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伟
摘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在本文中,笔者浅要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生物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互联网教学;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84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等的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性的学科。生物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以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科知识的学习带来动力和契机,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生物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优化生物教学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利用幻灯机、录像机进行教学
动物的分类中,有些动物学生没见过,有些见过但是对其认识较模糊。如变形虫、海葵、水螅、猪肉绦虫、沙蚕等无脊椎动物,在缺乏实物、标本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电化教学来展示这些生物图片解决这一困难,使学生对这些动物有了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澄清了模糊认识。在介绍动物的行为一节内容时插播“取食、防御、繁殖、社群行为”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动物行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不同行为以及各种行为的意义,为学生学好动物行为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网络的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双向交互作用性强,它在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开放性的。利用网络来开展生物课教学,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生物教学形式是教师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件教具、一幅挂图”把学科知识、操作方法灌输给学生,再让学生模仿操作到自己操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这使得学生并不一定知道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而以信息技术整合生物教学,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景性,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教受质量得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形式和过程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使他们自由地荡漾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其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从一个被动“听讲、模仿、操作”的接受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体验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拥有者和传授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述“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一章的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料,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如利用土地、砍伐森林、污染环境等已对生物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上课时学生相互相交流资料讨论、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总结环境受到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消除这些危害的方法。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是开放的、多元的且具有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生物教学中来。
三、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教学
对于一些微观现象或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再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如“血液循环”中有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过程,虽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挂图或课本插图,但学生看到的是静态的血液循环,而动态的过程是看不到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分步展示肺循环和体循环流经毛细血管网的变化特点和整个循环路线,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而且通过两条路线的比较,能够熟练地把握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和联系。再如食物的消化分为物理性和化学性两种消化方式,为了让同学们能够了解消化过程,我们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利用文本、声音、静止图像、动感图像等有机地结合来演示,使消化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加速了学生的理解进程。
1. 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微观、宏观的限制,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季节以及资金、材料源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现场进行仔细观察,而且一些微观世界的复杂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从而对生物现象、生理过程的本质能一目了然。如“尿液的形成课件”,模拟了“滤过”和“重吸收”动态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从而使学生对尿液的形成有了完整的、科学的、动态的理解。让学生把生物学中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动态化,使生物学教学过程有更强的教育性、直观性和活泼性。
2. 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教学的难点,利用信息技术能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习亦为其形式之新颖、画面之精彩而耳目一新,进而学习兴趣大增。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课件,先向学生分别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动态变化,要求学生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动方向,以及气体交换后血液的成分变化,让学生思考后并做出回答。教学课件使学生的眼、耳、脑等多感观受到刺激作用,既化解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知识的获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物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生物教学的最优化,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 宋丽花,王桂芳.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2] 宋汉萍,崔 鸿.浅谈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3).
[3] 王高亮.浅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J].中国西部科技,2007(19).
[4] 牛瑞苹.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
[5] 李有祥.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6] 谢 华.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5(7).
[7] 史巨峰,金美芳.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
[8] 刘海洋, 潘会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讨[J].科学大众,2007(2).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中学 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