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以中美中学教育比较为视角

2017-03-10 15:52:01刘秀云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课程教育

刘秀云

(宿城第一中学,安徽 宿州 234000)

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以中美中学教育比较为视角

刘秀云

(宿城第一中学,安徽 宿州 234000)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学校和教师要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资源;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包括学法指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等;要整合资源,利用信息平台,开发微课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中学教育;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快乐学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适合的教育是指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心理、智能的特点,为受教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和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智能的发展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配制“自助餐”,尊重学生的选择,才会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只有接受适合的教育,才会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2]。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天资和秉性、兴趣和特长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和兴趣以及关注点也不相同[3]。创造适合的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但一个现实是,当下社会还不能提供充分满足人的需求的最好的教育。于是,人们面对国内现有教育表现出一种浓重的焦虑情绪,教育界反躬自省,媒体聚焦批评,诟病似乎从未停止。许多人还将眼光投向了世界教育发达的国家,尤其推崇美国的教育,认为美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教育体制人性化,合乎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然而,推崇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借鉴必须符合实际国情,照搬套用也只会引起南橘北枳的变异。

一、对美国中学教育的认识

“他者”的角度又确如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自身的问题。这里以美国的高中教育为例,美国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特许学校,还有家庭学校和网上学校等。私立学校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学费昂贵,一般一学年要上万美元;公立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州和地区三级税收,有严格的学校经费预算;特许学校由社区和政府合办,有一定的自主权。不同州和地区的教育因有自主权而各具特色[4]。

公立高中是美国高中的主体,从学校数量上看,公立高中占总数约88%;从学生数量上看,公立高中学生数量占比达到90%,是私立高中学生数的9~10倍。公立高中绝大多数是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是在公立中学的基础上为了兼顾就业和升学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获得了大力发展,目前已成为美国高中主体。综合高中分为三轨,即学术科、普通科、职业科[4-5]。基于就业和升学两个目标考虑,美国公立高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 一是通过语言教学, 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二是通过核心课程,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人类文化遗产、认识相互依存的世界;三是通过选修课程, 为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工作或继续接受教育做好准备, 培养个性特长和兴趣;四是通过学校和社区服务, 帮助学生履行社会义务和公民义务[5-7]。因此,公立高中的课程五花八门,少的有几百门课程,多的甚至上千。为了迎合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美国公立高中会开设很多学习能力要求不高的课程,比如如何打理个人财务、如何整理房间等基础家政学课程。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极大的自主权。同时,需要注意到家庭出身和阶层的烙印对美国高中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难想象,一个底层出身的学生在选择高中课程时,更容易考虑未来的职业需要、生活成本,如选择汽车修理、烹调等课程。而一个家境宽裕的学生,可能会选修更多的物理、数学等基础性课程。遵从自己的需要选修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今后的道路,所属的阶层也由此固化。然而,要追求卓越,申请升入名牌大学,筹码是全A的GPA成绩、优秀的SAT成绩、个人素质、贡献力、领导力、社区活动、兴趣爱好、运动强项、教师推荐等。

美国教育的理念之一是快乐教育、激励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8]。老师经常鼓励学生的是“Try your best”,只要尽力了,学生都可以骄傲地说:“I have done my best!”不是每个学生都想考大学,想当园艺工人、厨师、修理工的大有人在。美国大部分家长也不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名校,也不要求追求最好的学习成绩,而是注重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健康、是否有自信心[8]。

在美国,有特长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每一种天赋异禀都得到尊重。美国的高中均有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修不同年级的课程。学校有专门的机构帮助学生选课和升学,每所高中都有咨询中心,每个学生都有课程顾问,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升学指导、奖学金申请、感情困扰、学业压力等。美国学生从高中开始,要通过对未来的定向目标安排自己的课程计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全是自己拿主意。不喜欢学的课可以用其他课来代替学分;不喜欢可以退课,改选其他课。

美国教育注重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以积累社会经验。学生除了选课,还要忙于参加各种俱乐部、打工、做义工等。因为可以有丰富的选择,大多数学生学得主动、自信、开心,在校很少有紧张和挫败的体验,这样的主动、自信、开心会延续到大学及更远的人生。

另外,从微观来看,美国的中学课堂民主气氛浓郁,既不要求统一授课方式,也不要求统一课桌排列,更不要求学生统一坐姿,甚至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并非只有统一的答案[4]。学生的学习注重团队协作、合作分享,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展示,并且自主回答。

二、对中国中学教育现状的反思

中美高中教育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美国的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美国人接受教育是想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无论是着眼于精英培养的私立学校,还是着眼于公民培养的公立学校,美国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兴趣的发掘、积极性的调动,给学生以广泛的选择,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习成为主动的选择,快乐是成长中的核心词。

