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及模式探索

2017-03-10 12:30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语言英语

袁 鑫

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及模式探索

袁 鑫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寄寓于语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裨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当中国外语学习者无法用外语自如表达母语文化时就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此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甚。重视汉语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汉语文化教学应该融入语言教学之中;在高校尤其是外语类院校的外语教学中更应重视汉语文化教学,努力扩大教学的文化影响力,以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症;文化教学;文化软实力

一、建构文化教学的背景及现状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也是我们接触到文化的最直接介质;交流的目的在于不断地与外界接触,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采彼之长、补我之短、以他山之石攻玉。不同文化间的交汇与碰撞在我们当今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不同文化之间虽然有差异,应平等地交流,但实际情况却未必尽如理论所言,往往达不到理想状况,弱势文化一般会容易接受来自优势文化的影响而无输出,造成入大于出的局面,形成文化上的“贸易逆差”;本国文化走不出去,却使得外来的文化轻易地占有了文化市场;因为没有建立在双向对等均衡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文化交流无疑是失败的,甚至根本无法被定义为交流,只能是单向度地输入。

每种文化自身的生存能力存在差异,有些文化在别人的土地上也可以存活,而有些文化根基尚且不稳,就更谈不上在陌生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具体到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文化在近代以来往往处于劣势一方。一系列英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在国人中的接受度很广,很容易就成为社会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一问题在接受能力好、灵活性强的高校学生群体中尤甚,对英语文化的节日、习俗,乃至价值观、是非观、判断标准都乐于接受,而另一方面对中国自身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即使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由于根基浅,在文化交流时也无法用准确恰当的英语表达出来,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使得中国文化在与英语国家文化交流时处在了不利地位。但当我们理智地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其实这些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群体自身。高校的文化类课程设置和应试导向应负有一定程度上的责任。英语的考试形式单一陈旧,使得高校英语教学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而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间的异同比较,将文化比较束之高阁;实际上文化的作用绝不容小觑,特别是外语院校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储备军”,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针对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无法用英语自如表达母语文化而提出的;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切关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取决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由于中国文化元素的缺位,导致外语学习者缺乏中国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与一般性的表达能力不一致,因而无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中国民族文化的某些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一定障碍,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因而在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中,以人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与提升民族文化素养不容忽视。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

我们可以从英语的传播来看,如果追溯到英语的推广目的,不难发现,英语其实在最初不过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语言工具而已,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走向世界。尽管这一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易主美国,但因为英语拥有历史的形成的极其广泛的接受程度使得英语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英语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我们真正意义上接受的其实远不止是英语这门语言,还有英语文化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甚至是价值观念,尽管其中有某些文化准则与我们固有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大相径庭的,但人们还是很容易就接受其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并成为其漩涡潮流中的一部分。这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一般都有其成熟的文化沉淀和历练,英语文化的本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勃兴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强调个性的解放和张扬,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即只要肯努力,就有机会成为上层社会生活的一员,通过奋斗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文化的形成也就近三百年时间,远没有中国数千年文化历史悠久,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古代文化的成员之一,得以流传至今几千年未中断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当美国经历60年代反主流文化,70年代经历女权运动文化的时候,中国人正在摒弃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一系列颠覆性和毁灭性的打击。传统文化教育出现了十年空白期。这不单是学术研究层面上的,更严重的是价值指引层面上的,人没有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就会迷失自己,在人群中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失去辨别能力,缺乏批判性、独立性思维;同样,在我们还没有恢复自己应有的文化主位前,此时瞬间打开国门,那些有强大吸引力,有自己体系的文化,空气般地涌入,很快吸引了国人视野。许多人迅速接受了新的外来文化,成为新文化中一部分,同时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各种怀疑乃至某种程度的否定,甚至根本否定。这一问题首先反应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军,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直接“推销员”,出现这一现象值得国人及教育工作者重视。在近三十多年来,出国留学成为了教育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这也必然导致在教育中对英语非常重视,各种各样的培训纷纷出笼,出国考试备受青睐,如TOFEL,GRE,IELTS等,这在教育中的弊端也随之日益凸显——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大学生在对外交流中对英语文化的节日、传统等等了如指掌,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在交流过程中因为底蕴不足,无法准确表达,甚至不能表达。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文化教学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从中国文化自身发展来看,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化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和变革,20世纪早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虽然顺应了历史发展变革的要求,但限于国门打开的时间不长,对传入的西方文化地吸收、消化还非常有限,加之对传统文化消极面的痛切感受,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这一批判流于表面化,浮泛化,在客观、公正、深入上做得很不够。进入20世纪中期,由于“左倾”思潮逐步膨胀,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特别是十年内乱,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传统文化教育中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新一轮思想解放,西方学术的系统译介,西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传入,使得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老中青中均存在着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

