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述要

2017-03-10 23:58王常青
岭南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驱动理念科技

王常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述要

王常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思想领航当代中国跨越发展。全面创新驱动发展以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增长的国内发展需求等问题为着力点,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理念为目标导向,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体制、积极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等为实践路径。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创新;问题导向;理念领航;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把创新作为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把创新摆在中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1]。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在未来五年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2]。

一、问题导向:创新驱动发展的着力点

创新驱动发展不是纯思辨的产物,而是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倒逼产生的认识结果和解决问题途径。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是关于怎么发展的问题,发展是问题的最终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3]107抓住问题、科学研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探求发展路径的前提。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是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面临科技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形势日益激烈、国内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等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提出的。诚如马克思所说:判断一个时代的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4]592

1.科技产业革命时代的深刻呼唤。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突飞猛进。高新科技的发明、推广和应用,可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高科技与经济之间进一步融合显著提高了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加速度。通过科技创新使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能否把握住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取得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突破性进展。

2.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从国际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依靠科技、经济竞争能力来获得高额利润,低收入国家依靠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来竞争,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占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1]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驱动发展既可以降低其对物质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也可以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获取更高额的利润。中国作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发展来提高经济的整体实力、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培育发展的内在新动力的客观需要。中国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着资源能源的消耗太大、能源储备不足、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各方面的问题。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1]此外,依靠投资房地产等模式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已快到尽头。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背景下,通过提升国家高端科技实力、促进公共民生科技等来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价值潜能,冲出要素驱动难以为继和投资驱动日趋艰难的发展困境,为中国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和“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内在新动力、开辟新的路径,创造中国发展奇迹。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中国梦只有在实干的基础上才能梦想成真,实干不是蛮干,而是巧感、有创造性的干。“按照过去传统模式和方法去实现中国梦……自然条件和环境已不允许。”[5]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阶段,展望光明的前景,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更好的驱动发展,才能实现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27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基础、能力体现是创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7]4。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人们面临的客观上已显露出征兆与根据的历史任务。每一时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一定的历史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592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趋向,而且也制约与引导着人们的活动方向和目标追求。中共中央立足当前中国面临的发展难题、发展需求和发展任务,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大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需要从主观上加以自觉认识与把握,更有赖于通过客观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予以实现。

二、理念领航: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常态下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的核心,也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是建设新世界的需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是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是在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的历史任务、基本特征、演进过程与发展走向等基础上提出的独具特色的时代观,是以对时代的把握为依据来建立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框架与思想观念,既是在认识现实世界过程中思辨的产物,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种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或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是事物的发展。创新的本质特征是革故鼎新,是打破固有思维定势,是更为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创新与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发展的状况和需要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过去的发展状况是现在和以后创新的起点;另一方面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发展,创新的状况决定了发展的结果。发展的速度、效能以及可持续性是由发展动力决定的,中国作为大体量的经济体,若发展动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下有效的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把握发展主动权。从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统一的角度来讲,质变比量变更具有根本性,通过创新来提高质量和效益比单纯依靠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发展是旧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产生的角度来讲,创新发展就是优化要素之间的结构组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发展是事物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跃迁的角度来讲,创新发展就是改变发展的驱动方式,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的角度来讲,创新发展就是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形成新思想、制定新战略、生产新产品等。因此,创新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决定了发展的速度、效能及可持续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8]

2.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理念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是对事物本质性认识的升华、提炼和概括,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征,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长久性的特征。理念先行是为了提前思考、提前谋划、增进共识、明确并决策实践的目标方向、指导实践。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9]理念源于实践,是针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是不断变化的,理念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所强调:“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2]针对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以创新发展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理念的新升华,从整体上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坚持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每一发展理念在其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最终要靠创新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因此,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排在五大发展理念的之首。

