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净娟[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异度花园》的叙事空间
⊙刘净娟[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小说《异度花园》的叙事空间是多层次的,作家在小说情节的设置上完全打破了线性叙事习惯,要求读者对小说各个情节片段进行重新构建,才能拼接出被叙述时间流切断的小说空间中各种关系的总体印象。作家以现实空间为依托建构的异度空间,即神话空间和宗教空间,体现了作家超越现实的思维模式——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作家借此给予人类精神信仰和死亡问题以凝神观照,深刻揭示超越时间形式的永恒生命本质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解读小说空间结构的建构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挖掘小说的艺术审美效果。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 《异度花园》 叙事空间 审美效果
《异度花园》(Н о м е р О д и н,и л и в С а д а х д р у г и х в о з м о ж н о с т е й,2004)是俄罗斯当代作家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Л ю д м и л а П е т р у ш е в с к а 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的叙事空间方面,作家可谓匠心独运。
小说《异度花园》塑造的空间结构是多层次的,既有现实空间,也有超现实的异度空间。总体上讲,小说以现实空间为依托来建构异度空间,即神话空间和宗教空间。有意思的是,作家在小说情节的设置上完全打破了线性叙事习惯,要求读者对小说各个情节片段进行重新构建,才能拼接出被叙述时间流切断的小说空间中各种关系的总体印象:一个名叫“一号”的主人公,为了挽救他的同事兼好友库哈列夫(同为北方科考队成员),回到莫斯科筹集五千美金赎金,但借钱给他的研究所所长潘卡诱逼其签下住房抵押字据。在施救的途中,主人公金钱被盗,命丧黄泉,尔后灵魂奇迹般地转移到小偷瓦列里的“躯壳”中。随后主人公以瓦列里的身份识破研究所所长的阴谋,处理家庭矛盾,解决恩替民族的问题。
在现实空间中,小说以主人公“一号”的漂泊、游历——穿梭于莫斯科、北方恩替民族聚居地——为叙事对象,在情节建构上注重人物行动在故事空间上不断变换的特点。而正是人物行动显现的故事空间背景的变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离奇。在叙事空间的塑造上,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现实空间中的情节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话和书信的形式回顾性地展现出来的。
1.戏剧式的对话
对话在《异度花园》中占有绝对的篇幅。这部小说以甲、乙两人的对话开篇,第一章基本由两人的对话构成,而其他章节的对话成分也占一定比例。作家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行动和心理冲突,不做评价,只做戏剧式的客观展示。这部小说直接以戏剧式的对话开篇,却比戏剧更为简练,就连戏剧的引子和舞台说明都省去了。戏剧式的对话间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人物所处环境、社会地位等。在小说第一章《交谈》中,除了“歌声”“吃力的歌声”“停顿”“沉默”“按键声”“嘶哑的歌声”“吃力地唱着”“低沉的歌声”“歌声变成哀号”“哀号声”这样的字眼,再无叙述者任何解释性话语,小说情节内容完全由甲乙两人的对话自然呈现,在逻辑思维上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和跳跃性。读者初读会觉得费解,不明就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行为似乎只有甲向乙间断性播放录音的重复动作,就连播放关于恩替人尼库拉-沃尔歌声的录音也是为两人的对话服务的。甲播放录音是为了向乙证明这份录音资料的价值与意义,以便乙能借钱给他去救赎自己的同事、朋友库哈列夫。由此可见,小说情节的叙述完全转化为场面的描述,动作转化为对话,打破了小说情节的连贯性,而赋予小说情节极大的非线性跳跃转换。
2.带有极大内视性的书信
在《异度花园》中,书信占了两个章节的内容:第四章《龙泽尼河来信》与第十章《E-mail》。两封信都是以“我”(主人公“一号”)的名义致妻子阿纽塔的,这在第一封信中表现为伊万·茨致木米,而第二封信是用E-mail形式写成的,没有称谓也没有落款,似乎是一封没有写完的信。小说中这两封信均选择内视点叙述方式——主人公“我”的视点,讲述的都是主人公“我”亲身经历的故事,表达的都是自身的思想感情,虽然较全知视点在信息量上有限性较大,但提供的信息带有视点人物的主观感知色彩,故而给予读者一种独特的亲切感、画面既视感和自白色彩,显得真实可信。
在《龙泽尼河来信》中,作家运用自由直接引语,生动逼真、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他先后在不同的场所——宾馆、邮局、机场,用不同的纸张——信纸、电报纸、包装纸,甚至垃圾篮里捡出的废纸,匆匆忙忙给自己的妻子写信,诉说自己的处境、尤拉(库哈列夫的名字)的为人、恩替民族的信仰、恩替人尼库拉-沃尔的午夜歌声、安德留什金监狱吃人事件以及丘丘人的传说等。在信中,人物话语思维混乱,语序颠倒,毫无章法,想到什么说什么。而且,这封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一个是阿纽塔,另一个是远在美国的丹尼埃尔·沙皮罗——午夜歌声录音资料的收购者。这些逻辑混乱、呓语般的话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完全是主人公内心声音的自我呈现。但正是这种语言游戏般的叙述模式更能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在不同场所争分夺秒写信的仓促、慌乱状态。