因而,重视汉语文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从文化传播角度讲,有利于改变目前交流不畅的状况,使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得到更好的贯彻。

即使从经济角度来看,重视传统化教育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来说也是刻不容缓的。综观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重视物的产品的生产到重视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发展的过程。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不仅是器物产品的重要产出者,而且是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重要输出者,通过文化产品、精神产品输出,为自己的器物产品的输出开拓市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可以为器物市场的扩展开辟道路。

我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粗放式发展之后,由于环境的压力,已经不得不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开始向集约化发展,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的发展道路。此就器物层面而言。从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文化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作用越来越明显。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强化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无疑对培养未来的文化产业大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角度来说,强化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加强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分量,一方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依靠青年人,年轻人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的承传、发展、强大均有赖于青年人文化修养的积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同时,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也必须依靠青年人,青年人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能否准确阐释、表达也决定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成败。

四、探索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新模式

(一)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在少数学者群体中生存,这些学者通常会穷尽毕生精力以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存,但要使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必须让文化走进广大民众,特别是走进青年,只有走进青年人,才能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用浅显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出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在不充分了解自己文化的前提下何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想要在对外交流时将中国文化精义准确表达出来,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贮备,因此可以在高校,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多设置一些中国文化的基础性课程或使涉及中国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成为学生必修课,重在普及了解,以了解为主要目的,不施加考试压力,而且要有意识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尝试多维度,多样化教学。通过这些课程的推广和普及,才能使大学生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有了对中国文化的充分理解,加上熟练掌握的英语表达方式,共同作用才能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文化惯性和敏感度,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做好贮备工作。

(二)借助英语传播能力,为我所用

毋庸置疑,语言传播文化,但语言承载的如果仅是本族文化,那么这种语言就是狭隘的,狭隘的语言是无法走向世界的,无法成为世界语言的,英语之所以可以独领风骚,成为世界唯一通用语言,除了它是随着世界殖民过程的产物之外,另一原因确实是因为英语较之其他印欧语系下的众多欧洲语言要简单易学,好掌握得多,不存在颤音这类的特殊发音,也没有变位及阴阳性之分,这个语言事实不容否认;但其真正的深层原因恰恰是英语背后巨大的文化包容力,一种文化的包容力一如海绵吸水,海绵的接触面积越大,吸的水就会越多,自己膨胀的体积也就会越大,英语文化发展演变至今,其成分之复杂不可尽数,英语文化进入一个国家便可以入乡随俗,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因素,这同时自身文化也得到充实,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汇的角度来看,英语走进中国以来,中国文化词汇为英语添枝加叶不在少数,一些脱胎于中文的英语词汇正在为全世界的人所熟悉所接受,例如,英语中dimsum一词便是源于粤语“点心”一词的音译,英语引进这个词绝不可能因为是无力表达点心的概念,正如英国人打仗时都离不开下午茶一样,广东人也有喝早茶吃点心的习惯,当习惯在民众间成形时,习惯便上升至文化的高度,成为该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那如果作为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点心便有资格引进至异族语言中来了;同理,英语可以承载英语文化,也同样可以承载一部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推动力,让语言真正成为文化推广的助力,由此可见,语言的力量不可小觑。在高校非英语专业中,要重新定位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不重应试,而重应用,以工具性学习为目的才是英语学习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推广文化传播技能,重在实践

