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深处的麻怀村,位于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东南面,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孩子上学需翻山越岭,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被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响起,麻怀人秉承一股子的拼劲,用较原始的人工方法,坚持不懈12年凿通出山隧道。书写了敢于挑战、锲而不舍、勇于突破、协力攻坚的“麻怀精神”,谱写了脱贫攻坚的又一曲贵州壮歌,使麻山深处的“大关精神”在新的时代得到升华,这里的主角便是麻怀村村委会主任邓迎香。
1990年,邓迎香嫁给了麻怀村翁井组的袁端林,新郎袁端林牵马儿,在山脚下等着远嫁而来的新娘。新娘邓迎香坐在马匹上,看着巍峨群山也有后悔,只是这个地方有她的新郎,便从此是她的家。进村出村要爬一山下一坡,一走便是两个多小时。
1990年的麻怀村并不像邓迎香的娘家那样已经有了电,村里人们还用传统的煤油灯照明。靠山吃山,可麻怀的山上石头太多,石头太硬,少有的几块土地也只是集中在山间腹地里。加上大山挡住了去路,挡住了的不只是人们的脚步。土地里的农作物成熟时,村民一清早摘来新鲜水灵的蔬菜,汗流浃背、马不停蹄地送到集市时,蔬菜早就变成了干瘪的“烟叶”,市价的五折也鲜有人问津。养有牲畜的人家,也只能将牲畜在村里宰割好,再用马匹驮到集市上去卖。这样做并非可以卖更高价格,只是路途遥远不便,少有人到村里收生猪,就算有生意人来了,价格也比别处低了很多。
这些在邓迎香眼里,倒是可以跟村民一起克服。只是后来做了母亲的她,看着孩子们每天要披星戴月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田坝小学和甲哨小学读书,别说学习,一天来回两趟,孩子早已经疲惫。做母亲的邓迎香虽不言表,却疼在心里。
刚嫁入麻怀村的几年,为了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邓迎香几次外出打工。每次她和几个罗甸老乡打工回家,对于她来说都是一件既快乐又辛苦的事。从福建打工回来,需要倒几班车,坐几十个小时,才能到县城,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最心酸的是她看着一起回来的同伴下车后,可以几个人包车,带着行李直接到家门口。而自己却只有待在人家屋檐下等待亲人牵来马匹,背来背篼,接她再走几个小时山路回到麻怀家中。邓迎香时常想要是能够有公路直接通到家门口,那该多好啊。
1999年农村电网改造,麻怀村到乡政府七公里,然而大山的阻隔,一切都是那么艰难。望着横亘在麻怀村面前的大山,麻怀人最清楚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就是突破交通瓶颈,然而很多沿山修路的方案由于投资巨大被逐一否决。受到外出打工所见高速公路隧道的启发,村主任李德龙率先提出挖隧道的设想,得到村民纷纷响应。村两委请来交通部门退休的老同志帅永昌勘测隧道路线。村支书金玉才、村主任李德龙、翁井组组长曹响国三人在实地踩点中意外发现“广山坡”半山腰上有一个40多米长溶洞,溶洞北端刚好连接着麻怀村。经过与村民协商,大家一致同意以溶洞为突破口,挖一条通往麻怀村的隧道。村两委一面请帅永昌帮忙划定隧道路线,一面组织召开群众动员会。
村委商讨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村支书金玉才带队,麻怀、屯上等组修明路联通隧道,另一路暂由村主任李德龙带队率翁井27户村民小组挖通隧道。
1999年农历十月二十六,翁井组召开群众大会,27户村民一致通过凿穿隧道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说干就干,村干部发动村民集资了1500余元买来挖隧道大锤、锄头以及蜡烛煤油等照明用具。伴随着当年冬月初八的一声炮响,麻怀人拉开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凿洞修路的序幕。
李德龙和曹响国将全组分成3班,每班9户,三班不分昼夜从溶洞口轮流凿洞。由于隧道狭窄,施工的村民只能紧挨着匍匐进洞,用钢钎、铁锤一点点掘土刨石,再用双手如接力般将泥石一捧一捧传递出去。依托天然溶洞,1999年腊月二十八,工程顺利推进40米。2000年正月十八,刚刚过完年的麻怀村民又迅速开工。在两委的组织下,麻怀村民从山的两侧顺着溶洞水流方向锄刨肩拖,一锄一铲。正月二十八凌晨,两头施工的村民杨光才和邓宏凿通一个小孔,两只激动的手紧紧拉在一起。千百年的梦想,顿时在那个狭窄的隧道化作鼎沸欢呼声,整座山盛满的都是喜悦。当晚,激动的村民难掩心中的喜悦,在副主任李德龙家喝酒划拳庆祝到天明。
2001年冬月二十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隧道基本打通,虽然最窄处只能过人,无法通行交通工具,但已足够把11根电线杆顺利抬进村;2002年正月二十六至二月二十二日,麻怀人继续拓宽隧道,后因农网改造而停工;2003年九月初八,麻怀村民又集中连续奋战,并请来拖拉机主王孝林帮忙拖运砂石。经过40天的勠力奋战,隧道已经能容纳摩托车和马车勉强通过,山里的麻怀与外界紧紧连在一起,村民们欢呼庆祝。然而,李德龙和曹响国却犯愁了,由于这次拖拉机的运费款2400元没有着落,拖拉机主王孝林扬言要牵走他们两家的牛抵债。村支书连忙前来解围,用争取到的900元公益林款和乡政府送1500元偿还运费。之后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凿道拓宽工作搁置数年之久。
2006年,邓迎香丈夫袁端林因为煤矿事故去世。邓迎香不再外出打工,回家长居照顾两个孩子。外出打工的这几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成了邓迎香最深刻的记忆。只有把路修通了,村子的发展才有希望,变化才能实现。所以,当2010年凿洞修路工作停滞不前时,邓迎香急了,不顾丈夫李德龙(改嫁)的劝阻,开始只身一人用大锤、钢钎、锄头打隧道,邓迎香用实际行动,争取到了村两委的支持,村民也积极响应了起来,场面如火如荼。
邓迎香2008年起担任了村里的计生专干。在得知她带头挖隧道的事迹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资金、物资和精神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邓迎香更信心倍增。
2010年,村委为翁井组争取到3万元的援助资金,但李德龙担心资金太少负债,不敢再带领村民拓洞修路。此时,已经改嫁李德龙的邓迎香站了出来,她建议隧道多打一点算一点,“三万块就三万块,打了再说”。见没人响应,她二话不说独自拿着大锤锄头只身凿洞。人们被邓迎香的行为感动了,除全组27户村民复工外,麻怀村的其他小组村民也纷纷加入拓洞的队伍中来,地方党委政府、县民政局、民宗局等单位和个人也纷纷捐助。其间,邓迎香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物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接力丈夫李德龙成为凿洞开路的带头人。
从2010年冬月初八开工到腊月二十八,在董架乡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由邓迎香率领村民队伍初步完成了拓洞、排障排险、夯实路基,水泥硬化路面等工作。
