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对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认同的影响

2017-03-11 00:10
关键词:跨文化身份交际

方 宁

(广东警官学院公共部,广东 广州 510440)

语言选择对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认同的影响

方 宁

(广东警官学院公共部,广东 广州 510440)

语言选择是否得当,关系到身份认同的效果。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选择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以及身份的制约两个方面。本文主要论述了语言的不同形式因文化差异而对身份认同造成的影响,以及身份因素对语言选择的制约而对身份认同造成的影响。

语言选择; 跨文化交际; 身份认同

乐黛云曾说过,“由于文化的差异,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1],换句话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现象日益增多。由于交际双方所处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人在相互交往时,由于文化对人的深刻塑造力,必然会呈现出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彼此的语言选择,造成交际中的误解和摩擦,出现交际障碍及身份认同问题。与此同时,身份因素也会参与到跨文化交往中,它是和语言相伴而行的,时时刻刻地影响着说话者的语言选择,从而对身份认同造成影响。总之,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碰撞,更是身份的交互。

一、语言选择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它可分为对话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等。所谓身份( identity) ,或曰认同,是存在于个体和群体之间有意义的系统性规范,是社会关系网中人及其所处位置的标志。它所涉及的,是相同与不同、个人与社会,“是你与一些人共有、而与另一些人不同的那些东西。”[2]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兼有多重身份,但无论哪一种身份,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他人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

语言既是自我操控的工具,也是他人眼中的“我”得以建立的基础。身份的确立并非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以语言为纽带的交互行为。身份建构的途径之一就是语言。通过使用特定风格的语言,说者可以在听者面前建立起某种身份,只有恰当的语言才有助于建立起有效的身份认同,而不当的语言将导致身份认同的混乱。由于语言不仅反应一种文化,而且受制于其所属的文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选择常常会引起误读或误解的现象,产生身份认同的问题。以下笔者将分别从对话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三个方面论述语言选择因文化差异对身份认同造成的影响。

1. 对话语言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由于文化差异,言语表达对身份认同产生着显著的影响。让我们来看以下中西方问侯语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友好身份不认同的例子。

中国人见面常说:“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示友好的问候,打招呼。而西方人听到后却很惊讶,?甚至很反感。当被问 “Have you eaten your meal?”时,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我有钱,我不要他们请我吃饭。”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则感觉受到侮辱。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是询问,而非问侯,是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也可以用谈论天气方式进行寒暄的开头语,如:It‘s sunny。或what a bad day,isn't it?

从以上的例子可见,说话者的本意是想得到受话者的接受,然而却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对语言选择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懂得对方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仍不够,还必须深入理解对方的文化。

2.书面语言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翻译是书面语的一种,翻译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读者对译者的身份认同。在翻译中,有些语句,译者虽然在两种语境之中都能很好理解,但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维差异,却难以把二者对等起来表述,这在诗词的翻译中尤其明显,让我们来看《红楼梦》[3]林黛玉的柳絮词《唐多令》的几句翻译。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词中的“愁、头、收、留”以“ou”音押韵结尾,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意境。再看霍克斯的译文[4]:

The creatures of nature,they too know our sorrow,

Their beauty, like ours, must soon end in decay.

Our fate, like theirs, Uncertain hangs,

Wed to the wind, our bridegroom of a day, Who

cares not if we

Go or stay.

译文将原来的六句译成了八句,每句长短不一,且不押韵。再加上两个“like”的使用,使得译文丧失了原有的意境。译文“Our fate, ike theirs, Uncertain hangs ”也体现不出作者的无奈和惆怅之情。而且原诗词具有固定的格式,但译文却没有体现出来,使得西方读者不能很好地了解中国古诗的真正形式。

从诗词的中译英可见,一种民族文化所特有的东西 , 别的民族不太可能拥有。但只要加强对交际双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认识,在持续不断的语言选择过程中,有效地塑造自身的语言情境,就有可能跨越文化差异获得身份认同。

3、肢体语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由于语言不仅反应一种文化,而且受制于其所属的文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选择对身份认同将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手势语也一样。

例如,竖大拇,在中国,表示赞扬;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则表示没问题;在俄罗斯、希腊等国家则表示的是滚开;在一些中东国家则表示猥亵。再比如,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点头表示同意、认可,摇头表示否定、反对。但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等国,人们却以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印度人表示赞同时,总是先把头往左或右轻轻地斜一下,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让人觉得是“不要”或“不愿意”的意思,其实是表示“知道了”或“好的”。

在当今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大量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对中国的建设者来说,了解和注意不同国家肢体语言的含义,对他们在国际交往中获得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都有着显著的意义。

