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艳红
(黑河学院 科研处,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十月革命对旅俄华侨的影响
宁艳红
(黑河学院 科研处,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十月革命对俄国远东地区的旅俄华工影响巨大。旅俄华工是远东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生力军,由于俄国革命和战争,大批华工失业回国,远东地区的经济因华工的离开受到重挫。他们是十月革命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在俄国无产阶级思想影响下,他们获得了新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远东地区反抗侵略者和奴役的斗争中,到处都留下了旅俄华工战斗的足迹;他们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十月革命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信息,并把这些消息迅速传播出去,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可信赖的基础力量。
十月革命;远东地区旅俄华工;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远东地区劳动力短缺,从1915年开始,俄国采取公开招募和私招的方式在中国招募大批华工赴俄从事远东地区开发,1916年招募华工人数达到高峰。旅俄华工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获得新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1949年毛泽东提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同志称赞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纪革命的先声”,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和“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十月革命前,在俄国远东地区的华工达到三十多万人,他们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从事最艰苦的劳动,挣扎在死亡线上。
旅俄华工在俄国不但饱受阶级压迫,而且遭受沉重的民族压迫,受到资本家的虐待、凌辱,他们不堪忍受资本家的残酷压迫,纷纷举起斗争的旗帜,要求摆脱奴隶地位争取自由,发出了改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增加工资的最强音。华工遭受剥削、压榨的事情屡见不鲜,一些媒体纷纷报道。1917年10月8日,布尔什维克的《乌拉尔工人报》上登载文章,揭露了旅俄华工濒临死亡边缘的生活状况。旅俄华工陆续掀起了反奴役和反压迫的斗争,仅在1916年就发生6起较大的华工反抗斗争事件。1917年9月,俄国华工因反抗军事当局虐待,300人遭枪杀。
十月革命期间,中俄之间的经济贸易受到重挫,以对俄贸易为主的大商号损失惨重,华商的资产被没收,大多数华商纷纷逃回国内。由于战争和革命,各地工厂纷纷倒闭,造成大批华工失业,华工们失去原本微薄的收入,生活更加苦难,人身安全难以保证,财产损失惨重,身陷水深火热之中,成为被欺凌的对象,经常发生白卫军屠杀华侨事件。据1919年3月28日《真理报》记载:“2月初,白卫军在勉里托波里惨无人道杀害原籍中国湖北省和山东省居民50多人,其中有11名妇女和儿童。”这一时期有的旅俄华工弃工出走谋生,有的冒死逃回国内,还有许多从一战前线逃回的华工贫困交加,沦为乞丐。时值西伯利亚大旱,俄国灾荒严重,华工回国无望,生活无着落,到处流浪,犹如一群失去爹娘的弃儿,在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和库班等地到处都有流浪的华工人群,他们三五成群,衣衫褴褛,靠行乞度日,许多人冻馁病故,陈尸荒野,令人目不忍睹。
由于红党和白军展开了内战,白军经常让华侨交钱、交粮,拉华工当苦力,华工的生命、财产受到影响,得不到保障,在俄国的华侨不断发电报向祖国求援,很多商会派人回来请求祖国派兵,大批华侨困顿在那里回国受阻。1918年3月31日《远东报》记载:“流落俄境之华工不下20万人。现因发生乱事,各地领事拟一律资遣回国,政府已电令道尹公署向中东铁路交涉发票,以利行程云”。华工大多身无分文,回国没有川资。许多在一战期间应招赴俄的华工,他们辗转回国纷纷向把头、包工头讨要血汗钱。据1918年3月21日《远东报》记载:“去岁赴俄之华工均有把头包招率领赴俄工作,刻因俄国不靖,故纷纷返哈。兹闻田家烧锅杨某等所招之华工已于昨日抵哈,因在俄国有伤亡者,有被把头刻薄工资者,现逐日纷纷寻觅杨某等理论,并拟兴讼云”。
十月革命期间,由于华工大批失业归国,造成俄国远东地区劳动力严重匮乏,大多数企业停产、停工,俄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远东地区的经济受到重挫。
