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017-03-10 08:4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科类人文院校

钮 绮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 浙江 湖州 313000)

也谈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钮 绮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 浙江 湖州 313000)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价值发挥和出路选择,主要应该是在各种类型的文化建设领域,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生态文化建设等。其核心竞争力也应当表现在对特定区域文化的全方位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具备,特别是要懂得文化运作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拥有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知道什么是文化,如何保护、传承、创新和建设文化。

高职; 人文类学生; 文化; 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2014年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不仅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颁布,也有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制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印发,更有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职业教育再度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公共话题,有其深层次的现实背景与困境,一言以蔽之,即用人单位对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与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现实产生了矛盾。也可以说,当前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惟其如此,为着破解困局,方才有了2014的职业教育年。其目标是通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一、语境的转换

目前,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端。在过去的十数年里,高职高专院校一直肩负着为全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艰巨使命,很大程度上支撑并保障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中高端劳动者的大量需求。无论从哪个层面去考量高职院校的发展史,其曾经取得并且还在取得的成绩都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是,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在继续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之际,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譬如,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过程中,在产业调整与升级日益加快的信息化时代,全社会对于创新意识鲜明、创新能力强劲的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多。然而,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显然不太可能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予以培养,而应当由侧重于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本科院校来完成。惟其如此,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权威性文件中都提出,必须打通现代职业教育的学历架构,实现从初等职业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再到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再到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建构。如此一来,当前的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就从原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末端,一变而为职业教育学历框架体系的中端。从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升的时代大背景来看,这一涉及高职院校地位与功能转变的阶段的到来是必然的,只因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但问题是,高职院校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去迎接这一涉及自身地位与功能的转变?高职教育从职业教育体系的终端到中端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其办学思路、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模式,乃至更为细化地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然而,所有这一切连锁式的调整,最终目的无非是要重新培育和强化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高职院校尚处职业教育体系终端时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高职教育研究者认为,诸如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岗位或跨行业适应能力、学习力、软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一专多能、创新能力等,可以视作高职学生应当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曾有研究者做过统计,“在我国的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中,也都明确提出了重视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任务。”[1]37客观地说,当高职院校居于职业教育体系最高端时,这里所提到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学习力抑或创新能力,比之单纯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更符合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因而是颇具深远意义的。但当高职教育只是作为整个职教体系的中间一环时,原本预设给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全新的语境中作出策略性的调整,唯因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同样需要具备所谓可持续发展能力、学习力或者创新能力,而且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学生对掌握这些能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往往更甚。正是在当前教育行政部门重新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情境中,重新梳理并且科学提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方才有了鲜明而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人文专业的尴尬

相对于理科特别是工科学生来说,人文社科类学生在高职院校向来是一种尴尬的存在。这份尴尬既与人文社科专业的自身特点有关,也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就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文化教育大类的相关专业来看,人文社科专业主要被分作两类:一类是“语言文化类”中的汉语、文秘、文物鉴定与修复、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图书档案管理、书法教育和茶文化等;另一类是“教育类”中的语文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综合文科教育、书法教育和茶文化等。其中的“教育类”专业向来由各类师范院校所承办,对于非师范性质的高职院校而言,不大可能开设“教育类”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真正有可能开设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只有“语言文化类”,并且主要是汉语、文秘、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图书档案管理和茶文化等。这些专业除却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图书档案管理之外,其余都存在专业性不够突出、工作去向不够明确的特点。以汉语专业为例,不论所指是汉语言文学抑或汉语言文字,究竟它是为哪些行业、部门、单位培养汉语人才,以及培养什么层次的汉语人才,都是很不明确的。关键是,高职院校的汉语专业与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抑或汉语言文字专业究竟有何区别?如果只是学历层次上的区别,那就意味着它所要培养的乃是各行各业所需的专科层次的汉语工作者。既然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汉语人才,足见其职业面向是过于宽泛的。如此宽泛的职业面向必然导致作为该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性的弱化甚至缺失,以至于许多非汉语专业科班出身的人也可以或者可能胜任这份工作,只要他们的汉语表达与运用能力还过得去即可。不仅汉语专业如此,文秘、文化事业管理、茶文化等专业都存在专业性不强抑或职业面向不明等特点。因而,在十分强调专业对接行业、产业与企业的高职院校,这些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地位与形势的尴尬也就可想而知了。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长期秉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建设、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人文社科类专业逐渐被边缘化的原因。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域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相继出现的“产学研相结合”办学思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从学校到企业的“零适应期” 理念、以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探索,特别是最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全新思维等,都异常清晰地贯穿了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基本思想。就纯粹培养为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或者是就更纯粹意义上的以就业为导向来说,高职教育围绕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所做的一切探索与实践都是颇值得肯定的。正是因为这些探索与实践,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乃至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愈来愈契合地方行业产业的总体布局与特色,所培养的毕业生也愈来愈贴近企业相关岗位的标准及要求。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高职院校围绕就业导向所实施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活动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特殊性常常是被回避和忽视的。众所周知,相对于那些突出一技之长、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类、农林类、机电类、土建类、制造类、旅游类或者财会类专业来说,学习者要学好有如汉语、文秘、文物鉴定与修复、文化事业管理、茶文化等语言文化类专业,则明显需要更长更深的功夫花下去,方才可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从而较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内在要求。然而,高职院校一切以就业为导向为中心的目标定位,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速成性,而所谓“前校后厂”“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理念的提出,其实也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速成性。于是,一方面,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很难速成,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的顶层设计上往往强调速成,尽管两者之间的抵牾是显在的,但最终的矛盾解决却不是通过修缮速成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兼顾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特殊性,而是将速成型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套用到很难速成的语言文化类专业之上,即要求语言文化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完全照搬农林类、机电类、土建类、制造类等专业的做法。这种毫不顾及专业特殊性和专业人才培养差异性,只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所谓“一体化”“标准化”状况,在高职院校至今还普遍存在。这种状况带来了语言文化类专业的群体性受伤和群体性贫血。这也正是人文社科类专业之所以在高职院校很难真正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所在,同样,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破解尴尬的新思路

