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文工互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7-03-10 09:17:59
关键词:知识结构工科人文

方 红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工科高校“文工互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方 红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办好高校主要在于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文章基于现代工科实践对工科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工科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文工互补”理念下的工科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包括重塑“文工互补”的知识结构、培养“文工互补”的能力素质等基本内容。

工科高校;“文工互补”;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副部长林慧青于2016年5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高校的办学水平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水平[1]。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坚持“以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省属地方本科高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面向当地(即鄂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如,环境工程专业建构了“2.5+1.0+0.5”的“分段式”培养模式;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构了面向“能力建设+知识探究+着眼未来”三位一体的基于工程实际、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土木工程专业实施了“4+4”模块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实施了“三元互动”的“6+1+1”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工科专业探索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相关的工程领域就业率高,特别是2013年前后,机电、电气、土建、化材、环保、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但是,根据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发布的《湖北理工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显示①:4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78%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需加强“企业工程实习”;60%以上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人生的乐观态度”方面得到较大提升,而“工程安全”和“人文美学”方面则提升较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科学生改善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及工程类行业对高校人才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培养的期待,都催生着工科高校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工互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一、工科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现状

在我国,工科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大的学科门类,着重表现为运用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原理,针对实践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我国的工科教育规模在大学数量、大学生数量上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并且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2010年,我国工科在校生总数800余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5.99%[2]。目前,我国工科共有61个不同的专业,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侧重开办不同的专业。

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我国人力资源总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但优秀的工程师却长期欠缺,尤其缺乏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拔尖人才[3]。另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分析报告《洛桑年鉴》的数据显示,在作为国家科技竞争力重要指标的“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的评价中,我国近几年长期处于参评的近 50 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后几位。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与优秀工程师供给长期欠缺,说明我国工科高校大学生培养成效还不够理想[4]。

目前,我国工科高校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方面体现出的优势有:1)知识结构扎实,大学期间专业训练系统扎实,知识牢固;2)专业技能源自实践,业务专长突出,动手能力强;3)逻辑性思维强,观察细致,态度严谨;善于计算、推理;4)意志品质顽强,勇于探索,不怕吃苦,知难而上,坚忍不拔;5)情感沉稳,气质内敛,善于观察细节,不喜张扬。存在的不足有:1)知识面窄,过于专业,人文社科、艺术审美等知识和素养尤其欠缺;2)专业技能突出但多行为保守、偏于刻板;3)思维严谨但发散性差,想象力不足;4)情感不够丰富,情感交流中表现得不够敏感;5)性格内敛,不利于团队学习和交流。

工科高校大学呈现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状况要求工科高校必须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二、现代工科实践对工科高校大学生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科门类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现代工程领域已经呈现出与传统工业领域完全不同的实践发展和变革的特点,与社会、人文、生态以及人类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三峡工程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但它不仅要论证水利航运问题,还要考虑长江生态、动物植物、人文地理、景观保护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多领域的问题。科技进步、 信息高速、知识更新等特征使工程领域的劳动者正由体力型、知识型向科技型、复合型转变。

面向未来的发展,现代工科实践对工科高校大学生的新要求为:1)工业和工程领域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内涵逐渐加深,外延日益扩大,要求工科大学生重新定义知识结构,除了掌握扎实精深的工科专业知识,还需学习社会学、人口资源学、环境生态学、伦理道德学等多方面的知识;2)工程领域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技能更新速度和不断变化的趋势,要求工科大学生改变“一技傍身,吃喝不愁”的观念,树立技能更新意识,锤炼技能更新能力;3)未来工程师多元性特征要求工科高校大学生具备更加宏观与复杂的工程和非工程视野,包括经济背景、法律咨询、人文背景等,具备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工程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还应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百折不挠的事业品质、兼容并蓄的团队意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三、“文工互补”理念指导下的工科高校教学模式改革

(一)重塑“文工互补”知识结构

一般来说,人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种,对应三个层面,即,一般知识(了解层面)、个体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层面)、个体的专业知识(掌握层面)。

现实情况是,工科大学生在一般知识(如人文社科类课程)、基础知识(如数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如工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上呈现出倒三角形,学生投入更多学习精力的是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而对专业基础课能不挂科就满足了,对人文社科类课程则是抛置于脑后。人文素养的缺失或不被重视,对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

因此,重塑“文工互补”知识结构迫在眉睫。“文工互补”知识结构的重塑应遵从“大工程观”的观点:其一,工程的成功应建立在具有开阔的工程视野、多学科系统协作,以及坚实的科学基础与理论素养的基础之上;其二,工程科学不仅仅包括工程技术,还应包括相应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2]。重塑“文工互补”知识结构,就必须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基本目标,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衡量,重新设计。

