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标
对当前我国粮食储备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唐黎标
粮食储备是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战争而建立的一项物资储备制度。至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余年丰收,粮食储备居于历史上的最高位。在当前我国粮食已实现十余年丰收的情况下,对于我国的粮食储备是继续加强还是减少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持有不同的意见。笔者从口粮压力、国家安全、经济因素、储粮损耗、存储品种和储粮损耗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粮食储备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口粮压力 国家安全 经济因素 粮食储备
民以食为天,对于国家政府来说,维护政治稳定最根本的基础就在于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1]从人口数量的角度看,目前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再加上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中国的人口数字很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保持持续增长,有关专家表示很可能直到2030年人口数量到达峰值后,才会出现人口数量绝对减少的拐点,那么至少在未来14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都要承载着超过14亿人口的口粮压力。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前我国承载着上下五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口粮压力,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是空前的。面对如此长期的、巨大的人口数字,储粮数量越多,未来中国人口的生命线就越安全,社会稳定的保障性就越强。
2016年4月,时任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眼前粮食的高库存不是常态,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意味着从长远看粮食的库存量存在着波动的可能。当前的高库存建立在十余年丰收的基础上,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都不可能一直持续增长下去。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从影响强度看,风雹和霜冻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作用最为严重,其次为水灾,旱灾强度虽弱但面积很大,因此仍是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灾害性因素。[2]当人们看到目前国内粮食生产。十余年来所带来的库存积压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如果一旦出现因自然灾害、战争侵袭、意外因素而导致粮食减产的时候,高库存状态是否能保持下去?储备粮食数量是否能充分满足人民的口粮需求?因此,长期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存在数量降低风险的粮食库存之间潜伏着危险,而防止危险出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长期保持粮食储备的高库存状态。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长期大规模储存粮食,能够支持国家在面对当代国际 “粮食战争”时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在当代全球环境日趋恶劣、气候变化反常、土地荒漠化严重、工业挤压农业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粮食生产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压力,国际市场上产粮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3]美国斯特拉特福战略预测机构指出:粮食已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王牌。美欧一些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他们正在发动世界 “粮食大战”。粮食已经成为某大国等产粮国在国际上进行博弈时的一种极有力的手段。如在1974年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 “石油战争”时,美国总统福特就警告说将以粮食为武器进行还击。又如美国就通过粮食迫使日本接受美国 “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从而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控制。[4]
中国近年来不断扩大粮食进口的规模,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2015年中国的粮食进口总量达到1亿t。在持续增加粮食进口的同时,也应当警惕如果国内出现如粮食减产、人口猛增等特殊时期,某大国粮食出口国是否会以粮食为筹码危害中国的国家利益?粮食安全政策及相应的专项储备规模政策选择,取决于具体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变化。若国际环境宽松、国内经济稳定、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则可降低对安全水平的要求,相应也可减少粮食储备规模。若财政有足够实力,国内国际粮食供给形势较为紧张,则可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增加储备规模。[5]面对当前日趋紧张的国际环境,面对粮食这一种实际威力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种武器的威胁手段,国内的粮食储备规模饱和状态不仅彻底解决了口粮问题,而且还保证了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应作为一种长期的制度坚持下去。
当前我国粮食每年总产约五亿t,国家储粮大约占四分之一,各大企业商业性周转粮食储备占四分之一,农户存粮储备约占一半。[6]对于商业储粮和农户储粮,国家所付出的储粮补贴有限,但国家储粮行为则需政府付出相当的开支。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存平均每年要花费250元/t以上,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国家粮食储备数量越多即意味着国家财政负担越重。因此,单从短期的经济开支角度看,目前国家粮食储备超饱和状态似乎会加大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在市场形成粮价的基础上,通过设立粮食专项储备来调控市场是我国粮食价格改革的目标取向。[7]我国目前无论粮仓还是市场上的粮食都十分充足,受供求关系中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的粮食价格相对较低,种植粮食的农民收入随之减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从表面看来,只有削减粮食储备数量才能达到减少财政负担,提高粮食价格才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
