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7-03-10 07:00曹甜甜秦桂芬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美丽文明农民

曹甜甜,秦桂芬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昆明 650201)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曹甜甜,秦桂芬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昆明 650201)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生产、生活,连接生态,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格局。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针对农民、农村、农业方面存在的不足,应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态面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三农问题;生态产业

一 “美丽乡村”的提出

“三农”问题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党中央的热切关注。党和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效的举措,促进了农民富裕、农村发展、农业转型,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得到很大改观。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并且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布局,凸显美丽乡村建设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美丽乡村”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构建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合二为一的整体内容,既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明有序、和谐安乐,又要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使之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更赋予其非凡的理论高度和自信,从而推进美丽中国的永续发展。事实上,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据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关系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人民团结。因此,美丽中国的建设,不止在城市,也在乡村。美丽乡村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物,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经之路。美丽乡村的建设,承载了田埂地头间升起的中国梦,燃起了农民富裕奔小康的星星之火,担任了农业机械化转型的排头兵。新时期,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继往开来,步伐加快。党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民生问题的关注,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保护,完善基本交通等生活设施,营造绿色有机的生产氛围,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技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1]很多农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局面,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的机器化生产劳作方式普及推广,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正在绘就一幅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蓝图。

二 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美丽乡村的建设立足生产、生活,连接生态,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依托于自然环境,连接社会层面,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美丽乡村格局。塑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打造自然宜居的乡村生态面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农村生活面貌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民缺乏生态环保理念

农民是农村的生产、生活主体,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农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在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农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还存在一定的文盲半文盲比例,致使农民认识问题不到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缺乏生态环保理念,个人卫生意识差,乱扔生活垃圾、粗放焚烧麦秸等行为阻碍了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农民对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明确,大多数农民依赖性较强,参政、议政的能力较低,很多农民认为生态文明等事不关己,漠不关心。一些农民依然乱扔乱倒垃圾,不注意整体村容的整洁,采取传统粗放的生产耕作方式,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和应用不够,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地贫瘠化、水污染、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前进。[2]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安放、生产方式的粗放化、乡镇企业的污水、废气排放、经济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等。首先,农村未能及时制定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法规,对农民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奖惩措施,农民乱扔乱倒垃圾的恶习依然存在,一些传统的粗放的刀耕火种的劳动方式依然延续;第二,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比如乡镇企业等,由于规模小、管理不善等原因,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缩减了对废水废气等的治理净化支出,随意将废水废气到附近的农田村庄,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地;第三,随着农村发展的步伐加快,招商引资等活动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资源开采、兴建旅游山庄、农家乐等行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造成了当地植被被砍伐,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另外,旅游业、矿山开发等项目造成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继而影响到农村气候等居住环境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环境的循环系统发生断裂,引起生态失衡。

(三)农业转型不畅

我国处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的转型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农村在推动农业不断实现机械化、科技化、绿色化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限制,农业转型并不顺利。第一,缺乏高科技农业人才。单独靠当地农民的聪明才智是不够的,只有具备掌握一定领先技术的农业人才和建设团队,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促进农业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第二,农民的生态环保理念薄弱,生态产业意识淡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注重绿色、有机、无公害,化肥农药的依赖性较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质量不高,未能形成一条有序的有机生态产业链;第三,农业发展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绿色科技有待进一步开发,农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和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转型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不高,无法实现其“反哺”能力。农民通过种植粮食获得的经济收入有限,资金的限制使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引进以及绿色有机农业的开发热情不高。

三 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探析

美丽乡村的建设依托于生态文明,良好的生态文明体系、优质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从生态文明这一角度出发,寻求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环保理念、责任意识等,才能够在推进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良好效果。第一,减少农民文盲半文盲占农村人口的比例,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促进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就是通过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生态理论的教育来填充农民原有的碎片化的价值观念,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3]农民知识结构的整合和升级,能够提升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农民的道德修养。农民道德修养高低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发展的好坏,大多数农民在面对个人和集体利益时可能会倾向于前者,把个人的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新农村建设不仅体现在山清水秀、天蓝草绿的外在美,同样需要农民群众的道德修养的内在美。因此,在农村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农民对集体利益的维护,提高其爱党爱国爱村的集体荣誉感;第三,强化农民的生态环保理念。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农民的生态环保理念和责任意识,培养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态意识,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正乱丢垃圾的习惯,节约用电用水,建设绿色田地、绿色家庭、绿色村庄。

(二)改善农村生态面貌

我国农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逐渐富裕起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所破坏,一些农田灌溉水源受到污染,土地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亟需解决。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实现村容整洁,又要推行绿色产业的发展,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增加有机农作物的种植和栽培范围,使保护生态环境和获得经济收益合二为一,增加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生态环保产业的推广和种植,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农民的生态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避免过度消费和铺张浪费,避免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行为,促进农村厕所的规范化,修建统一的垃圾处理站,减少对化肥农业的过度依赖,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另外,农村生态面貌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制,村委会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协调分工,划片区由专人管理,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奖惩机制,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奖励,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监督力量,以此推动生态面貌的改善,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4]

(三)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发展生态农业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和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首先,政府的重视和引导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划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组织领导,使生态农业的建设有章可循,稳步推进,有条不紊;其次,要注重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当地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的经济作物,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产业链,促进农作物的高产、高效、优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升级,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农业。[5]在注重对农民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的培养的同时,大批引进高质量农业高科技人才,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农民实现增效增收。除此之外,依托于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发挥当地绿水青山的优势,结合当地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打造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绿色农庄、有机生态园等产业经济,以生态发展促进农民富裕,以生态进步促进文明兴旺,以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比如,山东省微山县曹庄村,村头的粘毛厂、纺纱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水稻灌溉用水、村民生活用水等受到了污染,而这种危害也逐渐由隐性变为显性,近年来“癌症”的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的态势。当地政府对乡镇企业进行整改,制定严格的企业生产指标,对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并推进其向循环经济、生态产业转变,取得了良好效果。

美丽乡村的建设,任重道远。生态文明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关系,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完善生态产业机制,培育生态环保理念,使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2]杨海蛟,张翠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8):210.

[3]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6.

[4]崔晓莹,李慧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

[5]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2013(3):11.

[责任编辑龙倮贵]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Under the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O Tian-tian,QIN Gui-fen
(School of Marxism,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is a long-term task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people's wellbeing and China's future. Building beautiful village should base on the production,livelihood,and ecology,which can make production develop,form a rich life and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the progress of promoting beautiful village,We should improve the peasant's quality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accelerate ecologica indus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lying in farmers,r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e,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autiful village; Three rural issues; Ecologica industry

C911

A

1008-9128(2017)01-0053-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1.015

2016-08-07

曹甜甜(1987-),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猜你喜欢
美丽文明农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