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认知的跨界作业
——《笔译、口译的心理语言学和认知探究》述评

2017-03-11 00:29:33
外国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认知科学笔译口译

刘 勇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江门 529000)

翻译与认知的跨界作业
——《笔译、口译的心理语言学和认知探究》述评

刘 勇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江门 529000)

0 引言

对翻译的反思几乎与人类历史齐头并进,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研究者从科学的角度讨论翻译。围绕翻译所进行的早期学术活动是把翻译看作人文学科或者“文科”(liberal arts)的一部分,主要的活动是反思、理论和翻译批评,而不是实证研究,而后者正是认知科学的核心(Ferreira Schwieter, 2014:4)。翻译研究的多位先锋理论家,比如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吉登·图里(Gideon Toury)和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早已提出实证研究的设想,虽然他们自己并未身体力行。翻译的实证研究真正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后有两股主要推动力:一是心理学研究的过程研究日益成熟;二是翻译实践者和译员(笔译员和口译员)培训官参与程度越来越高。更为重要的是,因特网的发展促进了译界学者的跨边界交流。顺应人文学科的跨边界作业(cross-border work)趋势,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2014年出版了《笔译、口译的心理语言学和认知探究》(PsycholinguisticandCognitiveInquiriesintoTranslatingandInterpreting)。该书由加拿大劳里埃大学(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的两位学者艾琳·费雷拉(Aline Ferreira)和约翰·施韦特尔(John W. Schwieter)主编,探讨心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路径的翻译研究。

1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由三篇文章组成,第二编由五篇文章组成。第一章题为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在笔译、口译中的地位,作者是本书的两位编者艾琳·费雷拉和约翰·施韦特尔以及第三章的作者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该文先总体概述了翻译研究发展的历史,然后指出翻译研究的多维度发展,最后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本书主体部分的内容。

在第二章中,法比奥·阿尔维斯(Fabio Alves)介绍了认知科学、专长研究以及心理语言学这些年轻的学科如何发展成为交叉性的研究领域,以及如何反映它们对于翻译过程研究所各自具有的潜在贡献与影响(Ferreira Schwieter, 2014:8)。本章除了介绍关于翻译过程研究最新出版的成果之外,又谈及了一些关于认知科学、专业研究和心理学的主要假设,并讨论了它们该如何与翻译过程研究联系起来。作者描述了第一代翻译过程研究如何使自己与认知科学紧密联系,以及第二代如何结合不同方法、基于数据抽取和分析,能够更精准地聚焦于更为清楚的问题与假设上。他也描述了元认知(meta-cognition)在翻译专长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起到核心作用的,并解释了翻译过程研究与有关专长研究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丹尼尔·吉尔针对认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对会议口译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概述。他首先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会议口译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一个口译工作者如何进行研究进行了描述。他指出了一些还没有解决的一些方法问题,例如忽略了生态效度,优先考虑控制与可测性等问题。他强调说,尽管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深刻见解有的时候在口译研究领域经常被误解, 但是它们对于专业会议口译研究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证明。随着越来越多的口译从业者寻求认知科学方面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工具和技术可以为人使用,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将越来越有效地解决口译中的问题。

第二编以探讨同传过程中的高级话语过程开始。第四章阿黛里娜·希尔德( Ferreira Schwieter, 2014:41)描述了一个二维的准实验研究。在此研究中,两组不同的群体(专业人士和新手)、两组不同的文本(信息的冗余程度不同)在实验中形成对照。这一章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所讨论的研究假设不仅与口译研究相关,而且与文本理解、语言结构中的推理过程,以及关于阅读技能、工作记忆中个体差异所扮演的角色有关。

第五章,萨卡·狄马诺娃(Sarka Timarova)和她的团队呈现了一个关于工作记忆能力的研究综述。这一章主要呈现了专业口译者测试工作记忆与同传表现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的一项研究。28位专业的口译人员进行了一连串的测试,来测量工作记忆力(字母跨度测验、柯西测验、复杂广度测验),以及一些口译表现测量(词汇、语义、句法加工、空间的滞后性、词汇丰富性和处理速度)。本章的结论是:对于由专业口译人员所进行的同传中所涉及的广泛的工作记忆力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全力研究一个还未解决的问题:即在口译过程中,工作记忆力的确切作用(Ferreira Schwieter, 2014:10)。

