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太行山区石构民居营造技术研究方法

2017-03-10 08:19陈舒含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9期
关键词:太行山区冀南古民居

陈舒含

重庆大学

冀南太行山区石构民居营造技术研究方法

陈舒含

重庆大学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地域之广,种类之复杂,均可视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之最[1]。冀南太行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造就了特殊的石构建筑。本文就冀南太行山区石构建筑的研究方法进行讨论。

冀南太行山区;石构;营造

1 研究背景

虽然对中国民居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刘敦桢先生的《中国住宅概说》,但近20年间乡土建筑才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民居的在地性特征,人们意识到传统民居对地域性设计的价值。如今,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学术、民间、政府等多层面的共识[2]。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民居的研究重点也逐渐由传统官式住宅转向普通传统民居;由空间形态、环境等层面转向技术层面[3]。

但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冲击下,传统的营造技术被现代建造技术所取代。这种行为自发发生,不因对传统的重视而改变。因此,加快对现存传统营造技艺记录是保护传统民居的重要内容,也为创造地域性建筑提供思路[4]。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冀南太行山区石砌民居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点,其形式、材料、结构以及命名均是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下形成。这些民居是了解当地风俗和民风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建筑地域性的绝佳对象[3]。并且其营建活动持续至今。从乡土建筑研究角度出发,这种营造比传统大木作更具吸引力。因为其营造技术保有活力。然而,面对来自现代建造技术的冲击,传统营造技术有消亡的危险。

虽然目前国内学者已开始关注冀南太行山区民居,但研究多集中在环境、建筑空间形态、室内空间环境及后续开发等层面上,较少关注传统营造技术。仅少数论文对太行山其他区域(如豫北)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例如解丹、舒平《传统民居资源保护现状调研—以河北省为例》中提及河北太行山地区的建筑形式和材料[5]。周兵《太行山地区民居特征探析》从形成因素角度提及建筑材料和建造[6]。冀南太行山区的营建技术是以师徒关系为纽带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因此,其系统研究是对当地营建过程的记录、总结和归纳,是对当地传统营建技术最好的保护。不仅可以帮助当地保护、更新和建设传统建筑;也为今后创作地域建筑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查阅法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比较和评价,作为参考依据。

3.2 实地调查法

对太行山古民居实地调研,走访当地的民间工匠,参观正在建设的民居,明确传统石木结构民居的生成环境、建造过程及相应的营造技术特点。并与使用者的交流,了解当地营造技术对居民的影响。

3.3 案例分析法

对有明显当地建筑技术和构造方法特点的建筑进行测绘,明确当地民居的基本特点,再通过对比,归纳出研究的重点并以此进行分析。

3.4 实验法

对当地石材与木材进行测试,了解其性能。从技术角度分析当地使用石构与石木结构的原因,为今后的的营建和修复提供更为精确的技术支持。

4 研究内容

4.1 研究对象

太行山区古民居极具地方特色,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点。基本特点是以太行山区特有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石木结构为主要承重结构[6]。太行山区古民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深处,包括豫北、冀南和晋东。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太行山古民居在营造方式上存在着地域差别,仅以冀南太行山区古民居为研究对象。

冀南太行山区古民居多分布于河北邯郸与邢台,较有特色的有沙河市的王硇村、涉县的王金庄村、井阱县的大梁江村、邢台市的黄寺镇、英谈村和鱼林沟村[7],其中又以邢台县英谈村最具代表性。当地营建活动自然发展,并未因旅游开发而受过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其营造技术通过师徒传承,口耳相传的方式被较好的保存了下来[8],有利于记整理。因此,研究将以沙河市王硇村、涉县王金庄村、井阱县大梁江村、邢台市黄寺镇和鱼林沟村等太行古民居为基础,以邢台市英谈村为具体研究对象。

4.2 研究内容

“营”即“筹划、管理、建设”,“造”即“制作、做”。文章从营造技术的角度出发,将研究分成了四个部分。四部分为循序渐进的关系。

第一部分,对冀南太行山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古民居的形成条件,了解石砌民居出现的合理性。并通过研究当地石材,深入了解材料的特征和使用性能,明确材料特点。第二部分,根据调研资料整理冀南太行山古民居的聚落形态、形态特点及建造过程。第三部分,在第一、二部分的基础上对冀南太行山区传统石砌民居的构造技术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加以归纳总结。第四部分,通过营造技术的研究,保护传统石砌民居,并在地域性建筑设计中加以应用

5 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查找、分析资料

通过分析冀南太行山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及建筑资料,形成明晰的认识,考虑典型建筑,明确考察重点。

第二阶段:调研与测绘

前往冀南太行山区拜访当地工匠和村民,记录营建过程及村民对传统营造技术的看法。选择典型建筑测绘,并对使用材料进行实验。

第三阶段:实验与归纳

对使用材料和之前成果归纳总结。石材需联系相关专家或机构进行检查。绘制CAD图,并深入研究了承重结构、围护结构、地基等部分的营造技术做法,分析冀南太行山民居的特色营造技术。

第四阶段:总结

总结冀南太行山民居的建筑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可借鉴的内容。

[1]宋海波.豫北山地传统石砌民居营造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

[2]徐宁.在地营建:传统村落环境的”接续性”设计实践——以历史文化名村英谈为例[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2015.

[3]郭鑫.江浙地区民居建筑设计与营造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6.

[4]邹紫男.川西传统石构民居的结构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解丹.传统民居资源保护现状调研—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5(5).

[6]周兵.太行山地区民居特征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4).

[7]张正阳.冀南太行山古民居——鱼林沟村调查及单体民居改造方案[D].河北大学,2013.

[8]林祖锐.英谈村空间形态与建筑特色分析[J].建筑学报,2011(10).

陈舒含(1991),女,汉族,浙江金华。硕士生在读,建筑设计及理论,重庆大学,重庆,400000

猜你喜欢
太行山区冀南古民居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享誉桑梓的人民功臣——冀南抗战基层干部龙全贵档案资料研究
太行山区苹果节水灌溉高效技术
冀南地区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旅游扶贫战略模式研究*——以太行山区旅游扶贫为例
基于SWOT分析的太行山区农业产业园规划研究
冀南军区的六次精简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