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2017-03-10 20:06:5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友会母校校友

顾 竹 君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高职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顾 竹 君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校友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要的参与力量,承担着服务育人的现实使命。通过实证调研,发现高职校友会在参与母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参与意愿不强、深度不够、成效不彰等问题。校友会应积极参与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体系建设等顶层设计,努力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力尽所能地开展捐资助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校友会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高职校友会; 人才培养; 母校

自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以来,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内涵式发展,多方援引社会资源,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友作为社会力量中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力军,越来越受到急需谋求新发展的高职院校的重视。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高职校友会理应承担起汇聚力量、优化资源、服务育人,提升质量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发挥桥梁和平台的作用,构建校友与母校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高职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校友工作经过多年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组织架构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持续拓展,不少高职校友会已经为学校发展成功争取到了相当丰富的办学资源。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与校友工作成熟的国外院校及国内知名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校友会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深入、清晰地了解高职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笔者选取了3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对样本院校的校友会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并面向校友发放自制调查问卷270份,以实证调研结果为主要依据,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校友缺乏认同,参与意愿不强

一方面,当前的高职院校,前身大多是中专学校,也有部分是成人本科院校,其中有些还是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因此,升格、合并或转制之后发展形成的新学校,必然面临不同校友群体对母校的认同感的差异。另一方面,校友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校友本身的事业成就有大有小,关心支持母校发展的热情也有高有低,同时其个体的参与意愿还受到与母校联系的紧密程度、对校友会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调研数据显示,受访校友中,毕业之后仍然关注母校信息的比例只有19.5%,表示对校友会有所了解(包括非常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例仅占38.1%,毕业后参加过校友会活动的占比不到10%,而在参加过校友会活动的校友中,对校友会工作水平的评价也不高,仅有7.9%的校友表示非常满意,表示不太满意的校友比例超过50%。

调研结果表明,高职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普遍较低,对校友工作的关心度和期待值也不高,其反哺意愿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有明确意愿为母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的校友不到有效样本总量的40%。

(二)形式内容单一,参与深度不够

据笔者在以往从业过程中以会议交流、考察走访等形式对许多高职校友会进行的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的形式仍然局限于一些常规活动,如开设杰出校友讲坛、开展校友座谈会等,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固化。许多受访校友工作者都谈到,现在的校友工作内容还是困于“惯例”,难有实质性突破,真正对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提升有切实帮助的工作内容很少。

而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首先,从在校期间的相关情况分析,学生接触到毕业校友的方式中,占比最高的是“通过校友讲座、座谈”和“ 通过校庆、校友返校等活动”两个选项,分别占到78.2%、23.0%,这显然也是校友会最为传统的两项工作,而通过另外方式接触到校友的其他选项比例均低于10%,可见高职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方法仍然停滞于传统模式,没有把工作开展到整合育人资源,丰富办学内涵的更深层次中去。其次,从校友意愿统计的部分可以发现,不愿意为母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的主要原因中,占比最多的前三项分别是:“工作后缺乏时间和机会”占76.2%,“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参与”占63.9%,“过程繁琐,有顾虑”占44.8%。就这三点影响校友参与育人意愿最普遍的原因而言,很多校友认为校友育人平台的建设是模糊、缺失的,自身参与积极性受挫的主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校友会没有为校友提供多样、便捷的参与机会和渠道,这也从侧面说明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单调、陈旧的固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校友对母校校友会工作的期待,更无法实现校友力量深层次参与育人的需求。