第六章,索尼娅·范德皮特(Sonia Vandepitte)和她的团队聚焦于修辞性语言的翻译过程,通过呈现3个例证检测转喻语言是否给翻译的学生带来困扰。范德皮特等人的研究表明,转喻语言确实是一个翻译难点,因为转喻结构比非转喻结构所造成的挑战更大,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努力。这个过程无论是对于训练过的学生或者是未经过训练过的学生而言,都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处理。这项研究也对翻译过程中的停顿(pause)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予以证明的观点是,认知努力能够通过停顿模式的方法来测量。

迈克尔·卡尔(Michael Carl)和他的团队在第七章主要讨论后编辑机器翻译测后编辑机器翻译,他们使用了键次登陆、眼动追踪,以及把采访用来探索由问题引发的认知过程。这些问题涉及3个不同的任务,由专业的翻译者和翻译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执行。这个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使用分析在后编辑和后编辑策略中所涉及的人工流程,解释后编辑效果在翻译任务中是如何得到有效改善的。它重新审视后编辑所涉及的主要方面,比如被翻译的文本的类型、使用者、所付出的努力、技术问题,翻译训练以及在此过程中翻译者的角色。本研究把三角测量用于翻译过程研究,目的是实证性地研究翻译过程和后编辑过程。最后,该团队分析了后编辑机器翻译研究的前景以及与众包的关系(Ferreira Schwieter, 2014:169-170)。

本书第八章作者是达·席尔瓦(da Silva),讨论了把多重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翻译过程的益处。正如三角测量概念所表明的那样,一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可以与另外一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形成对比,通过比较这些结果的趋同与分歧,实际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现象。该研究基于表征和分割的概念,分别运用回顾科学实验报告和眼动追踪数据进行探索。这一章主要对最近一些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结合键次登陆、眼动追踪、科学实验报告)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2 特点——学科互涉的界面性与国际大视野

2.1 学科互涉的界面性

学者克莱恩指出:“边界跨越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明确特征。”(熊沐清,2013:15)这种跨越的呈现方式就是‘界面研究’。董洪川(2015:3)认为:“外语学科的‘界面研究’至少应该包含两个重要的向度: 一是外语学科内部的‘界面研究’ ,即在外语( 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外语) 学科的不同领域之间展开‘跨界研究’ ,譬如语言与文学、语言与翻译、 语言与文化、 文学与翻译等; 二是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 譬如语言与认知科学、 语言与哲学、 文学与社会学、 文学与科学、语言与科学、文学与人类学、文学与传播学、文学与环境学,等等。”本书的标题《笔译、口译的心理语言学和认知探究》就凸显出界面特点——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与翻译学的界面,呈现了两个向度的界面研究:一方面是学科内部的跨界,即心理语言学、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结合;另一方面是学科外部向度,即认知心理学、哲学(现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统计学与翻译的跨界作业。这种跨界作业可以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从多个视角切入译者的思维、译品的产生、译作的接受,可以更科学地解释翻译现象。

当然,本书的最大亮点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翻译过程研究,探讨认知努力、认知加工、认知韵律、认知饱和以及记忆与翻译的相关性问题。霍姆斯把描述翻译研究分为三个路径——译作、功能与过程(Holmes, 2000:172)。译作的接受、翻译的功能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是翻译过程研究因为涉及大脑,导致很多学者望而却步,所以霍姆斯感叹说“译者大脑这个小黑匣子里面所发生的情况,恐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事件。”(肖开容等, 2016:5)。可喜的是,“认知革命”引发了许多学科的“认知转向”,也就是将自身的研究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从认知科学中汲取灵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熊沐清,2015: 2)。翻译学与认知科学的“联姻”也已蔚然成风。国际译坛早有翻译学的分支学科——认知翻译学,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人类学等角度探讨复杂的翻译现象。2011年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专著《翻译研究批判性导论》(ACriticalIntroductiontoTranslationStudies)就是认知翻译学的成果之一,该书从认知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而本书也是认知翻译学的典型代表作品,从技术、实证、心理层面进行翻译现象探究。

