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学研究在中国
——以著作为中心

2017-03-11 00:04何志丽周铭
兰台世界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文书工作著作文书

何志丽 周铭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昆明650091)

文书学研究在中国
——以著作为中心

何志丽 周铭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昆明650091)

文章以著作为中心回顾了文书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介绍和评述了学科萌芽期、形成期、过渡期和成熟期的主要代表著作,总结了各个时期文书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其中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文书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中国文书学研究

G420

A

2017-05-19

文书学是一门以文书和文书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学科,它研究文书和文书工作的理论、原则、方法及其产生演变和发展规律,是为了适应文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而出现的[1]。中国的文书学研究萌芽于先秦至清代,为后来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30—40年代,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文书学研究,学科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进入了学科的过渡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文书学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学科逐步步入成熟期。本文拟以著作为中心,对我国文书学的发展做一个全面梳理,介绍和评述相关著作,并总结各时期我国文书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一、学科萌芽期(先秦—清朝)

1.主要代表性著作。我国文书及文书工作历史悠久,自先秦一直到明清,文书研究逐步发展,先后涌现了一批涉及文书及文书工作的作品,同时在很多文学理论作品中亦有大量篇章涉及文书与文书工作,主要代表著作如下:战国时期的《尚书》、东汉时期蔡邕的《独断》、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晋代陆机的《文赋》、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南北朝任昉的《文章缘起》、南北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唐代魏征的《隋书·文学传序》、宋代李昉的《文苑英华》、宋代司马光的《书仪》、元代陈绎曾的《文章辨体》、清代内阁编著的《票签式样》、清代仝宝廉的《公文式》。上述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文书的写作与处理,文书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逐渐萌芽。

2.关键性代表作评述。在萌芽期,浩瀚的文书学及其相关作品中,东汉蔡邕的《独断》是现存最早记录公文书形态的文本[2]103,它以汉代政治制度变革为切入点,阐述了汉代公文书形态和运作机制的演变,为后世了解和研究汉代文书发展状况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该书是一本文学理论专著,直接论述文书的就有《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六篇,它不仅论述了南北朝之前历代文书的沿革与演变,还评价了历代公文的写作,探讨了各种公文写作理论,是我国古代文书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此外,宋代司马光的《书仪》,是关于书扎体式、典礼仪注的著作,是除敦煌遗书中所见外,传世的唯一一部书仪类著作[3]639,对研究古代礼仪制度,包括文书制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研究中呈现的主要特点。从先秦到明清,文书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萌芽与发展,其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这些著作只是文书部门或某项文书工作的经验总结及对有关典章制度的论述,还没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以全面系统地概括,并未成为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二是这一时期文书的特色从文质兼备逐步发展到以质为主[4]50,很多脍炙人口的文书名篇,都是思想内容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书理论的嬗变,文学作品和文书逐渐分离,文书写作更倾向于轻文辞而重内容,文风也趋于简明朴实,当然,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完全的文质分离是到近代才彻底完成的。

二、学科形成期(20世纪30—40年代)

1.主要代表性著作。20世纪30—40年代,随着国民政府行政效率运动的开展,文书学发展迎来了一个小高潮,涌现出一批经典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本,分别是:1931年1月初版的许望之的《公牍通论》、1945年初版的周连宽的《公文处理法》、1946年5月初版的陈国琛的《文书之简化与管理》、1947年6月初版的许同宰的《公牍学史》。这些著作形成了系统化的文书学知识,标志着我国文书学学科正式形成。

2.关键性代表作评述。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公牍通论》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是作者在河北省训政学院的讲义,堪称我国第一部高校文书学教材。首先,它科学严谨地考证了历史文种名称上百种,并列举了从三代前到汉唐再一直到明清的83种公文名称,同时对民国文书程式的六次修改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它论述了文书从业者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强调行政人员应该具备“尚实事”“戒贪私”“忌苟安”的品质;再者,它系统论述了公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详细阐述了公文的含义、类别、体例、结构和用语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另外一部文书学专著《公牍学史》,在文书学历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它第一次使用“公牍学”这一名称,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我国数千年公牍演进及发展规律的著作。首先,它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倡导的行政效率运动背景下产生,倡导文书改革,对当时的文书实践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它用很大的篇幅探讨历代文书的内容、风格、程式、处理与保管,将文书的发展同历史发展紧密结合,探讨了时代特征对文书及文书工作的影响;再者,它对怎样写好公文,须具备什么样的主客观条件等都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3.研究中呈现的主要特点。20世纪的30—40年代,是我国文书学学科的形成时期,其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这一时期文书学的发展与国民政府推行的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紧密相关,行政界与文书界从各个不同角度讨论和总结了文书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及有关业务问题,为文书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二是这一时期文书学知识开始系统化,一批文书学专著开始出版,学科体系开始构建,文书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三、学科过渡期(20世纪50—70年代)