十月革命期间,旅俄华工既不能回到祖国,又无处申述,更无权要求改善生活条件,保护自己的权利,他们被当做收购来的商品和奴隶看待。当列宁提出“给人民以土地、和平和面包”反对阶级和民族压迫及“帝国主义战争是掠夺的罪恶的非正义的战争”“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思想,特别是十月革命初期两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所有沙皇俄国同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同等条约,放弃沙俄在华权益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旅俄华工看到了新的希望,这些政策和口号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并促进了旅俄华工的觉醒,他们认识到只有参加革命才能彻底改变被压榨、奴役的悲惨命运。在俄国无产阶级的带领下,他们的革命激情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纷纷参加武装斗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与俄国无产者共同团结在“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旗帜下,与俄国工人联合起来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1916年在彼得格勒造船厂做工的刘福臣、冯作发是第一批报名参加赤卫队的战士,他们曾经参加进攻冬宫的战斗,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11月,仇山旺、佟立方、刘宝山等大批旅俄华侨加入莫斯科赤卫队。明斯科巴赫工人赤卫队建立后,当地伐木场的千余名华工全部报名参加,在遥远的柯维契车站附近伐木工厂做工的2000名华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帮助下全部报名参加赤卫队,后改编为红军。1917年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彼得格勒、彼尔姆等许多城市都有华工参加工人赤卫队。在中央国家苏联档案、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的档案以及彼得格勒等地文献里,记载了他们的名字,有刘福辰、冯扎瓦、秦金山、孙林海、施家宪、富子章、王永富、李欧书、刘友臣、马友尊、张日山、张桥河、仇山旺、佟立方、刘宝山等。在华工集中的地区,有更多的人报名参加工人赤卫队。
1917年在明斯克地区的一个伐木场,华工们得知附近的巴赫马奇成立工人赤卫队,1000多名华工全都前往巴赫马奇参加了赤卫队,其中还有一部分人被派往高加索去同那里的反革命势力斗争。在喀林科维契的小车站附近的大森林里当了整整一年的伐木工人,到了1917年秋天,合同期满,但一直听不到送他们回国的消息,后来才听说革命爆发,管理处的俄国人早已跑光,他们的工资全都付诸东流。就这样,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帮助下,这个伐木场的2000多名华工全都报名参加了工人赤卫队,后来又被改编为红军。最著名的顿巴斯矿区所在的高尔尼亚茨克矿井150多人中有百分之七十参加了红军,其余的人也全部报名参加了工人赤卫队。以卫士队小队长李富清为首的70多名中国籍红军战士荣幸地担任列宁的卫士,受到列宁的亲切教诲,还有的进入捷尔任斯基领导的契卡工作。
十月革命为华工带来了新生,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仅是俄国工人阶级的胜利,也是旅俄华工的胜利,捍卫十月革命胜利成果是旅俄华工共同的使命,在十月革命的洗礼中,在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影响下,他们的觉悟不断提高,他们把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苏俄的工人当作阶级兄弟。
1920年7月,一位沙俄少将由黑海来赤塔。据他说“西南俄劳动军(工农红军)内有华兵20余万名。” 1919年9月13日《真理报》报道:“在远东和西伯利亚,能组织起20万中国人。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阶级利益,他们和我们组成严整的队伍来建设社会主义。”从这些资料中得知,参加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旅俄华侨至少在20万以上。
在俄国的许多城市里都留下了旅俄华侨战斗的足迹。在战斗中,涌现出誉满苏联的国际主义战士任辅臣和他的中国军团——“红鹰团”;保卫符拉吉高加索的传奇英雄包其三;骁勇善战的中国营长孙富元和蒂拉斯波支队;威震阿穆尔的陈柏川和老头队,他们用行动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在苏联的形象,他们的名字铭记在苏联国内战争的史册上。
华工英勇作战,不畏牺牲。为了解放戈梅利市,中国支队的战士全部英勇牺牲,戈梅利市市民为死难的烈士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在列宁格勒省的伏洛索伏站安葬着为苏维埃共和国献出生命的9位中国志愿军战士;1919年夏,在蒂拉斯波,一支由共青团员和工人再加一个国际营组成的1 000人队伍与10 000人的土匪武装进行殊死搏斗,战士们为保卫红旗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胜利之后,为纪念在蒂拉斯波英勇献身的中国战士,当地人民在他们战斗过的地方竖立一座纪念碑;在莫罗佐夫斯克车站战役中,英雄的中国战士与十倍于己的敌人打了整整一天,为纪念在莫罗佐夫斯克车站战役中牺牲的中国战士,苏联政府在莫洛佐夫斯克市建成一座纪念碑;在诺沃霍漂尔斯克市附近的阿尔非洛夫卡安葬着争夺诺沃霍漂尔斯克战役中牺牲的中国营的18位红军战士,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华工英雄,他们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献出年轻生命,至今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上还有张、王烈士的墓碑,这一切都是旅俄华工用鲜血和生命援助苏联人民解放事业的历史见证。