而中国教育一方面特别强调受教育权利的公平,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质量的差异和教育质量的竞争。这是一种矛盾的思维。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中小学假期不得给学生补课,但许多家长仍然给孩子请家教补习;尽管教育专家反复劝说不要拔苗助长,但家长自孩子一出生就努力给孩子注入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9]。可以说,中国的孩子是在力争上游的鞭策下长大的。过去,我们对教育的描述通常是“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求学考中是一个苦尽甘来的过程,要甘来须得苦尽,于是头悬梁锥刺股的例子谆谆在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常说。过去是科考,今天是高考,我们中学生的唯一正途、唯一目标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我们的家长从未放弃考一个好大学、奔一个好前程的功利诉求。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在这样的心理诉求下,终日伴随学生的只能是教材教辅和练习测试。于是,苦成为常态,是现实的需要,却从来不是学生最渴望的诉求。被现实追着、逼着勤奋苦读,在标准化训练下,一遍又一遍刷着试题,提升考试技能。结果如何呢?所谓苦尽之后,甘来之时,本应该是最最舒展,按照自己的个性好好奋斗的时候,相当数量的学生却陷入迷惘和颓唐,松松散散、浑浑噩噩地度过四年大学,然后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显得不堪击打。

巨大的差异下,盲目地照搬美国的教育体制显然是不可取的。中国的教育问题必须用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视角、用中国特色的办法解决[9]。改革中国基础教育,不适宜推翻重来,而应稳固特色,善加借鉴,改善教育环境的微循环,小步走,慢慢来。我国中学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提倡多学、多练、多记、多考;而美国中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次及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提倡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干[10]。我们培养的是“考生”,中学阶段过重的分数上的竞争,到了大学之后,在刚刚赢得可以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的机遇之际,却普遍呈现出无精打采,行动怠惰,无所事事,手足无措。而美国培养的更多是“学生”,强烈的问题欲望、探究精神,让他们到了大学之后更乐于学,更具发展后劲。

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强调教育工作中有“人”,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水平制定教育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多样化的课程;要求教育者把学生自我积极主动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主权,适合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生发展的动态相匹配,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建议和指导,但决定权在学生,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学校应当开设“课程超市”,教师应当配制“自助餐”,让学习的主人来自由选择,自主学习[2]。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体验。鉴于此,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获得一张张高校录取通知书,而是拥有一个个既有坚定信念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渡过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那么,当下学校和教师应怎样做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呢?

首先,要更新课程理念。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社区课程、自然课程资源、远程课程和国外课程都应当是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11]25-26。其次,要加强方法指导。高中生在考试选拔的指挥棒下,进行标准化的训练,过早地饱尝竞争的压力,面对选择,往往茫然无措,甚至于许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兴趣所在,适合做什么,在哪一方面有潜力。因此,基于发展的考虑,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指导课,以班主任为主体、社团指导老师为辅助,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包括学法指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等。再次,要整合资源。要利用信息平台,开发微课资源。北京十一中学李希贵校长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说“Wifi时代学校围墙已坍塌”。的确,信息化、智能化深深影响了教育,使学习泛在成为现实,这也使传统课堂受到挑战。我们要通过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传统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打开教学之门,拓宽教学空间,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J].评价与管理,2010,(3).

[2] 万弢.怎样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EB/OL].[2017-01-20].http://blog.sina.com

[3] 李洪祥. 让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嬗变[J].江苏教育研究,2011,(8).

[4] 叶连翔.美国中学教育考察印象[J].课程教学研究,2013,(4).

[5] 陈时见,赫栋峰.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1,(5).

[6] 涂皓.国外高中定位[J].教育,2012,(28).

[7] 王晓阳. 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重要[J].人民教育,2009,(22).

[8] 吴成军.美国中学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中国教师,2013,(13).

[9] 秦春华.看美国教育要有中国视角 勿单纯盲目移植[J].决策探索,2013,(2).

[10] 胡灵敏.中国教育的困惑与中美教育差异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8).

[11] 王林.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

(责任编辑 何旺生)

On“Providing Appropriat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LIU Xiuyun

(SuchengNo. 1MiddleSchool,Suzhou234000,China)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ppropriate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hina's education. Schools and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update the curriculum concept,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for students,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full range of guidance, including academic guidanc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reer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should develop micro-class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all the learning resources, making use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so a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ppropriate education.

secondary education; appropriate education;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happy learning

2017-04-26

刘秀云(1968-),女,安徽怀宁人,宿城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G630

A

1674-2273(2017)04-0022-03

猜你喜欢
中学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多解中学创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