1.主要代表性著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70年代,在苏联的影响下,文书学的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了一些相关专著,但数量和质量都很有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51年凌献方的《人民政府公文程式研究》和1961年潘嘉的《文书学讲义》;同时,195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把民国时期的档案学文书学专著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俗称的“档案学13本旧著”,其中专门论述文书学的专著有4本;此外,还翻译了一些苏联的文书学专著,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翻译出版了前苏联弗罗洛夫的《苏联机关的文书处理工作》与米加耶夫的《文书处理与档案工作》。这些著作的出版与引进,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促进了新中国文书与文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关键性代表作评述。在这一时期有限的文书学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61年由潘嘉主编,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讲义的《文书学讲义》,它不仅是建国后的第一本文书学专著,也是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唯一的一部文书学教材。它主要论述了中国历代文书与文书工作的起源、演变、组织与制度,研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文书的种类、文体、用语和规范,同时介绍了相应的文书处理程序,是一本中国文书发展简史。它推动了人大老师从单讲文书处理学进阶到以历史为脉络系统论述文书和文书工作,促使我国第一次开设了文书工作史课程,启发了之后文书学研究的思路,为文书学研究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3.研究中呈现的主要特点。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是我国文书学的过渡期,其研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继承了民国时期文书学的研究成果,还翻译引进了一些苏联的文书学著作。二是这一时期我国文书学从只研究公文处理逐步演变到研究中国公文史,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三是从这一时期可以看出新中国最早从事文书学研究的,主要是以中国人民大学老师为代表的高校教师,这为后来人大成为我国文书学研究重镇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学科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1.主要代表性著作。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我国文书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学科体系逐步壮大,学术研究空前繁荣,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文书学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3年潘嘉的《文书学纲要》(1985年再版并更名为《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1985年梁毓阶的《文书学》、1986年松世勤的《文书学基础》(1996年修订再版)、1988年王铭的《文书学理论与文书工作》、1988年闵庚尧的《中国古代公文简史》、1988年刘雨樵的《公文起源与演变》、1988年苗枫林的《中国公文学》、1989年曹润芳的《机关文件管理》、1990年雷荣广的《清代文书纲要》、1999年张林华的《文书学概论》、1999年汪桂海的《汉代官文书制度》、2000年闵庚尧的《中国公文研究》、2000年丁晓昌的《古代公文研究》、2002年王振忠的《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2003年裴燕生的《历史文书》(2009年第二版)、2004年丁晓昌的《中国公文发展史》、2005年王健的《文书学》(2011年第二版、2015年第三版)、2007年李昌远的《中国公文发展简史》、2012年邓小南、曹家齐、平田茂树主编的《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上、下)》、2014年张晓青的《中国公文史学》、2014年沈蕾的《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研究》。

2.关键性代表作评述。

(1)潘嘉主编《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该书由建国后最早专门从事文书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老师潘嘉主编,原名为1981年出版的《文书学纲要》,1985年进行修订并更名为《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该书重点讲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历代文书档案产生、发展及其制度演进的梗概,详细记述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纵观全书,有以下特色:一是以史为纲,史论兼顾。该书以史为纲,介绍了我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文书与文书工作的演变、特点与模式,最大特点就是在历史发展中研究文书和文书工作,同时史与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二是古今辉映,通俗易懂。该书虽引用了大量历史史料,并穿插一些历史典籍,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其语言平实简练又颇具文采。三是客观真实,不偏不倚。该书较为客观、真实地介绍了民国时期文书学的研究,强调了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的行政三联制和文书工作竞赛促进了文书学的发展,文书学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短暂的春天。这在刚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是一个非常客观的评价,纠正了过去极左的学术思想,具有开拓意义。

(2)苗枫林著《中国公文学》。该书由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创始人苗枫林撰写,1988年齐鲁书社出版,是秘书界关于文书学研究的代表之作。全书分为五编57章,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公文学是一个独立的专门学科,论述了它的性质、对象等基本理论,接着回顾了中国公文史,具体介绍了现行公文体式,阐述了公文的运局和修辞,最后提出了公文工作者的撰拟修养。纵观全书,有以下特色:一是开山之见,提法新颖。世人皆知有公文,未曾闻有公文学[5]107。在20世纪80年代,业界熟悉公文却不知它还可以称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当时的研究多数还局限于公文的具体写作和实践指导,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该书不仅首次提出了“公文学”的概念,且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公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所涵盖的体系和内容,可谓具有开山之功。二是指导实践,胜在实用。该书是作者对自己公文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从第三编“现行公文体式”到第五编“撰拟修养”,200多页的大量篇幅,探索了文件撰制处理与科学管理的规律和途径,介绍方法和介绍理论充分结合,且论述简明易懂,可直接应用于文书工作之中。三是论述修养,别具匠心。作者长期从事公文实践工作,对公文工作者的职业训练和专业素养有切身体会,所以别具匠心地论述了公文撰拟者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和知识修养,其真知灼见在同类型著作中独树一帜。