为了解决挖隧道的资金问题,邓迎香决定到县里去找相关部门的帮助。通过她的努力,共得到县直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家乡亲人的资金支持7万多元(其中她女儿女婿就捐款1万多元),水泥物资80余吨。有了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邓迎香更积极了,她调动本村在外的驾驶员无偿拉沙,为家乡隧道出力,得到各方力量的帮助支持。2011年8月16日,一条长216米、高5—8米、宽3.5—5米的麻怀隧道建成通车,举行了通车典礼。通车不久,罗甸县委县政府又派出交通部门对隧道进行了加固处理,使得隧道成为麻怀联结外界的快捷通道。
从此,翻山越岭进出麻怀村被写进了历史,隧道的贯通拉近了村子和外界的距离。隧道贯通后,很多人家也买了摩托车来代步,通车的2011年,麻怀村几乎平均每两户人家有一辆摩托车。
2012年,邓迎香又带领群众实施翁井公路一事一议工程,全寨群众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将从册山公路接麻怀村委的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使村上的公路更加平整和安全。
邓迎香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认可,多年来,她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级、州级优秀共产党员,罗甸县委还对她的精神和事迹进行深入的总结,提炼为“麻怀干劲”,成罗甸广大干部群众继“大关精神”之后的又一面反贫困、奔小康的精神旗帜。2013年10月邓迎香荣获全国第四届消除贫困感动奖,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为她颁奖。2014年3月邓迎香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奖章标兵,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为她颁发奖章。
隧道通后,制约麻怀村发展的交通瓶颈破除了。如何改变村里的贫困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成为麻怀村支两委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4年5月,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委会主任。为了进一步改变麻怀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邓迎香开始四处考察,寻找能够落户麻怀村的项目,然后又给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打去电话,希望他们返乡创业。凭着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沟通,邓迎香说动了几个村里的“能人”。他们有的拿出了所有打工积蓄,有的将喂养的家禽全部变卖,办起了麻怀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
邓迎香与几个合作社的合伙人一起,跑江西、下广西,拜师学艺,艰苦创业,搞起了铁皮石斛和岩黄连等中药材的种植。如今他们种出的药材与外地商家签了包销协议,准备开农村淘宝店。为了让更多没有资金的群众脱贫致富,邓迎香又鼓励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流转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全村的群众都被调动了起来。
如今的麻怀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村通组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和固定电话、喝上了自来水,90%的农户盖上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基本实现了户均一辆摩托车、5户一辆小轿车。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麻怀村的孩子们上学变得非常便利,孩子们不再因为交通不善而辍学,入学率屡创新高。如今,从大山深处走出了15名大学生和1名研究生,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260余人,不仅改善了生存条件,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创建示范村。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实现10户41人脱贫越线,贫困人口下降至43户贫困户12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6%,撕掉了贫困的标签,村委会主任邓迎香被誉为当代的“女愚公”,成为新时期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道路上,麻怀村将在邓迎香等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继续发扬“敢于挑战、锲而不舍、勇于突破、协力攻坚”的干劲,按照“山上种果、田里种菜、水边养鸭(禽)、户户养猪”的总体思路,围绕“人均2头猪、2亩果,户均百羽禽”的增收目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经济,打造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样板。一是充分发挥麻怀村现有荒坡和土地,大力种植刺梨,探索“刺梨+林下养鸡”模式,培育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石漠化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发挥麻怀村有利的地理优势和传统的种植习惯,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县城和周边乡镇及镇域内中小学校蔬菜常年供应保障基地;三是充分发挥麻怀村水源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肉鸭、土鸡养殖,打造优质禽类产品供应基地;四是充分发挥麻怀村传统养殖习惯,大力发展生态黑毛猪养殖。力争2018年,全村发展刺梨种植1300亩,发展葱、姜、蒜香料种植基地300亩,养猪1500头以上,家禽养殖20000羽以上,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在全县率先实现小康。
邓迎香的事迹和麻怀人的干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邓迎香事迹和“麻怀干劲”成为继“大关精神”后脱贫攻坚工作的又一面精神旗帜,为我省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注入新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