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定河
联系生活教物理
文︳周定河
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物理课程标准》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不言而喻,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能够使教学更加精彩高效。那么,物理教师应如何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更好地进行联系呢?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所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发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因此,恰当地运用生活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例如,学习压强这一内容时,教师以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性问题导入新课:冬天河水结冰,小孩子在河面溜冰时不小心踩破了冰面,旁边的人马上趴在冰面上,然后爬过去营救小孩。为什么不能跑过去呢?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引出压强的概念。由于有效地将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增强了物理知识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地从公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枯燥,记忆也不会持久。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提出生活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自觉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主动,记忆也更加深刻。
例如,学习了液化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冬天的早晨,教室的玻璃上有无水珠,水珠是在里边还是在外边?学了摩擦起电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冬天的晚上脱毛衣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早晨用梳子梳头时会看到什么现象?这样借助生活实例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不仅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得思考问题时有针对性,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问题。中学生能够初步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广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入这些实际问题。由于实际问题只给出了具体情境而未给出相应的物理模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建立起合适的物理模型,然后找出这个物理问题与哪些物理概念、规律有联系,进而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了密度及其应用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 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了2L盐水,称得质量为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常德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