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旋 朱贞颖[宁波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福建省福安市畲族民歌的发展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王金旋 朱贞颖[宁波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本文以福建省福安市畲族民歌为调查对象,通过个别访谈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走访了福安市畲歌传习所、畲族学校、畲族歌舞团,采访了畲歌艺人,参加了畲族婚礼,观看“三月三”畲族歌会等,对福建省福安市畲族民歌的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畲歌发展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畲族民歌 民歌类别 传承模式
在畲族传统歌会中总能听到独特的畲族民歌,畲歌独特的演唱方式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促生了笔者对自己家乡福安市畲族民歌现存状况调查的兴趣和想法。本文采用个别访谈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展开调查,希望通过此研究展现畲族传统民歌的自身魅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共同探求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使这一民族瑰宝得以持久传承和发展下去。笔者的调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采访畲歌专业团体——宁德畲族歌舞团,并且去福安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福安康厝畲族乡的康厝中心小学进行考察;第二阶段采访福安当地的畲族歌手以及畲歌老艺人,希望能通过青年歌手以及老艺人来了解目前畲歌现状及传承状况;第三阶段参加2016年福安举办的畲族“三月三”歌会活动,从中直观地了解畲族的节日仪式与畲族民歌之间的重要连带关系,体会畲歌在节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据笔者调查获知目前福安现存的传统畲歌主要有劳动歌、婚嫁歌、小说歌、历史歌和杂歌。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福安畲歌的现存情况,笔者走访了福安畲歌传习所,因为这里是福安畲歌教唱的主要机构。笔者在这里采访了传习所里年纪最大的畲歌老艺人雷青凤。雷青凤老人今年七十岁,他生活在福安板中大林畲族村,从小学习畲歌,老人现在在传习所教唱畲歌,主要教唱小说歌、杂歌、时政歌和历史歌。随后,笔者在板中当地人的指引下又找到了一位板中畲族年轻歌手——蓝英,她今年三十二岁,她是板中现在能唱畲歌的年轻人中对民歌类别了解最多的。笔者在采访总结当前福安畲族民歌传承中最具代表性的畲族中老年艺人的基础上,一并结合笔者所认识的畲族同学以及畲族亲戚的口述资料,就现存畲歌传统民歌情况分述如下。
1.劳动歌 用歌唱的形式来表达在劳动生产中应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并介绍一些生产知识,表达了用辛勤劳作来获取美好生活等方面的歌曲。在福安畲族民歌中主要流传的有:种田歌、砍柴歌、采茶歌、节气歌、耕作歌等,流传比较广的有《长年歌》《采茶歌》《耕作歌》。
笔者调查中了解到劳动歌数量繁多,与畲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保存较完整的歌曲较多,传唱也比较广泛,大多数会说畲语的畲民都会唱一两首此类题材的歌曲。传统的劳动歌一般是在畲民们进行田野劳作时演唱,因为闽地多山,所以演唱时常常是“这个山头唱,那个山头答”这样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畲族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锐减,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原本在畲族村寨随处可以听到的劳动歌渐渐销声匿迹,劳动歌逐渐与生产劳作脱节。现在可以听到的在田野中唱劳动歌的以畲族老人居多,大部分的劳动歌已经不在劳动中所唱,而是在特定的节日,例如三月三歌会作为畲歌表演演唱。
