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与婚姻
——立足于近代中外通婚的分析

2017-03-10 11:53王永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婚姻

王永源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情感、心理与婚姻
——立足于近代中外通婚的分析

王永源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近代以来,在西风东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婚姻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文明婚俗,摒弃传统婚姻中的陋俗,削繁就简。不仅如此,中外跨国婚姻也紧跟时代潮流,逐渐兴盛,但仅局限在留学生、外交人员、出洋华工、传教士等特定人群中。在两种文化的国度里,不同的人对中外通婚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当事人而言也有着自身的体验与感受。

近代;中外通婚;心理感受;婚姻条件

一、近代以来中外通婚之窥见

(一)中外通婚现状

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西方的物质、文化等传入中国,中外交往频繁。其中,中外通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但仅局限于在外留学生和出使外交人员等特定上层社会人员之中,他们是近代中外通婚的主流群体。另外,也有中下层人士与外国人通婚的事例,比如,中外传教士间的通婚。1899年,《中外日报》载:“美国传教女士哈尔佛生,本系医生,现定意嫁一华人蓝子英,不数日即当成婚。”[1]1903年,《中外日报》报道:“瑙威国女教士某君,前在霍州传教,嫁华教士成秀琪为妻。”[2](P286)除此之外,还有出洋华工与所在地土妇结婚的情况。1919年,《广益杂志》载《华工与法女结婚问题》:“近闻华工中有得法女子为家室者,则又一难题目。”[3]虽然这则消息主要说的是中外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却从侧面告知我们,出洋华工与西方女子的通婚已成事实。1936年,《侨务月报》报道,我国侨胞在南洋务工谋生人数众多,衣锦还乡者不乏其人,而乐不思蜀者也大有人在,“其间在南洋娶亲立家者虽多,然无力娶亲而宁甘与异族(指土妇)同居者,为数亦綦多”。[4]可见,出洋华工与当地土妇结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物质条件所限,甘愿在异国他乡通婚。

中外通婚的家庭“丈夫以华人为多,妻子多为欧美人或日本人,中国女子嫁给外国人的情况比较少见。”[2](P286)比如外交人员裕庚及其儿子与西洋女子结婚之后,其女“德菱思嫁一美国富商”。[5](P62)1860年,为抵御太平军,上海道台吴煦与商人杨芳合作,雇佣美国职业雇佣兵军事冒险家华尔为洋枪队长,“他最后跟杨芳的女儿结了婚”;[6](P296)1883年,来上海冒险的犹太人哈同“向上海卖花姑娘罗迦陵求婚,婚后二人沆瀣一气,炒卖地产,放高利贷,沽名钓誉,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上海大亨”。[7](P9)1913年,《道南报》刊载,高等女子师范教习周美玉女士与丹国人康侃友君结婚一事,婚礼采用西式结婚仪式。[8]但是清末民初中外通婚,以华人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者居多,而华人女子嫁与洋人则较少,对于其中的原因,《影像辛亥:晚清社会》一书中总结为:“可能因男性在留学生和出使人员中占绝对多数,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对女性的束缚远比男性严重,视女子嫁洋人为丢脸面之事”。[9](P237)

(二)中外通婚的趋势

中外通婚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和亚洲地区。1848年以后,中国人到美国去的很多,但是华侨与美国人通婚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一八七六年,旧金山便有几对通婚的夫妇了”,同年,美国国会调查华侨的状况,“在旧金山发现了四五个中国人娶外国老婆的”,九年之后,旧金山市政府调查华侨在美国都市中的居住地情形,“发现了有十个美国的妇人,与中国人同居”。当时在纽约,中国人娶美国人为妻的早已有之,1888年,有人就发表文章讲纽约的中国人情况,“在那时,中美通婚所生下来的子女已近一百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朱那夫勒君在《纽约城之通婚》一文中指出:“是从一九零八年至一九一二年,纽约城有十个白人嫁给中国人。”[10]1921年,《顺天时报》载:“中国人民在法巴黎者,共五万六千余人,而其中娶法妇女者已有一万七千余人。”[11]1936年,《侨务月报》报道,荷印华侨与当地土妇同居、结婚者“总数达一万零七百人以上”。[4]可见,中外通婚数量之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到30年代末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外通婚的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出洋留学生为中外通婚的一大主流群体,鉴于其与外籍女子通婚的现象,1910年,学部就因“家室之累重即学问之念轻”、“赡养既多所耗费,即学资易致不给”、“易有乐居异域厌弃祖国之思”等弊端,奏请中央政府“嗣后游学生未毕业时,均禁止其与外国妇女订婚及结婚,”[12](P216)这就说明“当时中外互婚已成一种引人注意的社会现象”。[13](P23)随着清政府的灭亡,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在其影响下,人们逐渐接受中西通婚,1920年,时人作竹枝词:“婚姻条列近颁行,劳动工人未许轻。黄白何须分界限,养成种子亦文明”。[14]可见,当时已经有一部分人接受了中外通婚,这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1927年发表的《赴某君国际婚姻茶话会志感》一文中写道:“当他与一位老友闲谈时问道:‘你对于国际婚姻以为如何?’老友很迅速的回答:‘真正恋爱是不顾一切的,所以国际不国际也不成问题了。’”[15]这一段对话反映出当时中外通婚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有所改变,人们不会因为传统的婚姻观念而放弃爱情。1936年发表的文章《一个外国人口中的中外混合婚姻》中写到,有一次作者去参加舞会,当时跳舞的群众“当中占全体三分之一的七对是混合婚姻,从前社会上中外通婚,以为是件可耻的事情,但是最近在中国,差不多完全没有了”。[16]李石曾在纽约与茹素于1942年11月联姻,当时“新郎年六十二岁,新娘四十二岁”,从中国人传统的习俗来看,这是“古井重波”的美谈,“可谓无独有偶,相得益彰”。[17]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外联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