由以上的语言选择对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认同的影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需要懂得对方的语言,还需要懂得对方的文化。此外,空间、时间等这些无声的语言,它们在不同的文化里也有不同的体现,如果不懂,也将会对交际者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因此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的元素。

二、身份因素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一个人的语言与其在社会中的身份是密不可分,是其身份的标志。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身份的碰撞。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往往受到身份的制约。“站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句俗语就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身份因素对语言选择的制约。例如,医生的身份,依赖于其专业知识建立起了自己的职业权威,具有一整套专业化的、排外性的话语体系。也就是说医生依靠自己的职业身份获得了处方和医嘱的话语权。试想一下,一个非医学专业的老师,在自己的专业课上,对着学生大肆讲解病例以及药物的用途,他(她)的医生或老师的身份都不会得到认同的。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们生活于不同的文化里,身份在碰撞的过程中不免会打下文化的烙印。这些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在与不同的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互动过程中,构成了不同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或社会关系,且在各自不同的身份意识的驱使下,选择各自要表达的诉求和意向。这样选择出来的语言结果,常常会出现身份认同的问题,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成败。

1. 文化身份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文化身份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身份认同,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由于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的不同,势必会导致文化身份的差异,进而对身份认同造成影响。让我们来看以下一个中西跨文化婚姻的例子[5]:

美珍是中国妻子说,丈夫尼克是美国人。前者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长大,说话属于高语境的特点,即委婉,模糊,意会,缄默。后者则一贯受个人主义文化熏陶,说话则属于低语境的特点即明晰,开放,准确。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均不同。一天,丈夫尼克在做午饭时拿出来一盒Ravioli,看到他的举动美珍很失望的问是不是就想做他和女儿两个人的,而不是三个人的。尼克见她不高兴就阀她是否也要吃Ravioli,她不明白尼克怎么会这样的蠢问题,难道他指望自己表示不吃Ravioli,自己另做吗。对于西方人而言,使用明晰信息是他们的习惯,而要他们理解中国人表达中的隐晦含义是比较不容易的。结果,他们的婚姻出现了摩擦。

2. 社会身份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这种社会身份,可理解为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交际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方面的关系。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和可变性,如: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是学生的老师等等。

比如,一个女性销售员向一个住中国的六七十岁的外国男子介绍保健品。当这个老人是陌生的客户、朋友的父亲、岳父等不同的角色时,他应该使用不同的语言,以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因为在交际的过程中,她的社会身份在不断的变化,与对方的交流也应随着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出现身份认同问题。与此同时,交际的目的也会参与到身份对语言的制约行为当中,虽然交际者的身份没变, 但交际者的语言选择方式却因目的的改变而改变,有可能也会影响到身份的认同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成败。

3、身份意识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在身份的碰撞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往往会对于社会关系中自己的角色(role)产生不一样的理解。这种不一样的身份意识会影响着语言的选择,且导致身份的不认同。例如,中国人去医院看病人时,作为朋友的身份,常常会关心说一些如:“药吃了吗?“ ”有没有试试中药?” “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来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中国病人很受用,而当这个病人是西方人时,他则会认为你在指手画脚,可能还会回敬你说:“干嘛让我那么做?你又不是我妈妈。”

这种身份不认同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重关系,常常通过礼节来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朋友之间的嘘寒问暖被看作是关心对方的表现,朋友的身份需要这种无微不至的体贴来维护。然而美国文化比较看重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中国人那种关心方式,在美国人看来,应属于另一个身份: 母亲。这就是身份认同的差异。在他们的观念里,朋友这一身份,只需一句 “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就够了。

语言是最基本的交流和表达载体,它是身份建构的重要元素。身份是“我”是谁。它直接约束和影响着语言的选择。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选择由于文化的差异可能会造成身份认同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得体的语言,建立起身份认同的共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身份对语言具有反作用,它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交际者的语言选择。身份、语言是互动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研究身份对语言选择的影响其实就是对研究语言选择对身份认同影响的进一步论述。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认知语言、身份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并能够在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及身份中展开跨文化交际。

[1]乐黛云.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C]/ /乐黛云. 跨文化之桥.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5 -74.

[2]Chris Barker.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0: 168.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3.

[4]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Penguin Book.1993: 53.

[5]罗密欧和祝英台——跨国婚姻P7,由NordriDesign提供 www.nordridesign.com 跨文化婚姻,

(责任编辑:胡光波)

2016—10—04

方宁,女,安徽怀宁人,广东警官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H030

A

2096- 3130(2017)02-0043- 03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2.009

猜你喜欢
跨文化身份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