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丕格
(公安海警学院训练部图书馆宁波315801)
社区图书馆常见服务模式浅析
孙丕格
(公安海警学院训练部图书馆宁波315801)
文章分析了传统型、总分馆型和联合型这三种常见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不同特点,指出了这三种服务模式各自存在的问题。建议构建一种多中心联合型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并从供给侧层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多中心
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是指社区图书馆通过馆藏信息资源和专业服务能力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知识信息需求的工作机制,其定义了社区图书馆服务的业务及价值目标,能够更清晰地识别服务过程中的各参与者类型。在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由于读者范围全面广泛,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信息服务有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社区图书馆作出恰当的回应,这种有关的服务态度、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综合起来系统化之后,就形成了一定的服务模式,并且随着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和实践不断发生改变,不同地域甚至不同的社区图书馆之间服务模式都不尽相同。
1.传统型服务模式。实行传统型服务模式的社区图书馆完全由地方政府如区、街道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拨款建设,统筹规划,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人事安排也受制于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其服务区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基本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这类社区图书馆一般属于事业单位,依附于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
实行传统型服务模式的社区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备而不用”的服务定式,每个社区图书馆都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完善系统的全方位服务体系,自我发展,限定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只与上级主管部门发生联系,不与同级的其他图书馆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由于受到所属领导机构管理体制的内在制约,加之服务人员数量较少,资金不足,服务能力有限,传统型的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自我封闭的内向性[1]63-65。
实行传统型服务模式的社区图书馆通行的工作方式是坐等读者自己上门,一切服务以图书馆为中心,依靠现有馆舍条件开展工作。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把藏书收全收好,服务设施越多越好,忽略了藏书的利用率,满足于书籍、期刊、报纸的借借还还和到点关门的服务方式。由于管理机制、所属人员、办馆经费、硬件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工作具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束缚了工作人员的思想,导致其缺乏主动服务的态度和动力。
2.总分馆型服务模式。社区图书馆总分馆型服务模式是指在行政隶属关系、服务区域布局和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前提下各图书馆之间进行明确分工与协作的服务运行模式。总馆一般由市或县区级图书馆担任,居于核心主导地位,是体系中所有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中心,负责全面指导、统筹协调与规划管理工作。社区分馆是总馆的分支或派出机构,居于从属地位,总分馆实行一体化的垂直管理体系和网状结构运行模式,总馆作为整个系统中的领导者,负责体系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总馆和分馆要做到人财物等的统一规划、统一使用、统一管理。
图书馆总分馆型服务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实行的一种公共图书馆服务组织运行机制,被业内认为是实现普遍均等、公正合理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之一,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体系。总分馆型服务模式通过集群化、系统化、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的协同管理,能够极大优化单体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提高图书馆体系的整体服务效率,增强社会服务效益。不仅能够激活服务能力欠缺、水平低下的基层社区图书馆,而且可以将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单一图书馆服务整合理顺为覆盖全社会居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体系,该模式具备的经济高效优势,对于降低图书馆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效果较为明显[2]11-12。
在满足社区用户实际需求方面,实行总分馆型服务模式,可以使各图书馆整体的布局更加合理完善,最大限度消除街道、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政府的统一主导下,在区域内的总分馆体系之间实现统一协调采购和联合编目,馆际之间通借通还,由中心图书馆统一负责提供设备、技术和服务人员,可以使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运行等方面更加有序合理,防止资源建设的重复浪费,可以让不同资源在总分馆和各分馆之间自由流动,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众的知识需求,使所有读者享受平等均衡的服务。
3.联合型服务模式。联合型服务模式是指社区图书馆以主管部门或相关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同一社区或多个社区内各单位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各种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相互沟通互补,共同向社区居民开放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联合型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试图让社区内的居民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费用、花费最少的路程来满足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力争用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社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这种模式创建了社区层面跨系统的图书馆联合协作组织,可以达到社区文化社会办的效果,能够实现社区层面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社区图书馆联合型服务模式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开放性,不仅面向本地区居民开放,同时要实现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其次是融合性,充分吸纳整合区域内各系统各单位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社区一体化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第三是创新性,联合型服务模式本身就是创新,要实现理论、体制、技术、模式和管理等全方位的创新,在创新中获得生机和活力,谋求图书馆事业更大更快的发展。
社区图书馆联合型服务模式在实际操作上就是建设社区内或社区间各图书馆的联盟,联合型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推动知识便利化,使知识信息在社区随处可得,使各图书馆之间消除障碍和壁垒,让文献信息在社区内更加畅通流动,社区内每一个图书馆、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文献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传播者和提供者,真正实现知识共享、资源共享,既有利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又能依靠公益性成为人们最便捷、最廉价的学习渠道。
