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智 曹秀风 伊雅芳
摘 要:目的:探讨高仿真模拟技术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分析、总结、评价应用效果,为提高临床救治率寻找有效途径。方法:以《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为版本制作评分标准对53名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摸底技能考试,考核后应用天津天偃公司研发的网络版高仿真模拟计算机操控虚拟培训系统,对其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技能培训并考核,同时对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 结果:94.3%的学生认为应用高仿真模拟人和初级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模型调动了学习兴趣、学生对基本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维持(ACLS)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救治流程经培训后理论水平及其操作普遍认为有很大提高。结论:以网络版高仿真模拟人为载体的培训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急救技能操作平台,有助于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生命支持技能,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急救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1B-0074-02
自然灾害与疾病的发生是人类难以抗拒的现实,给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提高民众急救意识、推广全民急救技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急救能力已成为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急救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规划进医学课程。急救过程分“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和重症监护”三个阶段。实践证明:“院前急救”这一环节存在许多困难,导致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近年来医疗行业高度重视,要求医务人员规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医院职工掌握基本生命支持(BLS)技能,急诊、心内科和ICU工作人员掌握高级生命支持(ACLS)技能。为此我院组建急救培训团队,成员选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近三年参赛的种子选手,把他们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急救的主力军、急救教学团队的顶梁柱进行规范化培养,参与急救现场指挥、组织急救、管理与教学工作,规范其操作流程、争取急救黄金时间。特别是在较大规模疾病、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通过三届学生的实践技能比赛证明急救技能培训与提高临床救治率有必然的联系。
一、培训对象和方法
(一)实验培训对象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毕业学生共53名,男生22名,女士31名,年龄22~25岁,基础临床课程授课内容与师资力量相同,为参加历届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技能比赛的培训选手。
(二)培训考核方法
1.培训载体。 以单机版高仿真模拟人作为载体进行基础急救技能单项训练,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项目;运用网络版高仿真模拟人进行综合模拟训练;综合急救模擬演练以团队形式参与,模拟病人由电脑操控可真实模拟患者的多种病理生理改变。与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连接,还可模拟给药,根据病例设置给予必要的急救措施模拟人会表现出相应的反应,创建一种交互式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急救场景,并可以直观显示实施心肺复苏救治后的反应和效果。急救操作的过程,通过摄像头闭路电视系统在教室的投影仪播放。同时还可切换显示心电监护仪上的各项生命体征。当学生进行操作时,指导老师可以全程监控,还可为学生提供从不同视觉角度的操作录像进行回放,便于师生探讨。
2.授课方式。以2010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为理论指导,执行心肺复苏新程序由A-B-C改为C-A-B。(除新生儿外)分理论讲授和技能操作两部分。培训时首先进行简短的理论知识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院内外常见的意外事故处理以及心肺复苏后治疗与维持,重点结合心肺复苏流程图讲述复苏的操作步骤与要领。然后应用模拟人进行技能培训。整个过程分两个环节进行:单项技能操作和综合模拟程序演练。学生先在单机版模拟人上反复进行单项技能操作训练,包括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心电监测等,接着从网络版模拟系统自带5套心肺复苏训练程序中选出不同的临床场景,将学生分组进行模拟程序综合训练,4人一组,轮流承担急救指挥、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电除颤、用药治疗等不同任务,在轮流的角色扮演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整个模拟训练中指导老师可给予提醒或启发,引导完成操作流程。操作完毕可通过录像回放进行讲评,对操作失败环节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一般选取2~3个模拟病例进行综合演练,常用到的病例有溺水窒息、高空坠落外伤、电击伤、急性心梗、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设定好模拟场景后,还需设定救治时间、根据病情变化、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及用药后反应。如果操作符合预设程序,监护仪可显示趋于正常的生命体征,用药后出现正效应;如果操作与预设程序相悖,监护仪上生命体征急剧恶化、血氧饱和度变为零,注射药物无反应,系统提示此患者死亡。
(三)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估
使用临床技能急救团队自己编制的心肺复苏技能操作评分表进行打分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急救操作考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单机急救技能操作考核,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操作要领,能否合理使用仪器和急救药品;另一部分是综合模拟程序演练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急救措施是否准确有效。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给予的效果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估。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现场回收。
二、结果
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网络版高仿真模拟人培训后,心肺复苏单项技能操作与综合模拟程序演练的通过率均有大幅度提高。见表1表2。
问卷调查回收率100%,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可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更能调动学习热情,显著提高了操作技能和综合思维能力,还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但在授课内容、授课准备、考核方法是否合理的调查中,学生的认可程度未超过90%。endprint
三、讨论
在我国,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程度较低,院外急救很少能够抓住急救黄金时间,成功率很低,目前已有调查研究发现,医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掌握较差,急救成活率很低,与其他相关研究一致,作为经验科学的医学实践教育面临困境,在病人身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为适应教改需求,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购买了国内外先进的模拟教学设备。网络版急救模拟人为较高端的模拟设备,它采用计算机操控,应用多媒体技术显像;计算机编写程序、记录储存并实施监控;电视闭路系统回放录像等功能。以模拟人为载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教师可以通过预设不同的病例抢救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演练。还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与接受能力,随时调整病例的难易程度。
高仿真模拟教具不但在临床教学、培训中功不可没,而且在技能考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培训,100%选手实践操作能力增强,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各项操作,在病情判断、抢救程序、急救措施、药品与仪器的使用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在考核结果中单项训练成绩明显高于综合模拟演练成绩,这说明团队协作精神有待加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5%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习热情、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在授课准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选手的认可程度未达到90%。这说明运用模拟教学的方法、思路还有待探索和研究,这与我国使用模拟人教学尚不成熟有关。
国内外模拟医院的创建和使用成为医学教育的前沿领域,医学模拟教学势在必行。仿真模拟教具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桥梁教学设备,应用领域更加广阔,仿真程度更加形象逼真,值得推广。模拟教具在教学中发挥着显著优势:(1)安全性:使用高仿真模拟人不会对患者构成威胁,更不会有侵权行为发生。其安全性毋庸置疑;(2)模拟的真实性:设定真實的实战场景,模拟真实的抢救现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3)病例设置多样性:除系统自带的5个急救病例,还可以自己编程设计病例,进行急救训练;(4)时间随意性: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随地组织培训、安排训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受病源、病种以及医疗工作的影响;(5)自动调节性:根据学生层次和对知识掌握程度,调整难易度;(6)反复纠错性:网络版模拟系统不怕操作错误,可反复回放操作过程进行探索研究,反复纠错直到正确为止;(7)可操作性:系统具备记录和回放的功能,操作过程完全记录下来,训练完毕师生可以一起观看或检查记录,进行探讨评价;(8)团队合作性:综合模拟程序演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当然,医学模拟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局限性。高仿真模拟人并非真人,无法模拟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危急重症,不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虽在教学中优势显著值得推广,但还是不能取代临床实习。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医科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编号为:NMJGB1201421。
参考文献:
[1]王莉英,钟春玖.医学生规范化急救技能培训[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
[2]汪云霞,何世娟,张秀容,罗文学,王雪莹.院前急救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药前沿,2011,(24).
[3]陈荣健,赵爱兰,柯娜.公民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现状与技能培训的方法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07,(1).
[4]王长远,秦俭,孙长怡.医学研究生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9,(6).
[5]刘力松,秦俭,孙长怡,王长远,樊洁,张丽敏.高仿真模拟技术在研究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
[6]薛磊,肖瑞,陈晓云.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
[7]邹飞,新医学模式下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34).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