2.2 理论性与实证性结合

一方面,本书汇集了大量的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比如有心理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专长研究理论。本研究不是单纯地堆砌这些理论,而是运用有针对性的部分解释翻译过程,预测翻译的效度。另一方面,本书是一份实证研究的范本。本书以笔译和口译领域的科研人员为目标读者,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以及对现存理论的批评性的回顾与建构,目的是培养一个更普遍、更科学的视角。本书提供了关于口译与笔译研究领域的不同视角,旨在帮助那些对这两个学科发展感兴趣的越来越多的读者探究笔译人员或者口译人员的“黑匣子”。本书的实证性蕴含的是当下翻译研究很高的技术含量。键次登陆、眼动追踪、翻译记忆技术和译后编辑技术的运用,给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同时,这些数据可以支持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学者指出:“我国语言服务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以后编辑可望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结合翻译记忆技术的译后编辑。”(张慧玉等,2016:59)所以说,本书的很多实验结果,比如第五章关于工作记忆的研究、第七章关于后编辑机器翻译的成果,对翻译产业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总体而言,本书所汇集的理论和实践讨论不仅对笔译与口译学者有所帮助,对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笔译员和口译者也有指导作用。

2.3 国际视野

本书的作者地域分布广阔,有欧洲学者,也有南美洲学者。艾琳·费雷拉和约翰·施韦特尔(第一章)来自加拿大劳里埃大学大学,法比奥·阿尔维斯(第二章)来自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丹尼尔·吉尔来自法国的巴黎大学,阿黛里娜·希尔德来自英国的莱斯特大学,萨卡·狄马诺娃(第五章)来自比利时鲁文大学和捷克的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索尼娅·范德皮特(第六章)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迈克尔·卡尔(第七章)来自哥本哈根商学院和美因茨大学,达·席尔瓦(第八章)来自巴西的乌贝兰迪亚联邦大学。翻译研究这条主线将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地域的学者联系起来,体现了本书的广度和宏大的国际视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包含了两位巴西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可以说是继坎波斯兄弟的“食人主义”翻译思想之后,巴西学术界给世界译学的又一份贡献。

本书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章节分类不科学。 本书第一编名为口笔译的心理语言学的交叉研究,下含3篇文章,第一章为本书的总体概览,第二章与第三章是实证研究,这样的分类欠缺合理性。应该把总体概念单独列出,同时将第一编的两篇文章与第二编的五篇文章并列(同为实证研究)才能体现逻辑层次性。另外,本书还应加一个结论章或者简短的后记,以体现全书的完整性。

3 结语

艾琳·费雷拉和约翰·施韦特尔(2014:12)指出:“建立口译研究、笔译研究和认知研究一致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形成一个国际和多学科的融合。”本书以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实证的方法分析翻译过程,就是这种融合的典范。其研究成果既可以用于解释翻译现象,也可以指导翻译实践。

Boase-Beier, Jean. 2011.ACriticalIntroductiontoTranslationStudies[M].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Ferreira , Aline & W. John Schwieter.2014.PsycholinguisticandCognitiveInquiriesintoTranslatingandInterpreting.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olmes, J.S. 2000.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G]∥ L. Venuti.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72-185.

董洪川.2012. 界面研究: 外语学科研究的新增长点[J]. 外国语文(5):2-3.

肖开容,文旭.2012.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新进展[J]. 中国翻译(6):5-10,127.

熊沐清.2013. 界面研究的涵义、学科意义及认知诗学的界面性质[J]. 外国语文(5):11-17.

熊沐清.2015. 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一[J]. 外国语文(6):1-9.

张慧玉,冯全功.2016. 关注行业发展、开拓译学领域——《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过程与应用》评介[J]. 中国翻译(2):55-59.

责任编校:朱晓云

2017-01-13

刘勇,男,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翻译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认知科学笔译口译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科学中国人(2018年9期)2018-07-06 09:34:56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意识的自然化之后——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3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浅谈梵藏翻译过程及认知科学与佛教间的关系
西藏科技(2016年5期)2016-09-26 12:16:22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