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
(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最常用的诊疗方法就是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其在临床对患者能够起到相应的诊疗效果,但是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发生,故对于患者的恢复产生进一步制约,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其并发症进行处理和干预,以期帮助患者及时恢复[1]。本文则着重总结其并发症相关情况,目的在于为临床提供参考,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整理和报道。
对我院106例脑血管造影和106例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治疗后并发症情况,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间收治。血管造影患者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63.24±2.03)岁,其中男63例、女43例;介入治疗患者年龄为31~78岁,平均年龄(63.65±2.11)岁,其中男65例、女41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患者均实施全面的监测和观察,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等,同时注意对患者临床特征实施观察和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和对应例数。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管造影的10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情况,其并发症发生率为0.94%;介入治疗的106例患者中,有1例脑血管痉挛、1例腹膜后血肿、2例缺血性卒中,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77%;两组比较介入治疗患者并发症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目前已有多数研究指出,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能够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减少创伤的同时帮助患者及时恢复,但是治疗后的并发症问题仍然较为常见,因此我们将其作为研究重点进行详细分析。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血管造影的106例患者中,其并发症发生率为0.94%(1例穿刺部位皮下血肿);介入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77%(1例脑血管痉挛、1例腹膜后血肿、2例缺血性卒中);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结果可见部分患者出现了相应的并发症,故我们针对并发症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其处理措施:
(1)穿刺部位皮下血肿
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和肝素使用过多、过早下床活动、压迫包扎时间过短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旦发现该现象后,应该及时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并使用绷带对穿刺部位实施加压包扎,同时根据情况予以沙袋压迫[2]。
(2)脑血管痉挛
痉挛的发生和诊疗过程中器械的刺激存在关系,故诊疗后应该密切检测患者情况,并遵照医嘱合理用药避免痉挛发生,一旦出现痉挛后应该及时给予尼莫地平等药物抗痉挛,并使用抗凝药物配合干预。
(3)腹膜后血肿
腹膜后血肿和穿刺点过高,患者较胖等因素密切相关,此时血液可能穿透股动脉后壁而流入腹腔内,最终引起血肿发生。血肿发生后可使用水胶体敷料对患者进行敷贴,使其血肿逐渐吸收,但是敷贴后应该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果血肿情况严重且持续未产生效果,则应该根据情况实施会诊,并确定是否需要开腹止血[3]。
(4)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和手术中血管壁斑块脱落、或支架脱落导致血栓形成存在密切关系,故对于该类患者的主要处理措施就是实施抗凝和溶栓治疗;一般对患者实施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和加压滴注,避免导管壁出现血栓,此外根据情况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波立维等药物,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4]。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本身情况多变,因此临床应该实施密切监测,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
综上所述,相较于介入治疗,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相对较少,推荐临床优先使用;但是无论以何种方法诊疗,均应该密切观察并发症并予以对应处理。
[1] 陈 龙.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14):61-61.
[2] 王茹芳,赵增富.缺血性脑血管病230例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5):539-540.
[3] 杨 辉.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0):68-69.
[4] 董 娜,黄志玉.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5):53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