但是,笔者认为,通过减少粮食储备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属于目光短浅的行为,从长期看,持续增加粮食储备对国家经济发展会带来更有利的结果。这是因为,国内粮食储备过剩既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粮食出口倾销,也有助于最大化压低粮食进口价格,还有助于大农场经济的建立和保障国内人民的生活需求。比如美国在至今为止两百多年的建国历史中,有超过一百二十年时间处于粮食生产高度过剩的四次农业经济危机状态,美国政府持续不断地加大粮食储备的规模和数量,虽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储存费用,但美国抓住一战、二战、冷战和前苏联解体的四次有利时机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将所有库存粮食以极高价格倾销一空,赚取了巨大的外汇收益。粮食高储备也保证了美国在进口农产品时从没感到任何压力和迫切需求,总是能以最低价格买到粮食。美国粮食的长期低价不仅推动了土地兼并和大农场经济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成本长时间较低。[8]因此,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出口倾销所带来的实际收入,还是压低进口价格所节省的虚拟收入都远高于粮食储备所需要的各项开支,再加上推动产业发展和保障日常生活等因素,加大国内粮食储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优势远远大于弊端,应作为粮食储备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长期坚持下去。
由于历史上中国人口数量一直高居不下,历朝历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进行储备的农产品一直是以食用口粮为主。当前我国储备的农作物品种,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目前粮食储备的品种主要包括小麦、稻谷、玉米,而大豆的比重比较少。在品种的内部结构上,粮食储备更多的是普通品种,优质品种所占比重极少。[9]在这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以小麦、稻谷、玉米为主的品种选择就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农产品的存储,如大豆、食糖、菜籽油等存储数量就相对很少。那么在农产品的存储品种方面是否应作出调整?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即微调可以进行,但绝不应改变主粮品种的绝对存储地位。
目前以稻米、小麦、玉米为首的三大主粮产品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存储空间,在空间有限、条件有限、资金支持有限的情况下的确造成了其它农产品的存储困难,但这里就存在“抓大放小”的取舍问题。在有限的条件下,必须首先选择最重要、最实用的物品进行保存,在各种农产品中自然以最能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粮食作物为第一选择,三大主粮品种自然就成为首选。同时,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当前粮食收储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之一是有效仓容不足,基层以下粮食部门大多是危仓老库,大部分粮仓的设备并不是很先进,因而不适合对仓储环境要求相对较高的优质品种存储。以三大主粮的普通品种作为当前我国农产品库存的绝对主体,既能够满足未雨绸缪的粮食储备要求,又较为适合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样的农产品存储品种选择短时期内绝不应变动。
有资料显示,我国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的过程中,每年粮食损耗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近十分之一,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的3%和5%水平。[10]在如此巨大的损耗数字中,粮食由入库到储存再到出库这一过程中的损耗占据了很大比例。从表面上看,降低粮食在储存环节的损耗数量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即是降低粮食的库存,库存量少则损耗量少,因此应当削减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数量以便减少损耗、节约粮食。但这种看法过于肤浅,其实质是混淆了国家储粮和企业储粮、民间储粮在粮食损耗方面的区别。
前文提到,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的主体是广大农户,储粮份额大约占到50%。但是农户储粮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储存过程中粮食损耗实在太多。与普通农户相比较,国家储粮和企业储粮由于仓库建设标准、日常管理科学、储粮经验丰富等原因保证了储粮损耗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我国农户储粮的损耗率达到8%,而仓储企业的损耗率都控制在2%以内。[11]十余年丰收既导致了国家各级各类粮库的仓储量超过饱和状态,也导致了广大农户手中的粮食储备数量巨增,而8%的损耗率则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粮食浪费。因此,当前降低储粮损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由国家政府和大型央企进行的国家储粮应继续扩大,进一步加大国家储粮力度而压缩农户储粮份额,用经过合理规划的、科学的、专业的储粮方式逐渐取代农户储粮行为。长期保持国家储粮的高库存状态,是应对储粮损耗的首选。
综上所述,尽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系数,世界粮食结转库存大体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即为安全状态或合理库存,我国人多地少,虽然粮食安全系数需要适当高一些,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库存消费比在25%左右就基本可以满足需要,[12]但是综合考虑口粮压力、国家安全、经济因素、存储品种、储粮损耗五个方面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的高库存量可作适当压缩,但一定要保足我国居民口粮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量。居安思危,不但要求我国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稳定粮食的单位产量,而且需要各级政府将地方粮食储备和藏粮于民的工作作为重要议程,各级粮食部门要在继续做好低温和绿色环保储粮的同时,大力指导好社会以及农民藏粮,着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粮食产后损失。只有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安全,中国才能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履险如夷,在安全与稳定的环境中快速崛起。
[1]赵长和.当下中国三大主粮库存积压的原因分析 [J].农业展望,2016(3).
[2]卢彦超.我国口粮安全战略分析与对策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
[3]田维明.我国粮食收购体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J].农业经济问题,1990(12).
[4]江河.严峻面对 “粮战”与“水战” [J].决策与信息,2011(5).
[5]刘颖,许为,樊刚.中国粮食安全储备最优规模研究 [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
[6]卫洁.我国粮食储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16 (9).
[7]董鹏.粮食高库存之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6(3).
[8]徐兆铭.试论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21(4).
[9]孙晓明.粮食收储体系建设关乎国家粮食安全 [J].黑龙江粮食,2014(8).
[10]郭燕枝,陈娆,郭静利.我国粮食从 “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损耗分析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4 (1).
[11]祁正亚等.加强科学管理 降低储粮损耗 [J].粮食加工,2014,39(1).
[12]刘笑然.去除粮食高库存是当务之急 [J].中国粮食经济,2015(9).
(作者单位:杭州市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