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知问题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2017-03-10 14:41温孟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

温孟丹(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知问题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温孟丹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已有时日,在社会各界的诸多解读中出现了认识误区,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推行产生了极大阻碍。从根源来讲,科学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西方经济学的误导性,从源头上廓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理论,以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需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重大创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社会各界的诸多解读中,有人认为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应用,是凯恩斯主义的复活。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呈现一定的波动有其客观的影响因素,而改革则不能呈现周期的波动,否则实践将具有盲目性,政策实施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根本,误区的产生或在于部分观点对西方经济学的过度推崇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边缘化处理。故而,本文拟就二者的比较分析探讨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理论条件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话语表达模式,并提出认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视角。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就本质来讲,二者的理论体系和根本观点是对立的,这体现在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及二者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同。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

应当注意的是,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阶级立场和价值观念决定了其在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时所代表的特定阶级的利益,这就决定了经济学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之初就公开承认经济学的阶级性,并表明自己是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而西方经济学家所力图证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最理想的关系,其所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1]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P8)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其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西方经济学将其研究对象定义为资源配置,是一种不明确的、含糊的,不区分一般抽象和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

就上述比较可知: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阶级立场造成了其历史观的极大局限,即只承认且极力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唯一且正确的生产方式,否认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似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人类产生之初就明确的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理所当然的,西方经济学在解释研究对象时规避了生产方式的研究,因为这与其宣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唯一且正确的是完全相悖的,他们会在研究中发现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因而,他们也就当然的绕开了生产方式的研究。与其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经济学,它不仅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且考察了资本主义以前所存在的各种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不排斥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且包含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较之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偏差——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带来的误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至今所引发的讨论中不乏对西方经济学的推崇,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西方经济学较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具有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何还会产生高唱西方经济学的论调?笔者认为,或源于西方某些阶段性理论在当时所具有的有效性。在此我们着重分析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一)凯恩斯主义“需求理论”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较之以往,此次经济危机不再是温和而短暂的,它产生于美国且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全部倾灭”的危险境地。面对这样的境地,一直占据西方经济学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显得无能为力,凯恩斯主义此时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推翻了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理论,主张通过国家干预、调节经济以减少失业。1932年罗斯福上台后推行新政,实施政府对财政、货币、金融、产业部门等进行调节和干预。虽说新政是一种临时性的紧急措施,但确实起到了挽救美国经济的作用。美国政府的这一经济实践,印证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作用,凯恩斯主义开始取代新古典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

(二)新自由主义“供给创造需求”的短暂胜利

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它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是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3](P19)新自由主义以“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强调市场自发的调节作用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且强力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是供给学派,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主义无法改变的资本主义本身的周期性危机显现出来。[4]当时的西方正处于凯恩斯主义导致且无力解决的滞胀局面之中,为了反对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主张复活萨伊定律,认为供给的增加能够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理论得到了英美国家的认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先后上台推行新政,包括强化市场主导作用、减少企业税负、减少国家干预、减少社会福利和精简政府机构等一系列措施。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西方国家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扩大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影响,使得20世纪后半期,新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官方经济学。

不难看出,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似乎都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当时的经济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均在历史长河的检验中暴露了缺陷。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在对待供需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都采取了极端的处理方式,这也反映了西方经济学内在发展的周期性与自我矛盾性。现阶段我国所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复活,也不是新自由主义的回归。

三、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所宣称的“供求理论”有着根本不同。前文分析中,西方经济学几乎将供与求置于对立的两端,似乎二者不能并行存在,强调一方就必须否定另一方。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在供给端发力的同时仍重视需求的作用,强调供需的平衡和结构的调整。在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也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

(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属性强调人民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劳动的经济学,以此为前提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性质,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场单纯的经济改革,而是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所开展的一场攻坚战。这场战斗会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群体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牢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即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性和历史局限性,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但并不意味着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就要厚此薄彼,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不能因此而弱化政府的职能,要在二者间寻求最佳平衡。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至今,有关供需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1997年前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与此同时,隐藏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供需矛盾开始显现。当时的理论界已开始重视供求结构的调整问题,“十五”规划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5]“十一五” 规划时期又将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撑。2008年金融危机后,供需结构问题更为凸显。“十二五” 规划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6]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重大创新。从这一脉络中不难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有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是一以贯之的,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当前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基于中国实践的正确选择。

综合上述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较之西方经济学主导下的供求关系变动而言,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并非是如同资本主义世界挽救危机的应急措施,而是要长期贯彻且继续深化的。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规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性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继续深化确立了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政策基础。总之,只有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深刻理解、科学把握,才能在改革之路上坚持正确方向。

[1]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梅荣政,张晓红.新自由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白少伟.新自由主义与大学生价值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10).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谷晓红

Perception Issues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e Reform——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y on Marxism Political-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WEN Meng-dan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It’s been a period of time sinc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e reform is proposed. There are some wrong interpretations in all sectors of society,which make great obstacles for its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Speaking of origin,it requires clarify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 political-economics and the misguidance of the western economics.It aims to provide guiding theory for supply-side reform and understand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e reform;supply;requirement

2016-09-01

温孟丹(1992-),女,河南义马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004—5856(2017)05—0045—03

F04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5.011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劳动与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