传统型服务模式在我国很多地区的社区图书馆依然存在,传统型服务模式相对单一,重藏轻用、重管理轻服务,把服务读者放在次要位置,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这种服务模式受制于主管部门的工作思路,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服务方式比较被动,服务层次比较低,服务内容简单,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的热情明显高于服务社区读者。
总分馆型服务模式在我国城市社区的全面建设与推行并不容易。总分馆制的发展核心在于建立集中采购、统一编目、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行业机制,而要顺利实现这几个前提,必须做到经费预算和人员管理的内在统一。然而在目前我国政府行政“分级管理”、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各级政府建设和管理相应图书馆”的做法往往形成各个图书馆之间合作与共享的壁垒。另外,总分馆服务模式要求将主要权力收归总馆,不仅会导致总馆压力太大,业务量太多,随之而来的是总馆扩馆扩编,而且不利于发挥各个分馆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形成对总馆的依赖。
联合型服务模式,初步要求建立社区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联合体,其中的成员馆分属于不同的建设和管理主体,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构,而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体制障碍,各类型图书馆之间壁垒重重,能否在灵活管理上集中统一、防止出现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就成为联合型服务模式推行的重大难题。另一方面,由于以前政府在社区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垄断支配地位,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在这方面参与不多,形成的力量非常有限,导致联合型服务模式的主体匮乏,还是以机关事业性质的图书馆为主,供给主体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出该服务模式的优势和作用。
三种常见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共存的问题都是受到管理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传统型服务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机关型的落后服务模式,总分馆型和联合型服务模式体现了社区图书馆服务行业的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受到服务理念、管理体制和缺乏立法保障等重重限制,导致两种服务模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虽然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是,各地政府和图书馆行业也一直在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尝试,具体服务过程中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更加科学合理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本文建议构建一种社区图书馆多中心联合型服务模式,从供给侧入手改善社区图书馆服务。
1.确立多中心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给主体。社区图书馆是一种为公民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应该成为供给社区图书馆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服务领域只能由政府参与提供服务,政府在该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并不排斥其他主体的参与和竞争。政府不需要担心其作为唯一供给主体的格局被打破后会影响到民众的切身利益,而要重点考虑应该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预算更好地配置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如何引导个体、企业、协会、民间组织、高校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合作和竞争等方式参与社区图书馆服务供给。多元化社区图书馆供给主体的参与既能整合社会闲散资源,创新工作思路,也能缓解政府公共服务工作压力,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
2.成立社区图书馆服务联盟。实践证明,传统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过时了,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公民实际需要了。而其他常用的服务模式如联合型、总分馆型等无一不是要求改变传统社区图书馆单打独斗的服务模式,社区图书馆联盟是未来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联盟内各个成员馆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从而使系统整体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这种联盟可以是几个或多个总分馆服务体系的联合,也可以是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不同图书馆的联合,只要有利于社区图书馆服务事业发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就是好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当然,成立社区图书馆服务联盟后,不是简单的“1+1=2”的问题,在人员、管理、经费、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单一图书馆服务模式更加复杂,在联盟内部协调的过程中,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不断引入,必然带来联盟内部的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因此就需要制定统一规划,全面考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浪费,保证社区图书馆联盟系统的合理结构,使其服务功能得到最大优化。构建社区图书馆服务联盟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共同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合力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定统一规划,打破各成员馆之间条条框框的约束,将各个社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纳入整体馆藏,避免了重复采购,提高了信息占有量,有利于改善服务质量,更易于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提高社区图书馆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3]115-116。
要实现我国社区图书馆服务事业的突破性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模式,保障普遍均等的社区图书馆公共服务,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社区图书馆建设、管理、服务机制进行调整、创新,这是突破制约社区图书馆服务有效开展瓶颈的关键。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图书馆界服务工作的不断创新与实践,来推动各级政府对社区图书馆事业的调整与支持,尽力实现或接近理想状态,更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思想和工作思路的转变,为社区图书馆服务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
[1]彭丽君.基于虚拟社区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8).
[2]陶俊.总分馆制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研究:以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系统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8).
[3]吕亚娟.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的社区图书馆联盟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5).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8.25
孙丕格,公安海警学院训练部图书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及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G258.24
A
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