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克智
(上海铁路局芜湖车务段,安徽 芜湖 241000)
【现代管理】
探索新入路大学生早期培养的有效途径
程克智
(上海铁路局芜湖车务段,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明确提出“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是2017年全路工作的主题,要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必须坚持抓基础、强基本、重基层,坚持各项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制度体系、现代装备、人才队伍为支撑,筑牢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铁路发展亟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陆东福总经理在全路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从2017年开始,启动“百、千、万人才工程”,分领域制定并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分层抓好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解决铁路人才紧缺问题。要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体系,进一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新入路大学生是铁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入路大学生的早期培养,尽快形成一批推进铁路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是当前铁路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近年来,铁路各单位陆续接收了一大批青年大学生,以上海铁路局芜湖车务段为例,2013年以来,该段共吸收大学生387人,目前已有8人成为专业技术和管理骨干,67人在主要生产岗位担任工班长或列为后备工班长培养,为铁路安全运输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同时也要看到,有些新入路大学生在思想作风、业务技能、现场经验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凸显了铁路对新入路大学生早期培养与使用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
1.思想教育不够。有的新入路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从基层干起的认识,不愿意经受挫折和苦难,认为依靠学历就可以升职加薪,有的单位在教育培训中重视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2.培养方式单一。有的新入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场实际有差距,有的还是非铁路专业,铁路单位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千篇一律,“大水漫灌”,没有针对不同毕业生的学历、专业、个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3.评价机制不力。有的单位尚未建立规范的新入路大学生培养综合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的培养进展、业务学习、生产生活、思想状况等方面情况知之甚少,过程监控缺失。
新入路大学生早期培养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是铁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任务和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铁路系统在具体实践中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切实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1.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校正价值理念。从新入路大学生特点出发,紧密结合铁路企业实际,加强新入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帮助新入路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针对性。立足于价值引领、思想引导、宣传铁路,结合路情、局情、段情,编制《新职工入段工作生活指南》,作为新入路职工快速了解企业、融入企业的“工作指南”和“服务帮手”,帮助青年大学生知晓铁路建设发展形势及美好前景。二是注重有效性。以提高思想认识、端正职业理想为目标,加强互动引领。安排青年技术能手、优秀大学生、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与新职工分享交流成长成才经验和体会感悟,以身边的典型、榜样开展“正能量”宣传,引导新入路大学生深入思考、互相启发,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三是注重连续性。大学生入路后,从入职到接受企业文化到完全融入企业有一个过程,需要所在单位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要在入路初期就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开展路局、局情、段情和现场教育,将思想政治、企业文化、路情企情和规章制度的教育培训,贯穿早期培养的全过程,用企业精神凝聚人心,促使他们尽快融入铁路企业大家庭。四是注重多样性。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社交是人的一个重要需求,得不到满足会产生矛盾。铁路单位要通过个别交流、集中座谈等形式,了解新入路大学生的想法,及时解疑释惑,坚持分众化、差异化,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
2.创新培养方式,有效提升综合技能。牢固树立“人才源于一线、一线培养人才”的用人导向,按照“1+2+2”模式设计早期培养方案,即1年岗位跟班见习、2年主要生产岗位实践、2年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跟踪培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按照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路径,缩短企业早期培养要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之间的距离。一是强化见习培养。明确见习岗位、时间和内容,以及岗位准入条件和考核要求,前半年实行多岗位轮岗,后半年固定岗位见习。见习期满以主要生产岗位锻炼实践为抓手,安排到生产一线岗位继续锻炼,促使其熟悉和掌握生产岗位主要业务知识及实作技能,具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从事岗位,取得一至两个主要工种《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一专多能的“双师型”复合型人才(工程师和技师)。二是落实早期锻炼。制订落实早期锻炼培养计划,动态跟踪考核,帮助新入路大学生尽快熟悉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立足生产一线,经受磨炼,掌握本领,同时,提供项目锻炼、课题攻关、导师带徒、复合交流等多种方式,积累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岗位经历和经验,使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上取得质的飞跃和突破。通过班组长、专业技术等关键岗位跟踪培养,既熟悉现场管理流程、丰富工作经历,又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其专业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拓宽培训渠道。推荐优秀新入路大学生到路局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培养锻炼,参加铁路总公司、路局组织的工程硕士学位学习深造,依托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引导新入路大学生更好地熟悉主要岗位工种的操作技能,着力培养青年领军人才。四是注重素质提升。根据铁路企业战略目标人力资本的考量,将新入路大学生分为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对于管理型人才,着重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培养其管理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激励周围职工的工作效率;对于技术型人才,重点培养其对于新技术的立项攻关能力以及对于现有技术的熟练程度,通过现有的技术力量传帮带以及技术职称的晋升,提升技术队伍的整体能力。五是创新培养形式。有组织地安排新入路大学生参与QC科技攻关项目和各种技术比武进行锻炼,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路局、站段开展的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活动,为他们展示风采提供舞台。
3.完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智慧潜能。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让新入路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充分激发,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开展岗位交流。对热爱铁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大学生,采取上下锻炼(车间与机关科室专业技术岗位)、平行锻炼(车间主要生产岗位)和综合锻炼(中间站担任站长、副站长)等形式,实施全方位的锻炼培养。根据成长情况和自身素质,择优挑选,逐步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来,以榜样效应加快新入路大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加强业绩考核。实行业绩考核是加强企业管理、评价职工能力的基础。要以品德、能力、业绩等作为评价考核的基本要素,对每一名新入路大学生的见习、轮岗工作实施跟踪检查和过程考评,让完全称职者获得满意感,基本称职者具有危机感,不称职者产生落伍感,形成“鲶鱼效应”。三是完善晋升机制。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原则,积极推荐新入路大学生参评“路局学科带头人”“路局青年科技人才”“路局首席工程师”。四是注重精神激励。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有效激发新入路大学生的劳动潜能和创新智慧,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积极投身铁路“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主战场,展示才华,成长进步,为铁路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上海铁路局芜湖车务段劳动人事科科长)
〔责任编辑:孟祥春〕
F532.3
B
1006-8279(2017)02-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