3.创新应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发挥其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决定了不仅要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提升至国家发展的理念层次,而且要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处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创新,不是个别领域和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全方位系统创新。正如习近平在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8]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建立中华民族理论自信的保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之政治优势。道路创新是道路自信的基础,关系着中共事业的兴衰成败。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理论创新、道路创新等各种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2]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凝聚民族情感和提高民族精神力量的根本路径。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要用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指导国家的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构建创新体制架构、发挥创新资源价值、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鼓励全社会崇尚创新、全面创新,倡导敢于竞争、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

三、路径选择: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方案

无论是问题导向,还是理念领航,最终都是为了探求实践路径。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从多个视角提升创新和发展的各个基本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加大基本要素间的耦合,尤其需要建构起主体具有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创新模式、创新环境,从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性、飞跃性变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只有唤起人们创新发展实践的兴趣与热情,动员人们投身于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现实地解决中国发展难题,进而实现中国式跨越性发展。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287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主导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排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1]把科技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夯实科技基础,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做好科技创新长足发展的战略部署,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加强科技供给,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探寻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力争超越,奔向创新型国家前列;抢占全球科技发展的先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其次,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用好国际资源,有助于中国缩短发展时间、节约发展成本,但是,如果单纯依靠进口、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科技,势必造成发展受限。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1]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增强原创能力,充分调动中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国科技人员的才能和智慧,全力抢占创新发展先机,力争做创新“领跑者”。最后,实施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资源要素消耗和投资的边际效益等传统发展的模式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资源消耗过大、能源储备不足、环境污染,以及投资的边际效益的递减趋势等问题、难题严重困扰中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1]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和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通过创新来带动发展,加快构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的保障。

2.深化改革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首先,必须促进创新主体衔接、创新成果转换。创新活动涉及不同的主体,要大力支持进行生产实践和普遍推广的企事业技术创新主体,优化进行理论研究、科学发现的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等主体的科研布局,革除体制机制障碍,促使不同主体之间的无缝隙衔接。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疏通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打通、调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途径,最有效地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次,必须提高创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时效性。现代科技瞬息万变,要求创新资源在配置上具有高度灵敏性和高效性。习近平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为提高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在发挥好、利用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前提下,要不断革除“部门领导拍脑袋的科技决策方式”等体制机制的弊端,统筹兼顾国家需求、人民需求和市场需求,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让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创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全面开发。最后,必须加快政府和各级组织的职能转变。推动政府管理和各级组织的职能从研发管理到创新服务转变,扩大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在政绩考核系统中的权重,促使政府和各级组织积极为科技工作者、为创新驱动发展做好公共服务工作。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当好‘后勤部长’”,以及“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保障”[1]。提高创新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和财税优惠政策的倾斜度,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创新资源的发展流向,充分调动、发挥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

3.积极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环境。首先,积极弘扬创新精神。中华儿女在过去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秉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创新精神,促使中华民族的创新事业薪火相传,再创佳绩。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传统。”[1]其次,积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尤其是科技创新活动对活动主体即创新人才有特殊性要求,比如:受教育程度高、思维开阔、素质优良等。按照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科研人才待遇、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发现、培育、凝聚拔尖人才、创新人才、敢于担当和尽责任的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创新驱动发展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1]最后,积极塑造创新文化。创新意味着探索、探险和拓荒,没有每次都成功的道理。要求创新者事事求稳求妥,对创新失败者一票否决,极易打击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和信心,不利于创新者才能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1]塑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创新氛围,有利于充分释放群众中蕴藏的创新智慧、迸发更强的创新能量。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创新驱动发展问题是时代呈现出的历史任务,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明确了这个问题导向的目标,实践路径指出了解决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时代任务、领航理念和实践路径是相互交织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的精要,必须全面部署,协调推进。诚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12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深入学习研究、实施习近平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破解发展难题、把握发展机遇、发动创新的强大引擎、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2]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6-05-3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蔡兵.马克思创新思想中国化的最新发展——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列讲话精神[J].岭南学刊,2015,(04).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4,(03).

(责任编辑:武晟)

D032

A

1003-7462(2017)04-0047-05

10.13977/j.cnki.lnxk.2017.04.009

猜你喜欢
驱动理念科技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科技助我来看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