面对国内存在的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技巧的缺失,如何使英语真正成为工具,使中国文化的元素在英语文化中找到其相应的对应点,对外介绍中国文化,这些方式方法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较之英语语言本身学习会复杂得多,普及程度也并不好。

针对应用性英语的学习是值得关注的,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推广实用性强的优质英语教育,而对于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来讲,其工具性其实要远远大于以此为学习研究的英语专业学生,且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英语学习,成绩负担要低于英语专业学生,因此较之英语学生更具优势,无需过重的语言本身的学习压力,不必过分纠结于英语语言现象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应用性更强的英语,同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如果说英语专业学生是中国文化对外推广的主力军,那么广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便是中流砥柱。因此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目的,应试远不是终点,应用方法才是目的。

(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

很重要的一点不能不提到,那就是教师团队素质,老师传道授业,是直接向学生介绍知识的人,他们需要为学生带去对于知识的第一印象,因此教师的素质极为重要,如果教师作为传播者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带给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也会不同,这对于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是不利的。因此还要重视教师队伍的挑选和培养。

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长期忽视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中国人文素养的缺乏。我们以高校英语教师撰写的教案和教学大纲为例,笔者发现这些材料中时常会出现汉语书写错误、语法错误、语病等。再如,笔者在一次观摩研究生科研创作大赛中,通过对比外语教师与中文教师对学生科研作品的评价,也发现了同样地问题。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着重宏观框架,又着重细节,而且用词丰富犀利,一语中的。然而,外语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多数停留在框架设置、论证是否充分等的宏观方面,用词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承载着形成学生的知识、促成他们的行为、培养他们的人格、塑造他们的形象的重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如空气一般隐形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它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判断,塑造我们的个性;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显性代言,承载着部分文化,影响着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探索不同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礼记》有云“五色为文”,即各种颜色按照一定规律的组合,意在强调其多样性,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讲,如果具有璀璨文明的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出现障碍,无法在世界面前华丽出场,那么于世界文化多样性来说也无疑是一大损失。因此高校应该把中国汉语文化方面的教学重视起来,将汉语文化教学提升到一定高度,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尤其是外语类院校中,利用本身的优势,借助其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及影响力,使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Fries C C.The Teach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Thomas Nelson and Sons,1927.

[2]Samovar LA &Porter 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5th Ed.)[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10.

[4]付天军,陈凤然.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8):138-140.

[5]韩翠萍,郑厚光.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08(2):103-106.

[6]韩晓玲.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29-30.

[7]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教学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3):108-111.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12).

[10]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藏文化[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

[11]罗苏秦,李璇.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84-86.

[12]马静.母语文化-学好外语文化的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3]韦建华.重视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众科学,2007(20).

[14]吴淑琼.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5]阎孟伟.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的规范性结构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6]阎孟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的深层根源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7]闫晓红.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高校论坛,2009(3).

[18]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A Research of the Meaning and Mod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YUANXin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divisible,and culture can be represented in language.Thus the two sid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help each other.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s toachieve through languages.When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a cannot freely express the native culture in other foreign languages,it appears the phenomenon called“Chinese Culture Aphasia”,which widelyexists amongcollege students.The teachingof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ofgreat importance and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language teaching.Sowe should paymuch attention toChinese culture teaching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n college,especially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and tryhard to expand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f English education,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enhance the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ulture;Chinese culture aphasia;culture teaching;cultural soft power

G40-012

A

1003-1502(2017)04-0121-05

袁 鑫(1978-),女,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博士;日本爱知大学博士生。邮编:300204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传统语言英语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语言是刀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