的“德”,常守这种德就会复归于朴,即复归于“道”。
《老子》作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哲学典籍,必然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不能孤立片面地仅凭只言片语去解读老子,不能用孤证去破坏老子的整体思想系统,更不能用“老子注我”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老子》。《老子通证》从保持老子思想的整体性出发,从文本出发,注重文本之间的逻辑关联,对老子的核心思想给予了透彻的分析解答,唯有此,才是真正《老子》元典的正确诠释方式。这种系统客观地运用“以老注老”研究方法真实地展现《老子》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使《老子》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也为后代研究《老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借鉴与参考。
《老子》在历代传抄过程中,出现前后章节不连贯,上下文义互相抵牾的现象,从而引发诸多学者对于《老子》分章问题的讨论、研究,今天的通行本分章是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有学者认为最早按此分章的是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但冯振认为“河上公注,是后人伪撰,故不以为首[1]4”,而认为从王弼的《老子注》开始,《老子》分为八十一章。后人大多沿用这种划分,也有学者按原文意思重新分合。冯振根据《老子》的文义和整体哲学思想精髓,对《老子》的文章做了详细的阐释。认为《老子》原文的分章“亦殊多不合,有数章可合为一章者,有一章仍可再分者[1]4。冯振的这一见解在每章的注文部分得以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章观点。如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1]12。
冯振的分章观点:
陶绍学曰:天地之间下当别为一章[1]1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讲天地没有私心偏爱,而“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却讲的是“道”的运动与空虚寂静之道的坚守。前后关联不大,所以应分为两章。
冯振认为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不是原书本来的面目,但因沿用已久,也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仍沿用八十一章的做法进行解释。现在流行的八十一章划分法有一章可以分为两章或多章,或章内前后次序倒置,或两章、多章合并为一章,或一章中有多章错简、复出,这些“问题章”影响了《老子》原义的传达和老子思想的传播。冯振根据《老子》的思想内容,从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校勘,在充分遵循原书宗旨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增删,将看似简单的篇章结构问题,通过对诸多典籍的考订、训释,得出颇能令人信服的章节划分依据,便于阅读,便于理解,更便于对《老子》思想有整体的理解与把握。
《老子通证》作为冯振治诸子之学的代表作,诞生于中国文化大变革的20世纪20年代,其中折射出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民主、科学、平等为主旨的新文化二者之间的交汇融合,既有摒弃门户之见对各家注解的详加甄别,也有对《老子》微言大义的细加品位,更有在此基础上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传统优秀老学研究方法的继承,对新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凝聚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积累与实践。《老子通证》体例上的创新、中西兼容的体现、结合现实等内容特点,体现了冯振谨严务实、重视实证的学术思想,深厚的国学根基,敏锐的学术眼光。对《老子》问题章的重新划分、“以老解老”“以子证子”印证比较法的运用,突破了前人只重视《老子》原文字义的解读、某一思想观点的过度阐释,回到注重《老子》思想的整体性把握的正确研究之路,使《老子通证》在汗牛充栋的《老子》注解本中占有备受瞩目的一席之地。
[1]曾德珪.冯振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冯友兰,冯振.老子通证[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Feng Zhen’s Laozi Tong Zheng:The First One of the Series of Study on Philosophical Schools in the West of Guangdong
GUO Yu-xian
(Department of Chinese,Lijiang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6;School of Liberal Art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Feng Zhen was an influential expert in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He had original idea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ical Schools.His masterpiece Laozi Tong Zheng,based upon his teaching,is especially profound influential and its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Laozi Tong Zheng is the integr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methods into the scientific methods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The former aims at returning to classical books.The latter aims at interpretation of Lao Zi’s philosophy,which indicates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Lao Zi stud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trictness of compilation format,uniqueness of interpretation method,profundity of annot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logical system and compatibility of Chinese tradition methods and new scientific methods from the west in research idea,are of great valuable.
Feng Zhen;Laozi Tong Zheng;Laozi
B223.1
A
1673—8861(2017)03—0028—05
2017-03-25
郭玉贤(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文化。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5DZW001)。
名家注解的同时,《老子通证》也广泛引用历代有代表性的典籍,包括先秦诸子著作《韩非子》《庄子》,词典《尔雅》《广雅》,字典《说文解字》,韵书《广韵》,类书《永乐大典》,史书《周书》,重要的典籍注本《老子章句》,语录汇编《朱子语类》,笔记小说《世说新语》,现存最早的完整《诗经》注本《毛诗诂训传》,古代汉语史实风俗著作《韩诗外传》,选采诸子之言的《意林》等共32部。
[责任编辑]肖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