(三)信息缺乏整合,参与成效不彰

为保证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的成效,其参与过程必须保证信息沟通的顺畅,然而在实际的信息传输、互换环节中往往会遇到障碍,导致校友会工作虽然开展了,却没有对促进在校生成长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友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有意愿接触校友的比例仅占60.3%,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在校期间接触校友的经历对自己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导致成效不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校友会工作的层面出发,归根结底还是信息缺乏整合,信息流通处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友和在校生之间的信息输送障碍。根据笔者的调研,参加调研的校友里,毕业后没有接触过在校生的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86.1%,其中更有87.3%的人表示其在校期间很少或从未接触已毕业的校友,没有一个人选择经常接触。较低的接触率从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新老校友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尚未完全搭建起来,二者之间了解很少,使得源自校友能量的成长助力难以在其间流动起来。其次,学生成长诉求和实际开展形式之间的信息传递障碍。根据调研,学生在校期间最希望校友提供的帮助集中在“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占比84.5%)、“传授职业技能”(占比65.1%)、“介绍从业经验”(占比74.2%)这些方面,这三项的选择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但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已毕业校友的实际形式以通过“校友讲座、座谈”居多(占比78.2%),而学生最有需求的“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和 “传授职业知识、技能”,实际接受过这些方面帮助的学生比例却很低,通过“就业实习”和“课堂教学”接触到校友的比例分别为8.3%和9.5%。以上两组数据对比说明,学生在校期间所期望接触校友的活动形式与实际参加过的活动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校友会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没有从响应学生诉求的角度出发,沟通内外,进行工作形式的创新。第三,信息反馈的障碍。校友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信息互通的过程,其中前期工作的开展,信息的收集是基础,而后续工作的跟进,信息的反馈才是出成效的关键环节。而校友会作为沟通过程中的媒介,往往容易忽略校友活动后期的沟通反馈环节,与校友之间的意见互动仅限于零散的收集和记录,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整合、跟踪反馈,来自校友的有效信息并未真正进入专业调整、课程改革等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导致校友的真知灼见难以真正起到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的作用[1]101。

二、高职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的路径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概念,涵盖了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培养、资源建设、质量评价等诸多环节,因此,校友会要切实、深入地参与在校生培养,必须全面构建多元化的参与路径,将校友力量充分渗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过程中,积极发挥校友资源重要的育人价值。

(一)参与顶层设计

优化顶层设计是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步,高职校友大多供职于行业企业一线,对于母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而言既是培养模式的亲历者,又是培养成果的展现者,更是培养质量的检验者,对母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最有发言权。因此,广纳校友意见,从中提炼出对人才培养工作有益的真知灼见,是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重要途径。

1.参与专业设置调整和培养方案制定 针对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进行校友意见的征集,可以多渠道地运用走访、返校、调研等形式开展。高职校友会既要“走出去”,利用走访机会实地了解校友的职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行业在选人用人上的需求及标准,为学校有的放矢地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更新培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也要“请进来”,灵活地引导以二级学院或专业群等为单位确定一个校友返校日或服务日,邀请校友返校交流,更可以在此基础上遴选、组建以优秀校友为骨干力量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专业培养把关诊脉。此外,高职校友会还可以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沟通便利,多方动态地收集反馈信息。对于一些已经建立了校友信息库的高职院校,更可以尝试依托信息库这一平台的实时互动和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有针对性的调研和系统的信息数据分析,从中得出提高教育教学水准的建设性思路[2]46。

在意见征集的过程中,校友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对各条线汇总上来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及时的梳理、总结,形成信息报告,为人才培养改革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还须注意敦促整改决策的落实,对校友建议的采纳情况和推进中的突出成效,应该适时地向校友反馈,以真切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激发校友的参与热情,长此以往逐渐建立起循环反馈与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2.协助完善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校友会要充分发挥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更新中的参与作用,积极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平台,动员校友中有意愿、有能力的行业精英、企业骨干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把行业的最新发展,企业的最新技术,岗位的最新标准溶入到教学中去。例如:校友会可以协同教务处鼓励校友申报开设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形式内容多样的特色课程。又如:校友会还可以根据校友的建议,协调教学单位对照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找差补缺,对原有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将符合就业形势的专业技能素质要求以扩充必修课、增设选修课、组织技能实践、开办专业讲座等形式补充进教学资源中。

(二)服务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比普通本科院校更为全面的“双师素质”要求。而双师素质中对技能和从业经验的要求,并非在高校关起门来做学问就能达到,而校友会恰好可以在学校与社会间搭建起师资交流的桥梁。

1.充实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 面对师资队伍理论教学强、实践应用能力弱的结构性短板,高职院校要打破教师选聘工作中论出身、凭学历的传统条框,秉承“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师资新标准,以聘任校友讲师为优化师资结构的切入点,由校友会牵头协调,从蕴藏丰富人才资源的校友库中遴选、引进一批具备丰富一线从业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训练环节,完善多元化激励机制,以灵活的管理和人性化待遇保障教学积极性,促进校友发挥其在技能专长、工作阅历、职业认知等方面的育人优势,强化实践型师资力量,从而弥补高职师资偏重理论的结构性缺陷。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积极引导、鼓励原有师资与引进师资的有机融合,构建教师教学互助合作模式,通过两类师资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使原有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逐步提升,从而打造理论造诣、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全面发展的双师队伍。