这些中国战士的鲜血洒在保卫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战场上,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数十万旅俄华侨中最先觉悟、最富于革命精神的一部分,他们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为保卫这个新生政权,献出了宝贵生命,为苏联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用鲜血书写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
十月革命爆发后,建立全俄性的华侨组织成为当时最迫切的要求,在革命斗争鼓舞感召下,1917年留俄学生刘泽荣带领爱国留俄学生刘雯、张永奎、朱绍阳、音德善、伊里春、李宝堂和其妹妹刘娟发起成立“中华旅俄联合会”( 后更名为“旅俄华工联合会”),这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救济华工的团体组织。4月18日,中华旅俄联合会召开成立大会,旅俄华工联合会不仅有救助华工的义务和责任,还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任务。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华工的组织教育和宣传工作,旅俄华工联合会及分会创办多种中文报纸,如《震东报》《共产主义之星报》、阿穆尔《社会警钟报》和《工人之路》等。1918年10月在彼得格勒创刊中文周刊《华工》周报就以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为宗旨。继《华工》周报后,旅俄华工联合会又创办了机关报《旅俄华工大同报》在全俄发行,后更名为《大同报》。 1919年《大同报》首先译载了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对华宣言》。在赤塔华工会出版的《华工醒时报》每月出版两期,在其第五期《劳动们,起来吧!》一文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进行了揭露,劝诫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资产阶级。在黑龙江省瑷珲档案馆保存一张由华工会编辑发行的第五号《华工实报》,每月四期,刊载了华工会成立之宗旨,议定出规章三十八条,该报还对华工会之权力作了声明,共七条。这些报纸在华工中引起轰动,使他们在思想上发生蜕变,再次掀起了华工参加红军的高潮。
出版印发宣传报刊,大力传播革命思想。据档案记载,1920年6月至7月,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华侨党支部每天都派人到附近的阿斯特拉罕诺夫卡村,去给驻在这里的第一阿穆尔革命团体中国连战士读政治消息通报。同时,与黑龙江毗邻的阿穆尔省还出版许多中文版政治读物,从1920年5月5日到11月1日期间,散发了宣言及传单2.03万份,中文版小册子5 000册,《共产主义明星报》5.08万份。中俄有4 300多公里边境线,黑龙江沿岸许多城市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两国交通便利,是旅俄华侨赴俄和归国的重要通道,也是华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红色通道。这些新思想和出版物被归国的华工陆续带回国内并沿着中东铁路传播出去,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喜讯为东北的广大工人带来一屡春风,让他们看到革命的希望。
旅俄华工联合会还陆续派人从水路或陆路回国宣传十月革命,这些工人承担义务宣传员的责任,促进东北地区工人的觉醒,扩大了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到1918年,大约4万华工由中东铁路回国。1919年初,一批华工代表从远东秘密回到我国东北宣传革命。“十月革命,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1919年6月24日,长春《大东日报》刊发报道《苏俄又派赤化宣传员华工协会李子馥等十二人回华》:“江北阿穆尔省当局……现乘中俄邦交恢复之机会,又派华工协会会员李子馥、张玉绅、李国思等12人,赴中国各省宣传赤化。该员等领用执照旅费,现皆改扮工商装束,于本月8日来到黑河,10日己分乘轮船火车,返祖国矣。”
1920年,中国南方工人们在给旅俄华侨的一封信中写道:“当你们回到祖国,并开始在这里,在你们祖国的兄弟中播下俄国革命的种子的时候,这将鼓舞他们起来进行共同的斗争以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将在亚洲的东方实现革命并改造整个世界,”旅俄华工不仅带回大量具有进步思想的报刊和宣传十月革命的书籍,而且还将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有关俄国革命情况传播给身边的人,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结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十月革命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速度,当年铁路沿线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重要传播带。1917年5月1日,哈尔滨3万名中俄工人罢工,在秦家岗教堂集会,举行示威游行。1917年5月1日《远东报》报道“三十六棚华工亦为俄国工党联为一气”。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第一个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出现,东北工人的政治觉悟有很大的提高,1918—1920年间,中俄工人一起举行大规模罢工,从哈尔滨逐步扩展到中东铁路全线,由单纯的经济罢工迅速发展为政治大罢工。在黑龙江省瑷珲、黑河等地也发生工人罢工。为声援苏俄工人阶级,中东铁路的五千多名中国工人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活动。