2.婚恋歌 是指与婚姻和恋爱相关的歌曲。这类歌曲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在畲族男女恋爱时有情歌、结婚时有仪式歌,青年男女通过畲歌来互传情爱。这种歌曲演唱形式通常由男女对唱,一唱一和,内容可以由歌唱者变换。婚嫁歌则是在结婚仪式上演唱,主要有《哭嫁歌》《梳妆歌》《上轿歌》《闹房歌》等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畲族婚礼上的歌俗,笔者在寒假期间观看了一场现代的畲族人举办的传统畲族婚礼,娶亲前一天,新郎雷志梁请来一个村子里的能说会道的歌手做“亲家伯”,来到女方家中送礼物,晚上,女方家人设宴款待“亲家伯”,饭后开始对歌,并且对歌内容不许重复,一问一答的形式,一直唱到第二天天亮。女方离开家前还是唱起传统的《哭嫁歌》,然后新娘父母会唱《祝福歌》希望新人百年好合。等到婚礼正式举行,酒宴过后,新娘家找来的女歌手来到新房对新人唱赞歌,汉语大意就是祝福两位新人能够白头到老,相亲相爱。
3.历史歌 用歌曲的形式来记述本民族历史,内容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是用神话的方式,用歌讲述了畲族祖先盘瓠不畏艰险创造了民族的历史。
据雷青凤老人所述,现在传习所所唱的历史歌主要有《高辛氏》《盘瓠王歌》《十八帝》。早年历史歌传唱甚广,但是现在因为历史歌的篇幅较长,学习难度比较大,所以现在演唱历史歌的人主要是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畲歌艺人。演唱场所仅限在传习所内和一些民俗歌会上。
4.小说歌 也称为叙事歌,多数是根据民间传说的英雄人物或者汉族民间小说、唱本改编的叙事诗,故事情节大多曲折动人,因为早年很多畲民不会说汉语,汉族的戏剧无法听懂,因而现在年轻人大多对小说歌没有兴趣,听众和演唱者大多是畲族老人。福安流传较广的有《奶娘传》《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5.杂歌 畲族人也称“山歌”,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杂歌多是阐述关于常识的歌曲,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即兴而作,流传较广的有《二十四节气歌》《百花歌》《嫁女歌》《拦路情歌》。
6.时政歌 即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关或民生相关的歌曲,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形式,即兴性较强,感恩政府惠民政策,歌唱畲乡新生活。通常畲民用填词的方法将一些流行的歌曲进行改编,将一些时事编入歌曲中。如笔者高中所上的民族中学就曾有畲族歌手来教唱时政歌,有一首用的就是当时正流行的《北京欢迎你》来填词。笔者依稀还记得几句歌词,“畲乡如今新变化,冰箱电视洗裳机……”教唱的歌手告诉我们,时政歌因为是歌唱新时代新生活,畲语的词汇有时候无法翻译,这时候会用上福安当地方言杂糅在里面。
福安畲族现今流传着的传统畲歌有劳动歌、婚嫁歌、历史歌、小说歌和杂歌,还有近年流行的时政歌。流传较广的是婚嫁歌、劳动歌、杂歌,因为其与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歌词曲调较简单易懂,因此传唱度较高。而历史歌、小说歌因为篇幅长,歌词曲调教复杂,没有专业学习较难演唱,因此传唱度不高。并且笔者看到大多数的畲族青年对畲歌兴趣缺失,归结起来其原因有:(1)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畲族人与汉族交流日益增多,汉化比较严重;(2)科技的进步,各种音乐设备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选择增多,而畲歌本身比较单一,许多畲族人在本民族与外来音乐中选择了后者。
随着福安畲族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学校教育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不断输入改造、现代通讯设备的普及,福安畲族人民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同时也影响着畲族民歌文化的传承方式。为了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福安畲族民歌的传承现状,了解当前福安畲族民歌在当地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情况,笔者亲自走进畲族同胞身边,跟传承主体进行沟通、交流,去亲身观察和体会。在此笔者通过调查,将畲族民歌的现存传承模式归纳总结为口传心授传承模式、民间传承模式和学校传承模式三种模式。