2.提供教师职业化成长平台 高职教育重视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并不仅限于对学生的培养,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增强实践技能,丰富职业经历的平台。因此,校友会可以依托其社会资源优势,一方面调研企业的需求,从高职教师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可行性出发,为教师进企业锻炼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另一方面,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师培养计划,依托校友人脉,积极寻找对口企业,有针对性地派遣专任教师下企业学习实践,促使教师加快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生产操作工艺,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贴近用人市场的需求,切实发挥校友工作在教师职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助推作用[3]238。

(三)深度介入人才培养

校友会在学生培养中的协同作用既体现在充分发挥校友本身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体现在深度挖掘校友资源的成长助力作用。校友是在校学生瞭望、接触社会与行业的窗口和跳板,校友能以何种方式参与在校生成长、能多大程度地发挥育人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友会工作。

1.搭建校友引领互动平台 校友取得的事业成就和作出的社会贡献能够激励在校学生坚定目标、刻苦求学、艰苦奋斗,校友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宝贵的工作经验能够指引在校学生成长成才。将校友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融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可以为始业教育、思政教育、生涯教育等活动的开展提供鲜活的素材和正确的示范。(1)有针对性地开设校友讲坛。校友会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年度的校友讲座进行科学规划,贴合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对讲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聆听对象进行恰当定位,以精准发挥校友讲坛在阶段性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育人成效[4]228。(2)有计划地进行校友座谈。如可以在新生的始业教育内容中增加优秀校友的事迹介绍和校友座谈环节,从而鼓励、引导学生尽早地树立对专业学习的正确认识和长期规划;又如可以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邀请校友担任“成长导师”,多创造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对面座谈交流机会,以校友的求职经历、社会经验和成长感悟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5]108。(3)有组织地开展寻访校友活动。校友会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寻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校友工作,实地探寻校友曾经的成长轨迹和如今的发展状况,从他们的生活感悟和工作智慧中汲取营养,坚定自身努力向学的目标和回报母校与社会的使命感。(4)多形式地宣传展示校友风采。校友会要广泛发动师生集体力量,收集优秀校友案例,多形式地在校报、学校网站、校园公众平台、校园橱窗广播、校友通讯等媒体或通讯载体开辟专栏加以宣传展示,将校友风采展打造成为在校学生培养校友意识、接受励志教育的载体。

2.开拓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灵魂,企业内的职场实景和生产场景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从与企业共享资源、合作育人的角度出发,高职校友会完全可以发挥与校友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破解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条件落后于企业生产实际的问题。校友会应该积极运用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家型校友或业内的杰出校友代表搭桥牵线,寻觅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校友企业,积极与其构建互惠合作关系,校企联合、努力共建校内外一体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引校入企,把校友企业发展成接纳学校师生实习实训的第二课堂;可以引企入校,将校内制造车间转化为教学、生产一体化的综合实习实训基地;也可以探索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还可以邀请校友企业进驻学生创业园或参与其运营。以校友工作为重要纽带,积极探索与校友企业共享资源、合作育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助力毕业生创业就业 创就业工作对学校而言是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终端环节,引入校友力量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是高职校友会深化学校育人实效,提升办学声誉的有力举措。其一,校友会将优秀校友的成才史、奋斗史渗透入人才培养内容中,可以激励学生尽早建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校友的成长轨迹为参考,进行科学的求职定位,树立正确的创就业观念。其二,通过校友会这个组织平台,校友能够以自身创就业经历和经验指导学生,甚至能够以自己积累的优势资源帮扶学弟学妹开展创就业活动,承担学生创就业能力培育者和创就业实践领路人的角色。其三,校友会可以经由在企业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校友代表向用人单位传递学校培养质量的有力证明,宣传人才培养成果,扩大学校影响,从而增加本校毕业生的求职优势。其四,校友会可以借由校友队伍宽广的社会人脉和丰富的关系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为学校毕业生择业创业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力尽所能地开展捐资助教

校友在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上,最为直观的就是物质财富的赠予。他们或以个人、企业的名义助奖助学,或以捐资捐物的形式支持学校建设、学生活动等,做学校发展后盾,为学生成长护航。同时,校友的反哺行动更对在校生的感恩、回报母校的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饮水思源的校友情怀在新老生之间传承,营造浓厚的反哺文化氛围。