归国华工的革命活动,引起中外反动势力的恐惧和担忧。早在1919年1月29日,黑龙江省督军鲍贵卿密电北京参赞处称:“欧俄华工附和激党(布尔什维克),回国鼓吹社会主义”。 鲍贵卿命令哈尔滨当局想办法驱散留在哈尔滨的华工;1月30日,中东铁路督办郭宗熙致电吉林省各道尹,“闻有阻留欧俄之华工万人,已附激党”,苏俄政府派其回国,鼓吹社会主义,请各道严密防范;2月5日,北京政府国务院电令东北三省督军、省长,由俄回国之华工要“设法从严检查,分别遣归原籍”,以防止受“过激党”的影响。
十月革命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浪潮,对旅俄华工的影响巨大,他们作为革命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反抗阶级压迫和奴役的斗争中获得新生,旅俄华工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发挥义务宣传员的作用,加大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途径和速度,加快了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建设步伐。
[1] 李永昌.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2] 刘永安.为苏俄而战的中国志愿军[M].王宜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3] 张贤达.马克思主义在长春的早期传播[N].长春晚报,2010-02-01.
[4] 陈云飞.海外华人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贡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5):17-19.
[5] 张向凌.黑龙江历史编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The influence of October Revolution on Chinese workers in Russian Far East
NING Yanhong
(Heihe University, Heihe 164300,China)
The Chinese workers in Russia, who were the major new force on the labor market in the Far East,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 majority of Chinese workers were unemployed and returned to China as a result of the Russian October Revolution and wars. The economy in the Far East was frustrated by Chinese workers’ departure. The Chinese workers witnessed and experienced the October Revol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letariat thought, they gained their new life and their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improved.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battles against the invaders and slavery in the Far East. They paid every effort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the Russian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spread the information rapidly around. They were the reliable basic force who spread Marxism.
October Revolution; Chinese worker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influence
[责任编辑:路晓鸽]
K512.5
A
1671-4679(2017)05-0066-04
2017-04-11
宁艳红(1971-),女,研究员,研究方向:旅俄华侨史、中俄关系史.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7.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