二、现实对于中外通婚的考量

中外联姻不仅有可歌可泣的忠贞爱情,也有败于现实的婚姻。

(一)美满的婚姻

1887年,辜鸿铭娶日本女子吉田贞子为妾,1904年,贞子“不幸染病,不治而亡”,辜鸿铭悲痛不已,“亲自盛殓”,在其墓碑上亲笔书写“日本之孝女”,并撰写墓志铭,曰:“此恨人人有,百年能有几?痛哉长江水,同渡不同归。”[18](P62)1910年,一位被土匪卖到美国为奴的河北姑娘,与一位名叫查理的加利福尼亚人结婚,“两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1931年,这位女子去世前“要求与三年前去世的查理合葬在一起。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当地人,人们为这对异国情侣建了一座石碑”。[7](P10)我国近代数学的奠基者苏步青,1923年考入日本帝国大学,在此期间与日本女子松本米子相识相恋,于1928年结婚,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婚姻幸福美满。为了丈夫能够全身心的工作,米子放弃了工作和学习,尽心照顾丈夫。此类真实爱情故事数不胜数,此处不一一列举。

(二)婚姻的破裂

由于交通的不便以及大家庭和自身经济能力的关系,从前中国人在结婚后,往往将妻子留在家里,自己远赴他乡经商或者追求仕途,“这种现象在西方是绝无仅有的,他们没有老婆则已,有了老婆是常在一起的,做女子的没有丈夫则已,有了丈夫绝没有不跟着丈夫而跟着丈夫的族人之理”。[19]“中国男子娶外国老婆的多,不过娶了外国老婆带回到中国来的不多,这完全是生活的习惯和经济收入的条件所限制——其中亦有一小部分是由于家庭问题的。”[20]许多留洋中国男子在海外结婚之后,由于工作等问题返回祖国而将洋媳妇留在她国,这样就会对夫妻感情,甚至对中西家庭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对于西方女子而言,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挑战,将导致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使婚姻破灭。

清末,大理院推事李方,幼年随父亲历欧洲,1898年,在上大学期间,他与同班的苏格兰女子帕尔丽相识并结婚,1903年携妻回国,赴京上任,供职于封建朝廷,然而,洋媳妇却不能忍受中国封建纲常的束缚,两人不断发生矛盾。1908年,帕尔丽“因为无法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21](P30)携带孩子返回英国,李方也只好提出离婚。这种以喜剧开始,悲剧结束的中外通婚案例还有很多,如1903年,四川留学生周映彤在比利时与贵族少女玛格丽特一见钟情,玛格丽特摆脱家族的限制随周来到中国。然而,“她到东方猎奇的瑰丽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7](P11)丈夫对其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两人经常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再加上中国封建式大家庭对于玛格丽特而言更加难以融入,对她束缚很大,“她无法想象成天关在家里,最远只能走到前院,去二十步,回二十步”,[22](P276)导致矛盾重重,1948年,玛格丽特再也无法忍受异域的生活,离开周只身赴美。[7](P11)早在1928年,时人就探讨过,中外通婚后夫妻间的生活以及洋媳妇对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感受做了自己的猜想,“美国的女子对于中国的大家族制度,可以说是未尝梦见”,她们觉得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做家里的主人,然而“像中国大家族里作媳妇的等于附属品,等于下属,在她们一定觉得精神上非常痛苦”。在美国的家庭里,“女主人,却有主持一切不受他人烦扰或夹杂的权利,这是她们在精神上觉得愉快的事情”。[15]时人对于中外通婚,更多的是担心女方如何面对、适应中国的大家庭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外两种文化的一种交流与传播,但是对于夫妻间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影响和意义还是值得深思的。

