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嫚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北京 100083)
《乡言解颐》词语札记
黄雪嫚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北京 100083)
《乡言解颐》主要记录了京津地区的乡言俗语,学者已经做过了一些训释工作,但仍有不少词语不曾涉及或解释不够清晰。文章摘取其中不易理解或者缺乏考释的四个系列词语进行训释,除了利用文献辞书来进行考释外,还注重从现代活方言和活民俗中寻求证据。文章对近代汉语方俗词的研究、大型语文辞书的某些漏略、此书点校者的一些疏忽,以及帮助人们阅读此书都有不同程度的裨益。
《乡言解颐》;方言俗语;现代方言;训释
《乡言解颐》一书的作者是李光庭,字朴园,号翁斋老人,天津宝坻林亭口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得中举人,遂离开家乡任内阁中书,然后官任湖北黄州,后任内阁典籍又久居北京。李光庭曾说:“农谚、童谣、诗歌、舆诵,散见史传者,颇能备天时、地理、人情、物态之蕃变,而音节之高下长短,亦出于天籁之自然”,并念“生于乡而不知乡之俗,昧矣。知乡之俗而不闻乡之言,聋矣”,于是历经数年,铢锱累积,古稀之年而“追忆七十年间故乡之谣谚歌诵,耳熟能详者……念之于口而笔之于书”,并“命慕、敬两儿录而校之”,又“部之以天、地、人、物,名曰乡言解颐。”《乡言解颐》5卷所记多为京津一带的方言俗语,但所录方言又不仅限“乡言”,间或又有“山右”“山左”“河南”“京师”“中州”“黄州”“江汉”等其他地区的方言,或者“北地”这样范围更大的地区的方言俗语。而所记方言俗语的时间,根据《乡言解颐序》“道光二十九年岁在己酉冬月,瓮斋老人自识”以及“庚戌春杪,瓮斋老人题句,时年七十有八”①之句,以及李光庭所生活的年代来说,大致为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和道光(1821-1850)三朝。
本文拟就其中未见辞书和其他论著的,或已有论及但训释不明或失当的四个系列的词语进行诠释,由于“方言词是地方谚语重要构成要素”,“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1]本文除了利用文献辞书来进行考释外,还注重从现代活方言和活民俗中寻找证据。试图为近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对补正现有辞书的某些疏漏,对人们的阅读提供一些帮助。本文所依据的版本为石继昌在北平隆福寺街宝会斋书铺所得的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巾箱本,据以点校的本子,为中华书局1982年所出“清代历史笔记丛刊”中的一种。
《乡言解颐·卷四·食物十事》:“禾有不成穗者,侧生含苞,结小棒,大者寸许,小者数分,外白内苍,绝似羊毫秃笔。味甘,有土气,其大者则坼裂如胡髯,不中食,儿童谓之吾图撒,家乡曰荏头,京师则曰乌糜。方言音义,姑付阙如。”
按:“吾图撒合里,耶律楚材的蒙古名字,意思是‘长髯人’。”[2]又《中国通史·中古时期·元时期(下)》:“后来,成吉思汗甚至不称呼楚材的名字,而用蒙古语称作‘吾图撒合里’(urtu sahal),意即‘长髯人’。”[3]“长髯”即“大胡子”之意,“吾图撒”是“吾图撒合里”的短称,各辞书均未收录。
庄洪江《唐山方言俗语》:“荏头:高粱、玉米、小麦等生黑斑病的部分。例:困难时期,连庄稼上长的荏头也都当饭吃了。”[4]即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所谓:“玉米或高粱上结的病态的子实。本应整齐排列的子实外膜下包着的是质地柔软的黑色物质。”[5]《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何晏集解:“孔曰:荏,柔也,为外自矜厉而内柔佞。”因此“荏”为“柔软”,“荏头”为“柔软的顶端”。
而有关“糜”,《广雅·释器》:“糜,糏也。”王念孙疏证云:“糏,通作屑。糏之言屑屑也。《玉篇》:‘糏,碎米也。’《广韵》云:‘米麦破也。’”“乌”是“黑色”,“乌糜”就是“黑色的碎粮食”,该词诸辞书均失收。
《乡言解颐·卷二·地》:“谓受水之地为龙沟,谓卸货之地为马头,谓交叉之地为狗牙相搀,谓碱薄之地为兔不屙屎,则又以物类拟之矣。”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中有关“龙沟”释义为“为防止堤岸顶部淤水而修之排水沟。”[6]麟庆《河工四汛诗·伏汛》:“黄绽野花沿马路,绿纷细草衬龙沟。”原注:“堤上放水处曰龙沟。例用淤上种巴根草衬底,以防汕刷。”所释与此处“受水之地”的“龙沟”不同,这里的“受水之地”的龙沟指的应是分布在乡间田地里的用来浇灌田地的水沟,其纵横交错,形似盘曲的龙,所以叫做“龙沟”。《乡言解颐·卷二·圃》有“立冬、小雪之间,以柳条大斗两边系绳,二人对立于龙沟之两旁,戽水浇之”的叙述,即为其用。如今豫北乡村称呼田间用于浇灌使用的沟为“水龙”,其意同此。
“船只停泊处,即码头。”[7](P17586)《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又于黎阳筑马头,为度(渡)河之势。”胡三省注:“附河岸筑土,植木夹之至水次,以便兵马入船,谓之马头。”另有《虫鸣漫录》卷一:“相传官船停泊处,俗称大马头。”前面出现的“马头”都是水陆交通的交界处,货物、商人的集散地。《乡言解颐》中则言“卸货之地为马头”,据此推知,李光庭的认为无论是否“船只停泊处”,只要是“卸货之地”都可以叫做“马头”。