1.口传心授传承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传承形式是用精准的记谱,谱面上标记各种音乐符号,人们根据曲谱就能准确进行演奏或者演唱。而福安市的畲歌传承却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因为教唱的老师大多数是老艺人,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大多数没有受到学校教育,他们对西方的记谱并不熟知,对于记谱也不能用正规的记谱法,因而只能采取口述的方式,畲语是传承方式的载体,同时老艺人也认为畲歌演唱的风韵和情感在谱面上是无法体现和记录的。在畲乡传习所的畲歌教唱即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所传承的对象主要是热爱畲歌的畲民。这样的传承形式,使得畲歌具有很强的即兴性,使得传承者得到了较大的再创作空间。畲歌在演唱时节奏和速度都比较自由,特别是在装饰音的使用上变化丰富,就算不同的畲族人演唱同一首畲歌,或者同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演唱同一首畲歌时,节奏音调都会不同,也正是这种即兴使得畲歌别具一格,独具魅力。
2.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依托于当地民俗活动的一种传承模式,福安市每年都会举办多场畲族歌会,具有代表性的有元宵节歌会、“二月二”歌会、“三月三”歌会、穆阳桃花节歌会、“九九重阳”歌会等,在这些民俗节日和活动中常常会看到相关畲歌的节目。
2016年4月9日,笔者观看了在福安市举行的福建省第五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的演出,各式各样的畲族歌舞轮番上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出演《山哈魂》,这是国内首部以畲族文化为题材的原创歌舞剧,被誉为“畲族歌王”的钟学吉一生从事畲族歌言的收集、编创和传播,他创作了数量繁多的杂歌,编著了大量小说歌和历史歌,为记载畲族的历史、为保护传统的畲族歌言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山哈魂》即是以钟学吉为原型创作的歌舞剧。
但遗憾的是这些专业团体主要以商业赢利为目的,在传承过程中并未做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传承,舞台商业化、表演汉化现象非常严重。歌舞团所表演的相关畲歌的节目,用的是畲歌的调子,但却用汉语来进行演唱;穿的是畲族传统服装,但脚下套了皮鞋,演员却又是汉族人。
3.学校传承
福安当地畲族学校有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和康厝中心小学。关于对畲歌在学校传承情况,笔者主要走访了最具代表性的福安市康厝中心小学。
康厝中心小学的畲族文化传承形式丰富,主要有畲歌学唱、畲族体育、畲族艺术进课堂等活动。对畲歌的教学每周进行两节课,如果遇到演出会适当增加课时进行排练。学校的畲歌教唱主要是几个畲族老师和村里的畲歌老艺人担任,教材是老师自编的畲歌教材《畲家情缘》,《畲家情缘》是由老师们收集的一些传统畲歌和现代创作的畲歌编录而成,传统歌曲有小说歌《梁山伯与祝英台》、劳动歌《二十四节气歌》《种田歌》《采茶歌》,以及现代创作的《畲山茶歌》《山哈歌谣》《爱唱歌言》。教唱一般是先教畲语歌词再教唱。
福安畲族地区是一个有语音但没有文字的民族,因为民族融合,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的往来增加,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上的变化,导致了畲族人汉化严重的情况,当下出现了许多畲族年轻人不会说畲语的尴尬。从前畲歌可以在田间地头,放下劳动工具就可以开始唱,从这座山到那座山,歌唱使他们忘却劳动的疲惫;或在恋爱婚嫁之际,唱畲歌来表达爱慕之情,倾吐心事。但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族汉化的普遍,这种唱畲歌的环境逐渐消失。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影音设备越来越普及,畲族音乐受到各种音乐的强烈冲击,曲式比较单一的畲族音乐已无法吸引到畲族年轻人的兴趣。畲歌一直以来都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熟悉畲歌的老艺人年岁已高,传承面临困境,长此以往畲歌传承恐将后继无人。保护畲族民歌变得刻不容缓,畲歌的保护,首先要拯救畲语,在当地积极倡导唱畲歌,对当地畲歌老艺人的畲歌进行编录,否则随着这些老艺人的离世,传承的连接可能就此断裂。笔者在调查中也可喜地看到近年来政府各部门重视支持畲族经济发展,开展各种畲族歌会,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也无形间接地保护了畲歌;其次也要加强畲族民歌的创新,使得新式的畲歌在保存了传统畲歌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让更多人注意到这种音乐,长此以往一定能使得畲歌的发展得到一个良性循环。
作 者:王金旋,宁波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东方音乐史;朱贞颖,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