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关汉卿戏剧结尾反映出的元代文人思想

2017-03-11 14:40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名作欣赏 2017年9期
关键词:关汉卿高潮关羽

⊙戚 悦[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浅议关汉卿戏剧结尾反映出的元代文人思想

⊙戚 悦[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从总体来看是一个思想文化衰落的时期,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一批元曲大家为这个衰败时代的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生命力。在无数啧啧称赞关汉卿这位“本色派”戏剧大家的声音中,也有不少人认为他的戏剧在结构方面存在弊端。殊不知,在元代的时代背景下,已斋叟戏剧结尾在“完整框架”“回味余地”和“思想情怀”等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从中可以以小见大地窥见元代文人的思想价值。

关汉卿戏剧结尾 完整框架 回味余地 思想情怀 元代文人思想

元代的思想文化从来不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因为在他们看来,元代是汉文化迟滞、思想败落的时期:科举取士形同虚设,大批的汉族文人被无情埋没;朱熹理学继续传播,日益禁锢人们的思想;全真教等宗教自由发展,失落文人和百姓从中寻求慰藉。在这样一个汉族思想文化近乎真空的时代,失意文人纷纷转向俗文学,借以抒写自己的理想抱负,施展自己的才华才情,创造自己的叱咤天地。

在这批俗文学的创作洪流中,关汉卿的戏剧可谓独树一帜,但他的诸多戏剧也被不少人认为存在强弩之末的弊端,所谓的强弩之末,是指他的作品结尾写得不够出彩,甚至没有必要,有画蛇添足之嫌。比如,有人认为,在《窦娥冤》中,窦娥的三个愿望都已经实现了,所以在结尾处,父亲窦天章为女儿雪耻的内容就显得多余苍白了些,完全可以将故事戛然而止于三桩誓愿的兑现处。但在我看来,已斋叟如此处理却有他自己的道理,既保证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又为读者造成一种余音绕梁的回环之感,且流露出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观点。这些用心是作者创作理想的具体外在表现,反映了元代没落汉族文人的思想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正如关四平所说:“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角度观照关汉卿杂剧,还可透视关汉卿所代表的元代戏剧家乃至整个士林的共性心态。”所以强弩之末的说法并不能成立。本文将从上述三个角度加以详细论证。

一、提供完整框架

故事是讲究完整性的,何况杂剧本身就有缘起、发展、高潮、结局之说,不能因为高潮的相对精彩就否定结局的地位。如果《窦娥冤》没有第四折,前面窦天章去考取功名的情节就没了后文,人们也不知道窦娥的冤屈有没有昭雪,诸多疑惑会困扰读者,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如果《单刀会》里缺少了关羽最后登舟归去时的【离亭宴带歇指煞】曲子,我们就只能体会到关羽英勇机智、豪迈大气的一面,只能看到充满紧张氛围的宴席斗智,断不能感受到关羽得胜后的优游、闲淡又略带嘲弄的英雄气概;如果《望江亭》省去最后杨衙内找到白士中仍想治他的罪的戏份,那么谭记儿在这段戏里的智谋就被搁浅了,人们会隐隐觉得戏还没结束。

纵然关汉卿的高潮部分写得精彩,但结尾也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逊色很多甚至没有必要,许多人所谓的结尾没有高潮精彩,是因为较之结尾,高潮存在更激烈的戏剧冲突,人物大部分神韵已经淋漓尽致地铺展在观者们面前。殊不知,结尾其实是高潮的序曲,它在使一部戏结构圆满的同时让戏剧冲突强劲的脉搏渐渐趋于平缓,将人物精神的余韵以另一种略显淡然的笔调呈现在大家眼前。

所以不能因为结尾没有高潮就觉得是冗余,不能因为结尾没有高潮那么扣人心弦就认为其可以删去。结尾至少保证了一部戏剧的完整度,不至于让人产生虎头蛇尾之感,不至于将前面某个细节置于没有呼应的尴尬境地。

二、留有回味余地

进一步看,关汉卿的杂剧结尾也是值得玩味的,经常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余韵,让读者在经历跌宕的高潮之后,逐渐平静下来感受事物的其他层面,引发一些其他的感悟和情思。