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犬牙相错”则“谓地界相接如犬牙交错”,[6](P6456)这个成语早就存在,《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中就有:“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磐石宗也。”颜师古注:“错,杂也。言其地相交杂。”另外一个与之相近的成语为“犬牙交错”,意思是“谓地界交错,如同狗牙”。[6](P6456)而“狗牙相搀”表示“交叉之地”也是当地普通老百姓的形象叫法。
郝长留在《常用俗语词典》[8]中对“兔子不拉屎”解释为“形容土地贫瘠、穷困荒凉的地方。”另,“吾瓦,维吾尔语意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9]而“吾瓦”这个地方正是盐碱化极其严重的地区,“前苏联专家鲁克夫曾经断言:在吾瓦这片土地上,要想长出庄稼,每亩需要施100斤硫磺和1吨石膏,才能把盐碱压下去”。[8](P74)“碱薄之地”指的是“盐碱地、瘠薄地”,“兔不屙屎”意同“兔子不拉屎”。
《乡言解颐·卷二·寺观》:“开戏谓开台,收谓歇台。一日之内,大约巳初开,未初歇,申初开,酉正歇。点灯时开,二鼓歇,谓之夜八出。出字或系齣字之讹。小齣谓之单出子,长者则谓之骤子。”
按:“开台”指“戏曲开演”在各种方言中使用比较普遍,一般都是这样称呼,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开台”作为普通话词汇。“歇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作为“戏曲结束”这一意思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汉语大词典》等辞书都没有收录,但它作为“戏曲结束”的含义讲却是早在明代就有用例,如《三续金瓶梅》第三十八回:“按次唱完,跳了加官,放了赏。歇台的空儿,是申二姐、郁大姐说书。”另外还有年代早于《乡言解颐》的《第一奇女》第四十二回:“看着女子说:‘姑娘烧了香怎么还不看戏去?这是整本的《绣鞋记》,热闹的很哪!’女子说:‘车上怪热的,这里还凉快些儿。’老者说:‘要看也是你,不看也是你,少时可就要歇台了。’”
“齣”按《字汇补·齿部》云:“传奇中一回为一齣。”[6](P5107)今字“出”为“齣”的简化字。“夜八出”根据李光庭自己说是“几人尚在,一部仅存。慨息京班,追思里曲。则有市庙酬神,秋田报赛。戏一般写来四日,足用烧盐;夜八出约以二更,消磨油烛。村里迓鼓,无甚行头;台上吹箫,亦有唱手。”[10]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印的潘蓉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帝京园馆居楼,演戏最胜……霜降节后则设夜座。昼间城内游人散后,掌灯则皆城南贸易归人,入园饮酌。俗谓听‘夜八出’。酒阑更尽乃归。”[11]当时茶园酒馆是主要的演出场所,每夜八出,已成惯例。现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西五家子乡石片子沟村每年元宵夜仍有“夜八出”的节目,[12]《乡言解颐》的作者李光庭是河北宝坻县人,②而辽宁省石片子沟村的村民大多是乾隆时期从河北迁移而来的,概石片子沟村的“夜八出”来源于李光庭所记载的“夜八出”。
“单出子”顾名思义就是“单个折子”,王义钧主编的《滦南县志》中就有相关的记载:“‘中场’是几个出子扭舞。‘小场’是扭单出子,如《跑驴》、《拉旱船》、《锯缸》等。”[13]与李光庭所说的“小齣谓之单出子”相符。
清代有著名的“四大徽班”,在当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和春的把子”的说法。而三庆班所擅长的“轴子”,“其实指的是大轴子戏,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连台本戏”。[14]据说,梨园唱戏,一般是午后十二点即开场,到下午五点左右散场,一下午的戏码分为早轴子、中轴子、大轴子,其中中轴子的最后一出戏就是一天当中最为令人期待的压轴戏,压轴戏完了之后,大轴戏才开始上演。《乡言解颐》中所谓“骤子”疑为“轴子”的讹误,诸辞书均未收录。
《乡言解颐·卷四·造室十事》:“家乡墙用整砖,三顺一丁。京中用开条砖,整散间用,尚可。竟有全用碎砖,以灰抹之,谓之穿道袍,危如垒卵,虽东窑砖好,奈不整何。”
“三顺一丁”是一种古建筑墙体的砌筑方式,又称为“三七缝”,“是清代建筑具有代表性的砌砖方式,也是明代‘一顺一丁’做法的发展。”[15](P248)具体做法是每层砖由三个顺面和一个丁面结合放置。其中丁面的砖处于中间位置,山墙面有专门的丁砖定中,这块砖称为“座山丁”;另外“三顺一丁”分“顺起式”和“丁起式”两种主要的砌筑方式。由于这样设计的墙面整体性较强,拉结性能也高于一顺一丁(梅花丁),因此应用十分普遍。
“开条砖”为众多古建筑砖石构件中的一种,“中间有一条细长的浅沟,易于改制条头。主要有大开条砖和小开条砖两种规格。使用的年代较晚”。[16](P894)“大开条砖”和“小开条砖”都是清式建筑常见的砖石材料,主要“用于大式建筑的淌白墙、砖檐用料以及杂料等,同属于清代官窑生产的开条砖类”。[14](P237)这两种开条砖至今都仍在继续使用中,其中现行“大开条砖”的尺寸是:长28.8厘米、宽16厘米、厚8.3厘米,跟清代官窑所生产的规格相同;现行“小开条砖”的尺寸多为:长24.3厘米、宽11.2厘米、厚3.8厘米。
“穿道袍”据张彦《北京砖雕》中的记载:“百姓住宅的槛墙多是碎砖墙,北京是古都京城,城区建筑年年施工,盖了拆,拆了盖,到处都有碎砖头,又因当时运来京城的建筑砖料成本昂贵,所以北京一般四合院建筑的内墙都是由碎砖头量材垒砌,即外整里碎(外面用整砖,墙里用碎砖头)。有一些则先用整砖砌好砖垛子,中间用碎砖,外面用叉灰泥找平,最外层抹一层白灰膏,从外面看也非常美观,这种方法美其名曰:‘棋盘心,四角硬。’生活稍富裕的还要找个能写会画的画匠,题个字,画上彩画。还有的在白灰膏表面先刷上三道青灰浆,待青灰浆干后,再画出假砖缝来,泥瓦匠管这办法叫‘穿道袍’。”[17](P55)由此段记载可知,“穿道袍”是京城人们砌墙时的独特现象,因此该处点校有误,“竟有全用碎砖”前“句号”应改为“逗号”,无论是“整散间用(外整里碎)”还是“穿道袍”叙述的都是当时京城独有的情况。
