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路径探讨
——以“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战略思想互补为例

2017-03-10 02:50李正茂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理论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转型

李正茂(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路径探讨
——以“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战略思想互补为例

李正茂
(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国际关系格局面临转型的历史拐点,这决定了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型的目标任务和调整方向。中国外交不是定型和固有的架构,而是动态的、有规划的、适时变化和调整的战略。“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战略思想,不仅是对全局的思考和把握,而且对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互补为例,分析了中国崛起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战略的需要,客观的对中国外交战略转型在核心目标、重点环节和侧重领域的路径选择上做了具体探讨。

外交战略;转型;路径;互补

一、外交战略转型和选择

(一)外交战略概念

外交战略历史渊源,自古有之。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七国并立、群雄崛起,就出现过合纵连横的外交战略,即一国与其他几个国家的联合或连横以应对另外的强国。从广义的角度看,外交战略突显在宏观层次上的战略把握和全局的思考,指的是一国处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对整体形势的全局分析和战略设定从而实现本国的目标。从狭义的角度看,指一国以战略全局为中心,谋求本国的国家利益,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具体的规划和布局战略目标的环节。国际关系学者威廉姆认为,“外交战略是把民族国家与其国际环境连接起来的政治。”①W illiam W allace,foreign policy and the Politicalprocess〔M〕,London:Macm illan,1971.国家是一个对外的整体,具有抽象的意义,但在国际社会里变现的更现实直接。国家对外政策如何制定;国家对外行为如何;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格局和作用怎样等等,均依赖于国家外交战略的宏观把握和设定,一切的行动和话语的表达必须以本国外交战略为核心,才能与他国开展交往或者代表自己的国家参与国际事务活动。

(二)外交战略转型:机遇与挑战

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战略转型,每一时期都有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具体分析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面对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和美国敌视中国的压力,毛泽东主席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巩固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缓和了国际压力,从长远看,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认识到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有之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变化审时度势,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既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又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格局的建立。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一方面我们要“韬光养晦”,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从“争取和平环境”到“和平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经济,中国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日渐提升。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所作为”,中国不仅支持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而且大力帮助他们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独立。①颜声毅,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76页。除此之外,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应当加强,获得的话语权逐渐增多,代表发展中国家并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愿望。中国不仅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利的交往和合作,而且与世界大国美国、英国等国和平交往,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和方式,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格局建立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第三阶段,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下,面对国际格局的复杂变化,努力应对国际环境新挑战。中国崛起,平衡了大国关系,国际关系体系和权力分配发生了新变化,中国的在世界上影响力和控制力增强,国际社会渴望更多的中国声音。美国“重返亚太”,推出TPP战略,引导世界权力中心向亚洲转移,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力量部署和战略博弈随之突显。

习近平主席于2012年2月15日访美,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一要互信合作,创建世界和平的环境;二要建设双方行为识别的沟通平台,维护中美长期稳定。中国不仅仅要处理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还高度重视与其他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0月24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全新外交战略理念。有学者认为“亲、诚、惠、容”四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思维和交互性伦理,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②邢丽菊,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以“亲、诚、惠、容”为中心〔J〕.国际问题研究,2014,(03)。中国积极构建“和合”文化,主动塑造和谐的国际体系,中国特色、中国作用、中国气派的大国形象将为中国和平外交战略助力,为世界的贡献将会更多。

(三)外交战略转型的目标选择

战略转型围绕着国际格局结构性变化适时的做出调整,守成大国的实力和影响力相对稳定,全球化时代,新兴大国崛起势必影响守成大国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对保持力量均势的期许也会增多。未来的国家体系结构将何去何从,不确定或可能发生的因素发生什么变化都难以预测和评估。转型期内,国际关系权力结构分配、战略部署、外交关系会出现新的排列和组合,战略目标重新规划和设定以适应体系转型。

中国对外战略在转型期内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外交战略是“韬光养晦”,还是“奋发有为”,决定了中国崛起的进程和方向。大国关系与周边关系的互动和交织复杂多变,增加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的地区性差异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因此,中国外交对形势的预测、价值取向偏好、目标编排和战术方式上,给予全局考虑和战略定位,重塑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性目标。因此,“奋发有为”战略思想迎合了以上的目标要求,认识和把握“有为”的能力,对中国崛起所需的外部环境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国际格局的转型,决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大国形象和对外战略的调整与转型。转型期的战略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本土安全,主权与领土等问题,而是要适时地推进经济发展,确保经济安全,增强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目标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点:(1)捍卫国家主权稳定与领土完整,抵御外部风险,维护国家本土安全。“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战略互补融合,积极主动塑造和创建新型大国关系,处理好周边外交,供给安全的外部环境。(2)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巩固相互依赖的经济成果。在市场准入、关税壁垒、贸易平等方面,应发挥中国有为的优势。(3)担当大国责任,塑造周边地区秩序与规则,为地区和平和安全贡献中国有为的力量,争取对全球秩序与规则发挥中国建设性的作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身份。

