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益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论列宁《论粮食税》的方法论意义
邢广益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列宁的《论粮食税》阐述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从俄国实际出发所做出的正确的理论与实践选择。贯穿其中的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更具有重要意义。列宁利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大武器,正确分析了俄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充分肯定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提出了对待资本主义应有的态度,正确解决了目的和手段、原则性和灵活性两大关系。列宁的方法以及由这一方法产生的理论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粮食税》;唯物史观;辩证法;国家资本主义
《论粮食税》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社会主义史上“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第一篇文献。其中,列宁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全面剖析了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提出了欠发达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开创了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先河,而且还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方法论,这些精华如大浪淘沙愈加熠熠生辉,为我们研究和正确处理“两制关系”、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极其重要的参考。
1.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路径的探索是著作产生的前提条件
苏俄是在历经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创伤的沙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之国内资产阶级和国际资本主义对苏维埃政权长达三年的围攻,因而,在战争结束之后,苏俄早已满目疮痍,经济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恢复工农业的生产任务异常艰巨。列宁构想了以小农经济起步,利用它的改善和发展来促进工业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而后工业再回转来帮助农业。列宁曾多次提出要注重发展小农经济的主张,可见,结束余粮收集制、找到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的有效路径,是俄共(布)推进小农经济的必然趋势,是恢复战后经济工作的重心。
2.对余粮收集制有限作用的反思是著作产生的根本原因
1918~1920年,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为苏俄挫败国际国内反革命的围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严重地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战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民的不满情绪逐渐演变为农村的骚乱和暴动,最为极端的是喀琅施塔得兵变。叛乱平定后,俄共(布)对此作出深刻反思,认为余粮收集制虽然功劳很大,但无法从根本上推进苏俄生产力发展。经过思考和探索,苏俄在1921年斩断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走向了新经济政策之路,以更切合苏俄实际的方式开始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发展。
3.建立新型的工农联盟是著作产生的时代要求
苏俄作为小农占人口多数的无产阶级政权国家,俄共(布)将工农联盟视为解决工农两大阶级关系的根本政策。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具有摇摆不定的特点,这就要求俄共(布)应根本形势变化以适宜的农民政策来巩固工农之间的联盟,如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工农联盟都很好地起到了维护工农政权的作用,但到了1921年春天,余粮收集制加上农业歉收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时期共产主义式的工农联盟应作出转变;俄共(布)面临的新任务在于建立以经济为核心的工农联盟,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稳固。
4.统一俄共(布)对苏俄工作重心的认识是著作产生的理论使命
对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到新经济政策的时代要求,白卫分子和资产阶级颇为欢欣鼓舞,他们叫嚣俄共(布)退却理论的实质就是蜕化,是退回到资本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路线。面对布尔什维克党人对新经济政策的疑惑和不解,以及白卫分子和资产阶级的谰言,列宁撰写了《论粮食税》,指出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和使命在于将苏俄的发展渐进地引上真正意义的共产主义。
1.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正确分析现实国情
新生政权巩固之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摆在了列宁面前。列宁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客观分析了不发达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
首先,针对政治条件,他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已经在俄国取得政治优势,在国家内占统治地位,无产阶级政党已经夺取政权并在不断巩固,而且现在已经不存在分掌政权和“放弃无产者对资产阶级的专政问题”[1]206。同时,俄国无产阶级政权在政治制度和政治力量方面,较英国、德国等资产阶级政权来说十分先进,而且,无产阶级政权已经准备好,且有决心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苏维埃俄国,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在剥削者的军事反抗和怠工反抗被镇压下去以后,已经形成某些类似半世纪前在英国可以形成的条件。”[1]203
其次,针对社会经济条件,从生产力状况来看,列宁曾有一段对苏俄经济状况描述性极强的文字,认为在俄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充斥的却是混沌荒僻、野蛮荒僻和愚昧落后。俄国不仅本身生产力落后,而且国内战争后,粮食总产量比战前减少40.9%,1917~1920年整个农业总产值只相当于1913年的60%左右,棉花、甜菜等技术作物产量均缩减90%以上,造成粮食和工业原料严重短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极大的阻碍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2]从生产关系看,早在1918年,列宁在撰写《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中就将俄国经济结构作出以下划分:宗法式的、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196呈现资本主义成分与社会主义成分并存且错综复杂的特点,历经3年,这些基本成分和特点仍然未发生根本变化。其中,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构成了私人资本主义,他们抗拒国家的统筹和监管,往往与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有所抵牾。可见,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苏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矛盾,而是“小资产阶级和私人资本主义合在一起,既同国家资本主义又同社会主义作斗争。”[1]197
经过列宁的分析,可以看出,先进的社会制度、错综复杂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矛盾,成为当时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一基础上,列宁认为从小商品生产占优势的小农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不能过早的按照共产主义原则组织生产和产品分配,同时,小生产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在苏俄经济恢复和建设中具有不可避免性。基于对苏俄现实国情的科学分析,列宁明确提出允许地方流转、注重商品交换的思想,并不避讳尝试、运用资本主义的方式来促进和活跃工农业之间的流转。他希望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管理和利用小生产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因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大生产,最接近社会主义大工业,是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首选路径。
2.根据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经过对国情的分析,列宁指出,共产党人和工人政权不应当害怕资本主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科学利用资本主义,才是一名真正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
首先,要把资本主义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考察,它是一个过渡和桥梁。苏俄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必须采用特殊手段来利用资本主义。列宁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1]217马恩在其理论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高级。但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基础,才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当时的苏俄无论是从阶级构成还是经济构成上看,都不能说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列宁认为,当时的苏俄只是处于过渡阶段。那么,要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要朝着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迈进,利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有其不可避免性。
其次,要将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由于国家资本主义代表着大工业、社会化以及高度的物质文明,因此,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列宁的支持。正是由于苏俄脱胎于蛮荒的、懈怠的、落后的旧俄,自发势力的普遍存在阻碍了社会化进程,而国家资本主义是有计算和监督的,是社会化的,这恰恰是苏俄所缺少的,所以,只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善于将国有化的计算监督结合起来,将国家资本主义作为提高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才能既有效发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作用又有效抵制其消极影响,苏俄过渡到社会主义才能有序实现。[3]