1.调整课程结构,文工比例互补

通识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必须加大。应该用大量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大幅度提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课程开设比例。这些方面,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比如,日本工科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有24学分,占总学分的16%;美国工科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学时甚至达到20%,规定本科生必修人类学、技术研究、音乐欣赏、宗教、文化学、美术史等8门人文类课程,每学期1门,计9学分,合计72学分[5]。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将人文社科类课程课时占比逐步提高到占教学总学时的17%~19%;也可在《大学语文》《音乐欣赏》等骨干课程上加强建设力度;将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文学艺术类等课程作为必修课,规定学生必须在每类必修课程(4~8门)中选2个学分。此外,可在每学期初,列出人文社科类讲座和论坛的目录,规定学生将参加讲座和撰写读书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折合成必修学分,以此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

与此同时,可在工科专业学生中实行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辅修的专业可以包括经济法、中文、哲学、管理、科技英语、经济学等;在工科专业中实行双学位制,让更多优秀的建筑、机械、电子、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中文、经济法、新闻、工商管理等第二专业,从而让更多的毕业生拥有“文工互补”的双学位[6]。

2.优化课程内容,文工渗透互补

今年,我省已经开始试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工科高校的学科竞争将正式通过高考录取第一志愿填报率得以体现。学科建设成果也将通过专业建设显现。所以,课程内容要力图呈现世界高新科技的最新成就,也要借鉴世界各国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建立开放式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提髙通识课程的质量,聘请专家构建整体课程体系,探索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和衔接;同时,切实注重提高专业课程的质量,注重课程的深度和前沿性,注重处理好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关系;特别是要开发好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和奖励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设计开发跨学科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

3.改革评价方式,文工交互评价

在评价目的上,不能定位于选拔和定性,改变唯分数的应试教育倾向,使教学评价发挥育人功能;在评价范围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在编写试卷、试题时,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评价方法上,改变以考试为主的传统观念;综合运用课堂讨论、研究综述、论文作业、实验报告、面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考量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科学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二)培养“文工互补”能力素质

1.坚守大学精神,培育人文特质

在工科大学,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将学生人文特质的培养提上议事日程,这是因为新的时代,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碰撞正在成为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6]。大学生的人文特质不仅包含对科学精神的坚持,还包含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尤其包含着对人类、对自然、对生态的高度自觉和责任。所以,工科高校应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人文特质的培育:开设人类学、音乐欣赏、宗教学、文化学、美术史、建筑史等人文类课程,在自然科学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如,在学科发展史、科学与经济文化的冲突、对经典工程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进行评价中渗透人文精神;在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品格,坚持大学特立独行的品质,不做社会的风向标,始终追求科学和真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尊重个性,尊重创新,鼓励自主规划、自主发展、自主创业,构建具有“文工互补”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立而有品味的教育特色和价值观。

2.提倡质疑精神,鼓励探索勇气

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满堂灌”,教师将毕生所学倾其所有的倒给学生;而学生的质疑则多半会被认为无礼或者“冒尖”而遭到压制。在教学和实验活动中,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是必要的,但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预测和思考;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反思。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发展历史,伟大的科学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质疑中产生的。例如,牛顿经典力学是质疑中世纪经院理学和古希腊物理学的结果;爱因斯坦时代的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都是从质疑牛顿的相关理论开始的。因此,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对;教育学生理解工科教育的特殊性,认识到每项技术、每套设备,都有一个不断更新、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教育学生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质疑和探究的欲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教育学生不要错失探究的勇气和质疑的敏锐;让学生将好奇心和紧迫感转化成为创造奇迹的生动体验。

3.培养整合思维,强化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的工程学研究和学习,需要整合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近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精、尖的特点自不必说,学科划分也日益精细化,任何人都很难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一个人能成为多个学科“尖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是需要成为善于与人合作的人。相对于传统工程,现代工程在规模、复杂性等方面都已经被大幅度放大,跨学科、多领域的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考量正在成为各种工程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

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工科大学生就不能只是满足于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的纵向积累,而是要在以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为核心,以协同合作为追求的团队精神培养上,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注 释

① 引自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发布的《湖北理工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评价报告》,由湖北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处提供。

[1] 林惠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N].人民日报,2016-05-17.

[2] 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博士论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3]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6-8.

[4] 吴辰.从《洛桑年鉴》看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4(4):10-14.

[5] 唐仁春,贺云龙.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J]. 现代大学教育,2004(4):92-94.

[6] 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博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尹春霞)

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Complementing Technology with Humanity & Social Science" in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FANGHong

(Normal School,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universities li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echnical practice for technology university students,the author analyzes technology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capability and qualific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carry out reform in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with the concept of "Complementing Technology with Humanity & Social Science",which includes helping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and develop capability and qualification in the field of both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y;"Complementing Technology with Humanity & Social Science";talent cultivation mode

2016-09-01

方红,教授,硕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1.014

G640

A

2095-4662(2017)01-0078-04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工科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18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39:26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