以《单刀会》中最后一支唱曲为例:“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 云帆扯。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着: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从这段唱词中,虽然我们看不到前面高潮桥段智慧交锋中关羽的锐勇无比,但从“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关云长英雄豪迈的余威,从“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看到了关二爷忠义双全的余力,这正是作者留给我们回味的念想,让我们可以看到关羽一些其他层面的性格特征,让读者对关羽在单刀会中的表现有更为全面的看法和思考,“可见,关羽不仅神勇威猛,而且具有高尚的‘汉家’气节”。这样,从高潮到结尾,从振奋到平息,读者自然会有一种品茗后嘴里余香氤氲的感觉。一部作品之所以流传不衰,就在于它有让人回味不已的魅力,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就有这种魅力。

三、体现思想情怀

除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关汉卿的杂剧结尾还有体现思想的效果。《窦娥冤》结尾处写张驴儿、赛卢医这两个恶人被正法,“岂可便推诿道天灾代有,竟不想人之意感应通天。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的王家法不使民冤”,向人们表明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当时的人普遍存有的“天人感应”的观念和借助天力报仇雪冤的思想。另外,有人认为写窦天章为女儿申冤有强弩之末之嫌,窦天章险些放过这卷案宗,而且在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责骂女儿,这些在某些人眼里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倒是很肯定这部分,因为这部分就像相声里的“抖包袱”,故意卖个关子,让观众为窦天章一遍又一遍将冤案压置案底而焦急,为他不分青红皂白就骂女儿而愤慨,更为窦娥为让父亲看到自己的冤案所做的努力而欣慰。观者的情绪、心绪随着剧情一波三折,从而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且,作者在这部分还寄予了对清官的渴望,虽然存在虚幻性,但也是作者思想的部分折射。

类似的还有《哭存孝》的结尾曲子【太平令】:“也是你争弱,拿住你该剐该敲!聚集的人员好闹,准备车马绳索,把这厮绑了,五车裂了,可与俺李存孝一还一报!”其中就表达了当时中国民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的思想。除了这两部戏,关汉卿在其他作品中也利用结尾点明了自己的价值观,比如强调下层妇女的勇敢和机智,或者展现英雄人物的不凡气概等。

不可否认,一部戏的主题思想是贯穿全剧的,关汉卿的作品也不例外,但是他在剧作的结尾处常常进一步地点明主旨,有时还能加以升华。我想这是关汉卿坚持利用戏曲的形式宣传自己的善恶标准,宣传邪不压正的理念,宣传资产阶级萌芽时期的女性权利意识,宣传对于清官政治的希冀,力图以此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更加美好。所以这样升华主题的结尾方式不可视为“强弩之末”,更不可视为不必要,虽然它可能没有高潮那样充满惊心动魄的感染力,但是它的魅力是蕴藉含蓄的,需要读者细细体会,反复琢磨。

四、结语

如果将关汉卿剧作的高潮比作是西方写实主义的油彩画,色彩性强,直接给人以感官的冲击,让人在跌宕起伏中清晰地看到矛盾冲突,那么他的作品结尾就像是中国写意的水墨图,在淡淡笔触中流动着一股强劲的内力,让人在留白中回味余韵,体悟情感。

正如吴玉琴、武秋丽所说:“元代作家社会地位低下,但由于元代思想文化统治的薄弱,给了作家充分的创作自由,使他们得以用戏曲来宣泄、抒发内心的愤懑之情。”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代文人在戏剧这种俗文学中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展示自己的价值取向,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他们不像谢枋得、文天祥、郑思肖等可被誉为思想家,但这批戏剧文人也在剧作中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从关汉卿等人的戏剧中,可以看到在衰败的元代文化中汉族知识分子思想的暗流涌动。

① 关四平:《论关汉卿杂剧的士林人生理想》,《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第17-22页。

② 李占鹏:《论关汉卿的历史剧〈单刀会〉》,《甘肃大学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8-23页。

③ 吴玉琴、武秋丽:《谈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8页。

[1]秦志勇.中国元代思想史[M].史仲文,胡晓林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李艳.狂狷与“知重”——由《救风尘》《望江亭》《窦娥冤》看关汉卿的人生价值取向[J].济宁学院学报,2009(1).

[5]郭青.从秦腔影视《窦娥冤》谈元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意识[J].电影评介,2015(6).

[6] 熊泽文.论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7]杜文明.浅议元代文人地位变迁与元杂剧繁盛之间的关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作 者:戚 悦,苏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关汉卿高潮关羽
“关羽”去世
到底谁呀
华容道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戏词救命
《关汉卿》(节选)
女人也会被高潮过早困扰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汉卿巧言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