那么,什么才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呢?这是一个很难给出精准答案的问题,实在需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权威教育研究机构来完成解答。笔者自然没有能力给出这一命题的终极性结论。写作此文的目的,主要在于将问题提出,以引起业内方家的关注和研讨。此外,也想把自己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呈现给读者,以便收到抛砖引玉的效用。

尽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文件没有直接告知我们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但却给予了我们许多重要启发。其中,《决定》指出:应“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规划》提到:“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积极发展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直接源自官方文件的文字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今后一个时期的职业发展指示了一些可以有所作为的崭新路径,譬如文化创意产业、基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对而言,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条件较高,专科层次的人文社科类学生试图在此领域打拼出一片天地的难度较大,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而以街道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集镇文化、县域文化为主体的基层文化建设,则完全可以成为高职院校语言文化类学生的用武之地。同样,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人才匮乏现象相当普遍。人文社科类学生在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进来,全面协同推进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的最佳状态是文化管理。惟其如此,现如今的社会管理愈来愈注重文化的功能。这也为高职人文类学生进入社会管理尤其是庞大的基层社会管理领域提供了可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融汇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概念,其根本任务是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文化建设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可见,高职人文类学生在此领域也能觅得自己的位置。诚如某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高职院校“人文类专业应该密切联系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找准定位,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人才,实现学校同产业的共同发展。”[2]240由此可见,高职人文类学生“虽然现在就业压力大,但人文类专业只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从基层做起、艰苦工作、不怕挫折的心理准备,基本上能找到工作岗位,而且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3]7

总之,从2014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文件的相关表述来看,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价值发挥和出路选择主要应该是在各种类型的文化建设领域,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生态文化建设等,故其核心竞争力也应当表现在对特定区域文化的全方位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具备,特别是要懂得文化运作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拥有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的能力。简言之,就是知道什么是文化和如何保护、传承、创新和建设文化。事实上,目前已有少数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且颇为乐观地指出:“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前景越来越开阔, 主要体现在基层政府的政策咨询服务、中小企业文化品牌塑造与创意文化构建、地方民间文化研究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等方面。高职人文社科产学研的合作策略呈现多元化、学习化和创新性等趋势。在高职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中, 应加强产学研合作规划, 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地方社会经济重大项目之中, 通过产学结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社会服务。”[4]40

毋庸置疑,如此设定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确是高标准和严要求,然,本着为语言文化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和未来人生负责的姿态,这样的设定应当不失为一种可能吧!

[1] 曹 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

[2] 周 梁.文化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文类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9).

[3] 梅爱冰.从招生就业视角看高职人文类专业的出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4] 张翠玲,闫利雅.高职人文社科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难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12(4).

Discuss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NIU Qi

(The library,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and for a future period, the value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tudents playing its role and the way to choose major should be in the field of various type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ecolog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o on. Its core competitive power should also be reflected in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ertain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especially the operation of the law to understand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short, we should know what is culture and how to protect,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beral arts students;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2016-11-18

钮 绮(1976-),女,浙江湖州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G718.5

A

1672-2388(2017)02-0071-04

猜你喜欢
社科类人文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束光
一束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束光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坚持的四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