1.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列宁强调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只是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也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目标,新的政策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它的目的在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固社会主义政权,这是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的妥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把小商品生产纳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去,是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这些看似离社会主义更远的策略实际上离社会主义更近。[4]
实际上,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列宁当初将商品、货币、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把它们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和代表,将他们撇除在社会主义之外是不可取的。“市场经济”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它只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是中性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从这个角度看来,列宁当初其实无需对所使用的经济手段采取与社会主义划清界限的态度,无需将经济手段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理解,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政治属性,不归属任何社会制度。但由于时代条件和具体的实践条件,列宁对商品、市场关系认识的不够充分是可以理解的,他能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会有所不同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大多数人。
2.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重大转折体现了列宁制定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将新经济政策看做不得已而实行的退却体现了列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
列宁明确将新的政策定性为“退却”,并且是有原则的退却,这种退却是为了进攻的退却。列宁打破“资”“社”之间的制度壁垒,提出允许地方流转、注重商品交换的思想,提出以发展资本主义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提出租让制在经济上有助于改善工农生活状况、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大工业生产等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列宁不拘泥于传统理论的智慧、敢于打破社会主流观点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灵活变通的锐气。
同时,列宁也明确认识到,在灵活运用经济政策的同时,政治原则不能动摇,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目标。当投机倒把、间谍活动、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逐渐显现时,列宁没有纵容这些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成分,强调要敢于做斗争,勇敢直面这些危险,要做到清醒的“让步”和“退却”[5]。
1.立足本国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列宁能探寻到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方法,归根结底在于他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注意研究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这就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立足国情,学习列宁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走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不能靠公式来创造,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体,绝不能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在95年的光辉历程中,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点,开辟了三条有中国特色的,即以农村为中心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伟大成果,离不开党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如今,我们也应该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以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为基点,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
2.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善于利用资本主义
列宁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必将出现诸如人民大众贫穷化、经济危机、人民思想道德滑坡等弊端,但比起这些弊端,列宁更看到了发展资本主义能够有效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看到了支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做准备,看到了带领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当前,我国也必须辨证看待资本主义、善于利用资本主义,不应将二者抽象对立起来。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上层建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尽管资本主义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广大劳动群众带来了痛苦和破坏,加大了世界贫富两极分化,但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而且拥有比较完善的民主和法治等社会管理制度;不但主观上为本国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而且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文明中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优秀的文化成果等等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不是某个社会阶级所特有的,它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吸收和利用。实际上,中共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谨慎地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现在的中国是资本主义太少了。1956年,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刘少奇也曾强调对内可以适度的发展资本主义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益东西的号召。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在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注意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保护好本民族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牢牢把握两大武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现实昭示出:社会主义需要热情,但是仅靠热情是无法建成社会主义的。与那些只记住了马克思主义某些具体结论而忘记其精髓的人相比,与那些只要存在一丁点资本主义因素就成天叫嚣是蜕化的人相比,列宁放弃的只是不符合现实国情的东西,放弃的是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列宁不仅善于从整体上观察事件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分析和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变化和阶段特点,也善于从微观的视角观察事物的细枝末节,从极其微小的萌动中发现事物质变的征候。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不应拘泥于具体结论,而要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科学界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科学运用社会主义具体建设方式,将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都能闪烁发光。[7]
[1] 列宁.列宁全集(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7.
[3] 俞良早.社会主义史上“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第一篇文献:研读列宁《论粮食税》[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14(2):5-12.
[4] 苑秀丽,宋晓梅.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创性探索: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31-35.
[5] 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著[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2):23-30.
[6] 郭文荣.历史地、辩证地对待国家资本主义:读列宁的《论粮食税》[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4.
[7] 张帆.浅析列宁《论粮食税》一文的方法及当代现实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11-14.
责任编辑:何玉付
2017-03-20
邢广益(1993—),女,江苏南京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
A821.1
A
1671-8275(2017)03-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