1.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多元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外校友工作的先进经验,随着校友会工作体系的日趋完善,校友捐赠有望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国内高校校友平均捐赠率不足5%,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募捐比例更低。基于高职院校筹资工作基础普遍薄弱的现实,校友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提高捐赠率为目标,采取定期小额募捐的形式,如以一年或几年为周期,以尽可能多的校友参与为目标,积少成多,集零为整地把这项工作先开展起来。在这项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再尝试金额上的突破。要避免筹资过程中急功近利、嫌贫爱富的工作倾向,重视参与率的稳步提升,潜移默化地把校友捐赠理念推广开来,逐步培养广大校友捐资助教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直至最终稳固内化成一种反哺母校的校园传统和文化[6]64-66。同时,校友会在募款工作中还要注意挖掘校友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以校友的分布为中心,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把募款的范围发散开去,关注、接触更多的潜在捐资主体。

2.设立校友奖学助学基金 校友会要完善助学助困的校友帮扶机制,积极引导、动员有实力的校友企业或个人回母校设立各类奖学助学基金,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实际困难、支持了学生成长成才,更以回报母校的实际行动传递了“感恩母校,励志成才”的正能量。

校友捐资助学的动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母校育人事业的反哺意愿,二是对母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基于这两点,校友会成功争取奖学助学基金需要做好内外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内要明确树立起以人文关怀和优质服务为核心的校友服务理念。在校友在校时为其完成学业、发展能力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在校友毕业后仍要最大程度地为其提供返校办事的便利和求职深造、发展事业等方面的资源;其次,对外要注重宣传,多方位展示教育教学成果。通过校友刊物、校友网站等载体定期向校友介绍学校的教育举措和育人成效,用生动、直观、有说服力的实例和荣誉说话,令校友见证母校的办学成果,认可母校的育人水准,真切感受到捐赠与付出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价值,放心自己的资金投入“物有所值”。

总之,无论是教育经费还是奖助学金,募款工作都没有速成的捷径,仍然需要校友会工作人员一对一地进行跟进,脚踏实地、不厌其烦地将基础性、铺垫性的工作做在前面,如果不把走访的脚步迈出去,便无法获知谁才是可能的捐赠者,如果不一次一次地进行接触、深化交流,便无法获得捐赠者的认可和信任,因此校友会募款工作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事业。此外,校友会在捐资款项的使用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遵循几项原则:第一,专项专户管理;第二,建立健全公示制度;第三,尊重捐赠者意愿;第四,优化资金配置;第五,完善表彰奖励办法。

三、结 语

培养社会需要、企业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以校友会为纽带,积极引导更多校友参与到反哺母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去,真正把校友力量融入人才培养这条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这是高职院校突破资源瓶颈,创新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1] 张丽君.高职院校杰出校友资源育人价值的实现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 袁晓杰.我国高校校友资源开发机制改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朱美虹,刘 军.依托校友资源,促进经管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4(S1).

[4] 李湄红,申建权.优秀校友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

[5] 盖晓芬.努力挖掘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校友因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6] 李文君.高校管理新课题:校友捐赠[J].教育与职业,2012(34).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s’ Participa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GU Zhu-jun

(Party Committee and President Office,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Alumni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power in participating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 undertakes a realistic mission of service and education.By empirical research,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when higher vocational alumni are involved in, such as lacking incentive to participate, being insufficient of participation depth, and ineffective participation.The alumni association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major setting adjustment, training schemes formulation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strive to offer service in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get deeply involved in entir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donate to the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s as best as it can. Only in this way can it play a better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lma Mater.

2016-12-16

本文系2016年度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校友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反哺路径研究”(2016JC02)的研究成果。

顾竹君(1986-),女,浙江湖州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

G718.5

A

1672-2388(2017)01-0012-05

猜你喜欢
校友会母校校友
打造“海归朋友圈”,帝国理工无锡校友会成立
华人时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2:02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成立“留法校友会”
华人时刊(2023年13期)2023-08-23 05:43:22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告别母校
北方音乐(2020年20期)2020-12-18 04:16:15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大社会(2020年2期)2020-09-03 02:17:27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母校情
心声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30
校友风采
海峡姐妹(2018年10期)2018-12-26 01: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