(3)王健主编《文书学》。该书由王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一版,2011年第二版,2015年第三版,本文主要对第三版进行评述。该书是档案界的潘嘉、曹润芳、王健为代表的三代文书学学者承前继后的积累成果,是文书学发展到当代的集体智慧结晶。首先,它阐述了现代办公环境下文件工作的基本内容与组织形式,然后从用语方面阐述了公文写作的规范与技巧,从格式方面介绍了公文的格式要素及编排规则,最后重点介绍了OA环境中的收发文流程以及网络环境中的公文流转。纵观全书,有以下特点:一是案例丰富、讲解详尽。该书采用大量取自实践部门的生动案例支撑理论,规则蕴于实例中,涵盖了在现代办公环境中文书与文书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且点评详细生动,堪称文书学专著使用案例的典范。二是紧贴时代,内容前沿。该书论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都与电子政务在各机关普遍推广的现实结合,立足现代化办公环境,紧跟信息化的步伐,体现了前沿性与时代性。三是互动性强,形式新颖。本书与精品课网站同步升级,读者能在网络平台上和编者及其他读者进行交流,提出见解,共同推动文书学研究的进步。此形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融入了现代管理理念,在文书学专著中较为新颖。

3.研究中呈现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文书学研究呈现繁荣的大发展,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成熟期,涌现了大批文书学著作,其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视角。第一种视角是把文书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文书学本身为角度,对文书工作的对象、目的、性质和方法步骤等进行研究;第二种视角是从档案学的角度,把文书作为档案的基础,探讨文书和档案工作一体化;第三种视角是从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和专门史等历史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官文书、私人文书及民间文书;第四种视角是从民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等文学角度研究历史文书和文书写作学;第五种视角是从行政学政治学的角度,把文书工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进行研究;第六种视角从法学角度进行中国法制史、法律文书的书写和应用等文书学研究。二是在学科名称上具有相当的争议。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文书”这一名称也呈现不同的提法。首先,称其为“文书”的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为代表的档案界和文书学界学者,代表性著作有潘嘉两个版本的《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松世勤两个版本的《文书学基础》、王健三个版本的《文书学》。其次,1989年曹润芳在《机关文件管理》中首次提出了“文件”的概念,这是高校档案界第一次提出“文件”这一提法,认同这一名称的代表性著作有1991年窦晓光的《文件管理》、1998年张昌山的《中国文件学》、2003年杨霞的《现代文件管理》、2007年张林华的《现代文件学》。这两种名称都出自档案界,都属于档案学的研究分支,只是第一种提法认为“文书”的概念大于“文件”的概念,而第二种提法受大文件学观点影响,认为“文件”概念大于“文书”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为我国大文件学首倡者陈兆祦先生。最后,文学界和秘书界则称其为“公文”,和前两种侧重研究公文处理不同,他们更多的是从公文写作、文艺写作的角度来研究文书学,典型的有1988年闵庚尧的《中国古代公文简史》、1988年苗凤林的《中国公文学》、2000年丁晓昌的《古代公文研究》、2004年丁晓昌的《中国公文发展史》、2007年李昌远的《中国公文发展简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先秦至今,文书学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1)历史文书学。主要研究我国历代文书的种类、体式、用语、制成材料及其史料价值。其任务是研究文书的历史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利用与管理历史文书。(2)文书工作发展史。研究文书的起源、演变和历代文书工作的组织、制度和作用。总结我国文书工作的发展规律,为现行文书工作提供历史借鉴。(3)机关文书处理学。研究我国现行机关(包括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书与文书工作的理论、原则与技术方法,为提高机关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服务。(4)文书管理现代化。研究以人机结合的方式从事文书生成、办理、存储、检索、归档以及安全保密等工作,建立自动化的文书信息系统,以代替传统的人力手工操作方式,最大限度提高文书工作效率。(5)文书写作学。研究文书写作的规律与各类文书的撰写技巧,以提高文书的质量。

[1] 王健.文书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后滨.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J].广东社会科学,2002(4).

[3] 宫云维.司马光《书仪》版本考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12).

[4] 何庄.从文质兼备到以质为主:试论古代公文理论的嬗变[J].档案学通讯,2002(5).

[5] 减慧民.开创性的历史补救:评苗枫林著《中国公文学》[J].东岳论丛,1988(5).

Study of Document Science in China——Centered on Works

He Zhili,Zhou Ming
(History&Archives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cument science study in China centered on works,introduces and review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at stages of germination,formation,transition and maturity,and summarizes the general law of document science study at different stages.The achievement of the stud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up is emphasized.

China;document science;study

何志丽,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图书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周铭,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书工作著作文书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文书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试论新时期秘书如何做好文书工作
浅议文书工作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