注释:
①庚戌年为1850年,其自题七十有八,则其生年应为1772年,与《畿辅通志》的记载不符;但又据《畿辅通志》记载,其于咸丰七年(1857)作“八十自寿诗”,若据此记载则其生年应为1778年,也与记载不符,因此其生年有待商榷。
②现为天津市宝坻区。
[1]毕丹丹,金铭霞.简评《黑龙江方言俗语的语言艺术——谚语卷》[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6).
[2]姜正成.奠基蒙元——耶律楚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白寿彝,陈得芝.中国通史·中古时期·元时期(下):第八卷·第14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庄洪江.唐山方言俗语[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5]王宝红,俞理明.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2.
[6]华夫,丁忠元,李德壎,李一行.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下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
[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8]郝长留.常用俗语词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9]农二师史志编纂委员会.农二师文史资料·第一辑(历史沿革)[M].库尔勒:农二师党史研究室,2007.
[10]李光庭.乡言解颐[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颜长珂.纵横谈戏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
[13]王义钧.滦南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4]张之薇.京剧传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15]李剑平.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Z].太原: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6]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大辞典(下册)[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7]张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北京砖雕[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LexicalStudieson“TheDialects”
HUANG Xue-ma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83,China)
Li Guangting’s “The Dialects” mainly recorded dialects and colloquialisms of Beijing and Tianjin,on which many scholars had done some work o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n lack of clear interpretation. Four series of words are selected to work on. There are not only papers and dictionaries employed for research but also authentic dialect data.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literature dictionaries are pointed out to help the readers to 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Dialects”;dialects and colloquialisms;contemporary dialects;exegesis
2017-01-04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6ZDA20;北京语言大学2017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YCX005。
黄雪嫚(199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研究。
1004—5856(2017)12—0105—04
H034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2.025
魏乐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