在第十章《E-mail》中,也是在机场写信,内容上可以说是对第一封信的续写,进一步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监狱吃人事件的阴谋、尼库拉的转世术、尤拉的谣言、自己变身丘丘人,希望妻子能够接受自己等。
在书信体中,叙述者完全隐退,为小说营造了很强的内视化情境。这种内视性能够拉近读者与视点主人公的心理距离,激发读者的同情心,以放弃偏见进一步接近有缺陷的主人公,听其诉说自己的道理并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
无论是戏剧性对话还是实时通信,涉及的不仅是空间层面的问题,还有时间层面的问题。对话和书信中提及的时空与主人公当前的时空,实际上并不完全共时,而是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交叉错落。从共时角度来看,对话和通信都以一种正在进行的状态逐渐展现主人公的行为、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征。而从历时角度来看,这两者展现的是主人公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的内容鲜明地印有其主观意识形态评价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主人公对自己生命历程的现实解读。主人公对讲述内容的选择本身带有其自身的目的性,是此时此地对彼时彼地的主观态度。
另外,对话和书信这种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素描细腻刻画了现实生活的每个细节,创造了一种真实感、立体感和质感。但这种现实空间带有很大的幻想性,具有反理性和反逻辑性。小说构造的这一现实空间,使读者获得更为有趣、惊险、刺激、新异的情感体验,同时使作品悬念迭起,更容易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审美期待。
小说的异度空间,包括小说虚构的关于原始森林中恩替民族命运的神话空间,以及关于人死后的世界,或称宗教空间,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作家超越现实的思维模式——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
小说的异度空间是通过主人公“一号”的视角展现的,即故事中的人物引导读者进入虚构的故事世界。“采用人物视角展现故事空间的手法,能使故事看似‘客观’的环境空间显现为与观察者心理活动、思想价值密切相关的心理空间。”最初,处于现实空间中的主人公对科考对象——恩替民族的信仰,无论是恩替人尼库拉-沃尔睡梦中神话预言般的“午夜歌声”,还是大祭司神奇般的治愈能力、灵魂转世以及恩替民族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等,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直至主人公自己亲身经历了灵魂转世,才对恩替民族的精神价值和人生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而,异度空间展现了主人公对整个环境背景的特定感受,突显了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心理和性格特征。作家借助人物视角刻画的异度空间有利于为读者塑造逼真的故事背景,增加作品的可信度,深化作品题旨。
1.神话空间——超越现实的理想
在神话空间中,作家通过主人公“一号”之口叙述了居住在北方原始森林的恩替民族及其习俗、传统和信仰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原始民族的生活图景。梦幻、巫术以及其他超自然的力量的介入共同构成了小说亦真亦幻、曲折离奇的故事空间。
在这个超越现实语境的时空中,充满了神话因素:居住在原始森林中的恩替人尼库拉-沃尔睡梦中的“午夜歌声”具有神秘的预言性,歌声中蕴含着关于恩替民族命运和恩替墓葬的秘密。按照恩替人对世界的理解,世界分为上中下三个王国,上为天国,中为人间,下为炼狱,是恶灵的栖息地。恩替民族守护的墓葬中存有世界之神的眼睛,能够庇佑世界免受恶源入侵。而恩替民族首领大祭司尼基福(与尼库拉是一个人)具有神奇的力量,能预知未来,能治病救人,能灵魂转世。小说虚构的另一民族是丘丘人,这与美国克苏鲁神话中虚构的丘丘人不同,不是矮小的下级仆从种族,而是类似北方雪怪、荒原中的食人族。他们是安德留什金监狱食人事件的替罪羊。与先进的现代文明状态相比,这些先民充满了原始性、神秘性和野蛮性。然而,正是在这所谓的落后民族中人性和神性保持得最完整,信仰最虔诚。这里没有现实世界的偷盗、枪杀、金钱阴谋,这里守卫着世界之神的眼睛,保护世界免遭邪恶入侵。而极具讽刺的是,偷盗神眼的确是来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实世界的人,他们是披着人皮的动物,充满了兽性。由此可见,神话空间中先民朴素的灵魂与现实空间中复杂的人心形成强烈对比。
事实上,神话因素与哲理化倾向是相互联系的。神话“为现实情节的解读提供一重背景,点化某种深意”。作家借助神话的火焰,将神话幻想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客观展现不同文明文化的角逐、人性中善恶力量的冲突与较量,这在不同角度上深化了作品的哲理意蕴。