(三)异样的眼光

对于生活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而言,他们结婚后将面临着诸多问题,对于通婚他们有着自己的心理感受,为了爱情敢于打破世俗的限制,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1927年,在一篇题为《赴某君国际婚姻茶话会志感》的文章中,文章的主人公方先生在向大家介绍他与兰女士的恋爱过程时说道,“兰女士和他在街上同走的时候,后面竟有人私语,说‘何以好好的一位美国姑娘,会同一中国人并肩同行。’”这样引来了别人异样的眼光,引发议论,不仅如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态度。美国普通民众对于兰女士与方先生的恋爱是持反对的态度,然而对于当事人兰女士而言,并不在乎。然而也有怕别人嘲笑的,不敢直接面对自己已经跨入的婚姻而逃避现实。1928年,时人写文章说道,中国男子与西方女子结婚,无论在国内外,两人并肩走在街上,总会引起别人异样的眼观,“这种注目礼,有人受了便觉不舒服”,之前在斯坦福大学里,一美国女子嫁与中国男子,“但她在校舍的附近,不敢与其丈夫同行,因为她怕别人注意,有许多人是这样胆小的,他们通婚的结果,便是受罪”。[23]这不仅是有关人们对于通婚的态度与心理感受的描写,更表现出一定的种族歧视。中外通婚,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痛苦,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三、结语

国际通婚,在“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人种上,直接或间接地可得到不少的利益,自然亦有不少的野心者,想藉着国际通婚来达到其阴谋”。[20]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成立了伪满洲国,一心想复辟清王朝的溥仪成了傀儡皇帝,其弟溥杰及一些皇族都到溥仪身边效劳。日本为了达到长期统治东北的目的采取了各种阴谋手段,“为制造一个有日本血统的皇帝继承人”的心思落在了溥杰的身上。为此,日本人出面干涉、威胁溥杰与满族姑娘的婚姻,并谎称:“关东军方面都希望你和日本的女性结婚”。后来,溥杰到了日本,一些头面人物出来为其做媒,终于促成了其与日本女子的婚姻。日本人煞费苦心策划的这场婚姻的丑恶面目,不到一个月终于图穷匕见,“伪满‘立法院’在日本人授意下通过了一个‘帝位继承法’,规定:‘皇帝’驾崩之后,由其子继之,无子由其孙继之,无子无孙,由其弟继之,无弟,则以其弟之子继之”。可见,这桩跨国婚姻背后的真实目的,“是为培养一个‘日满混血儿’去当伪满的傀儡头子”,[24](P115-116)以便来达到武力所不能达到的阴谋和目的。因此,“跨国婚姻,不只是两个个体乃至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还涉及到国家和民族间的关系,因而有很多特殊性”。[25](P39)

[1]女教士嫁华人[N].中外日报,1899-11-26.

[2]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华工与法女结婚问题[J].广益杂志,1919,(2).

[4]荷印华侨与土妇通婚者之统计[N].侨务月报,1936-10-10.

[5]夏仁虎.旧京琐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6]〔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张威.跨国婚恋:悲剧·喜剧·正剧[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8]中西结婚之谨见[N].道南报,1913.

[9]闵杰.影像辛亥:晚清社会(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0]吴景超.中美通婚的研究(中)[J].生活,1928,(8).

[11]华侨旅法结婚之巴黎领事报告[N].顺天时报,1921.

[12]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A].程维荣.中国近代宗族制度[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3]杜学元,等.杨贤江年谱长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14]少芹.华法通婚竹枝词[N].小说新报,1920.

[15]心水.赴某君国际婚姻茶话会志感[J].生活,1927,(41).

[16]一个外国人口中的中外混合婚姻[J].玲珑,1936,(32).

[17]楚山孤.李石曾海外联姻[J].茶话,1946,(3).

[18]严光辉.辜鸿铭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9]邹恩润译述.一位英国女士与孙先生的婚姻(五十二)[J].生活,1928,(8).

[20]乔莪.略谈国际通婚问题[J].女光半月刊,1941,(2).

[21]刘新平.婚姻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22]〔英〕韩素音.伤残的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3]吴景超.中美通婚的研究(下)[J].生活周刊,1932,(9).

[24]任贵祥,等.中外政治联姻秘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5]李默.百年家庭变迁(1900-2000)[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魏乐娇

Emotion,Psychology and Marriag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rriage in China and Abroad

WANG Yong-yuan

(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0,China)

Recently,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 on the east,Chinese traditional idea on marriage has been gradually changing by accepting the western marriage culture and giving up undesirable practices in Chinese traditions. Furthermore,there are more cases of transnational marriage among people such as overseas students,diplomatic personnel,labors abroad,and missionaries. People hold various opinions upon transnational marriage. The people who experience transnational marriage also have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modern times;the marriage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ers; psychological feeling;marital condition

2016-06-27

王永源(1989-),男,内蒙古阿拉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004—5856(2017)04—0112—04

K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4.026

猜你喜欢
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婚姻中,没有谁赚谁亏
婚姻如鞋 合适才是最好的
婚姻是一种修养
幸福的婚姻,离不开这六件事
婚姻如何能长久
幸福的婚姻,让人谈笑风生
婚姻的幸福,来自于彼此的成长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