2.宗教空间——趋向救赎之路
“转世”这一传奇的情节突变使现实空间与超现实的宗教空间产生关联。主人公转世瞬间在地下世界游历的状态以一种潜意识的形式被刻画出来。
转世这种戏剧性的逆转任性地更迭着主人公的命运,也正是这种带有传奇色彩和宗教神秘性的“变幻无常”“阴谋诡计”,“偶然地”支配着不幸者的命运。“转世”——生命的失而复得这一过程激发了主人公的人性,使其能够在两个空间场所的转换中获得新生,给予生命多元体验方式。
“所谓多元生命体验方式,指的是脱离我们思想认识的常规,以某种我们认识中的‘他者’的逻辑,来想象这个世界,感觉这个世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或许在“异度空间”——地下世界中游历过的人,会对生命有另一种认知态度。通过对死亡空间的设置,作家给予主人公另一种生活选择,另一种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
转世情节以一种独特的宗教思维方式向读者阐释人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根本,赋予小说以救赎意义。转世前,主人公“一号”身负筹借赎金挽救被绑架的同事的重任;转世后,承担救助家庭、自我救赎以及拯救世界免遭恶灵入侵的义务。现实空间中的主人公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弑父入狱,拜金暴力,对妻子不忠,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而灵魂转世使其身份发生变化,他失去了现实空间中的一切,变得无家可归。肉体死去,灵魂也在漂泊。转世这一戏剧性的命运突变使其开始反思人生。物欲驱使下的作恶意识逐渐被追求精神完整性的宗教信仰所代替。异化的人性开始复苏、回归,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转世、重生、自我救赎与救世之路。“追求精神完整性的人应当自觉对异化的必然性力量保持一种强大的内心张力,才可能在物质吞噬的过程中体现人的存在。”
转世情节带有浓重的宗教隐喻色彩,转世后主人公的经历就如同地下世界的炼狱过程。而“转世”情节又类似于《圣经》中的复活,使小说聚焦于人物的悲剧性存在,既严肃审视着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丑恶,又通过神圣的宗教精神给予人间爱、善、希望和理想。作家意欲通过描写两个不同空间物质维度与精神维度的差异,以荒诞世界的丑恶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以日常生活中的非人性来激发人性存在的本质,以超现实思维描写“纵向的彼世的存在”,以“宣扬永恒的价值,宣扬理想的超越时间的生存形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以现实空间为坐标对超现实空间即异度空间中超验世界的刻画,给予人类精神信仰和死亡问题以凝神观照,深刻揭示超越时间形式的永恒生命本质的价值与意义。
① 陈平原:《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见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②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③ 石南征:《明日观花:七八十年代苏联小说的形式、风格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④ 陈奇佳:《虚拟时空的传奇——论网络玄幻小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8页。
⑤ 王志耕:《圣愚之维: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一种文化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6页。
⑥⑦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页,第343页。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异度花园[M].陈方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3]陈平原.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A]//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陈奇佳.虚拟时空的传奇——论网络玄幻小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
[5]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周启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石南征.明日观花:七八十年代苏联小说的形式、风格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王志耕.圣愚之维: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一种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 者:刘净娟,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修辞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