二、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外交战略:融合与互补

(一)韬光养晦战略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这一时期,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面临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压力,对外工作中,我们要防止和避免与西方对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因此我们在外交上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正在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权力分配格局出现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容,如今,中国崛起,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现在更多的是集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国家崛起不可避免的要把握新的机遇,面对新的挑战。韬光养晦战略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的长期考虑,战略谋划深远,一是对国际格局的审视和判断,周密详细的考虑了国内和国际形势,国家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战略支撑和引领;二是中国文化环境里提倡和合文化,突出立身使命的内涵,这一内涵要求我们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应当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二)奋发有为战略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发展“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大国关系和周边外交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持续稳定。因此说,中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应放在外部环境的和平与稳定上,不仅仅立足于周边或地区,而且也要顾及和处理好大国之间关系的平衡。这对中国在地区问题和全球秩序规则塑造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社会也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中国作用和中国声音。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奋发有为的外交战略越来越切合当今时代的要求。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打铁还须自身硬。①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8/c164113-25559662.htm l《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奋发有为,继续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和发展开创良好的内外环境。其次,以“奋发有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塑造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阎学通教授从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奋发有为”的战略,注重道义,应当获得国际社会支持,提高崛起大国的国际政治合法性。第三,研究和宣传“奋发有为”的战略思想意义深远。我们应当重视和拓宽“奋发有为”外交战略的国际舆论空间,媒体是展示中国有为形象的最好介质,运用好媒体发声的舆论影响力,开展公共外交,举办合作论坛等方式,扩大中国的“朋友圈”,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战略的融合与互补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格局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外交战略是否转型仍是国际关系学界争论较多的议题之一,学界对中国外交战略选择和转型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分析,从道义现实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考虑到中国外交开始进入全面改革创新时期,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是说中国外交需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②阎学通,《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J〕.国际政治科学,2014,(4)。有的学者认为,韬光养晦的战略并不过时国际体系变化和转型,中国崛起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是正常现象,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仍然具有历史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秉承这种战略对中国崛起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社会的现实中,一国制定对外战略,不得不考虑和依据现实的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从而采取战略的融合与互补或调整战略升降空间以应对和处理危机。因此说,“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战略并不矛盾,中国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应当与时俱进的做出调整,将两者融合或互补,在韬晦的基础上奋发有为,为中国外交注入生机和活力;在有为的基础上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独立自主的立身处世,增强对外交往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路径

国际体系结构转变,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中国崛起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与之相应的外交战略构思和设定也将有新的路径配套落实,在核心目标、重要环节和侧重领域等方面具体规划。崔立如认为,国际格局正在结构性转变,从“冷战”后的“单极时代”进入多极时代,中国成为当前国际格局转变进程的主要变量和未来国际秩序的重要构建者,同时美国在霸权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下降,进而导致美国战略调整。中美关系进入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博弈进程。③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J〕.国际关系研究,2014,(4)。中国外交战略需要在全局的大思路下,规避可能的风险和冲突,重点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目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

(一)从战略全局以发展大国关系为核心,规划“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战略目标

首先,大国关系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这不仅关系到国际格局,而且引导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趋势。在大国关系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关键的,即是中美关系。美国长期以来谋求霸权,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国家利益是其首要的战略考量。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和控制力减弱。面对中国崛起,美国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战略重心的变化,导致地区结构失衡,固有的中美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美国对华战略不断调整,关注着中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司法体制的改革等问题,TPP战略的部署就是美国防范中国崛起对其国际影响力的影响及态势的变化。中国崛起是“奋发有为”的崛起,是谋求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崛起,不仅不会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且积极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妥善解决分歧,规避冲突,加强经济合作。

其次是中俄、中欧、中日等大国关系。中俄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中之重。中俄两国不仅在地缘政治上是近邻,有着相似的地缘战略和国家安全需要,而且双方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平衡国际格局结构发挥的作用是显著的。中国历来站在全局的角度高度重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韬光养晦”战略思想对发展中俄关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近几年来,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加深,经济互补程度增强,人文交流更广泛。贯彻“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落实“有所作为”的共识和任务,编排两国合作顺序,突出战略伙伴关系友谊,这是对中俄双方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的规划。

中欧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强调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遵照“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对欧洲的战略定位准确,尊重欧洲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以谋求经贸合作为基点,中国与欧盟双方增强互信,并有所作为,建立广泛的互信机制,推动双方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交往合作和经贸往来。中欧双方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问题关切上有共同之处,双方致力于主张文化多样性、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中日关系不仅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也是最为棘手的双边关系。安倍政府自担任首相以来,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上频频出演闹剧,中日关系如今举步维艰。对待中日关系,我们一方面要从战略上“韬光养晦”,认识中日摩擦和分歧的基本面,对日外交政策要找准战略定位,清晰规划对日外交的战略路线;另一方面要积极“奋发有为”,主动探索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努力创建中日关系良好发展的安全环境。在经济领域,中日两国相互依赖程度较深,双方应携手发展互利互补的合作,互利共赢。在政治上,双方应彼此尊重,增进了解,用冷静、长远的眼光“韬光养晦”,对待相关问体公正平等对话,建设沟通渠道,构建互信机制,携手为东北亚和平与安全贡献力量。

(二)对外战略的重点环节上:“奋发有为”发展周边外交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外交形势也很复杂。周边外交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中国稳定发展的外部安全环境,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也较为深刻。当前,中国面临的周边问题有大国博弈、核不扩散、领土争端、水资源争夺等问题,处理好周边外交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主席提出“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

中国对周边外交战略,重点环节上应把握战略定位,确定战略目标,设定具体的战略任务,在处理周边国际事务上中国应积极主动的“奋发有为”,参与构建周边安全合作机制,逐步在中国周边构建起区域多边制度和经济合作的链条,形成一个区域周边合作圈。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要获得发展,而且也应发挥道义作用,尽力支持和援助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周边战略环境奠定基础。第一,坚持“奋发有为”战略思想的全局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制定对周边外交关系的战略,“韬光养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战略的任务和方向,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二,参与周边外交事务上奋发有为,发挥中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作用,有所担当,履行国际义务。第三,对待地区性或区域性问题,中国应当积极有为,拥有战略远见,发挥大国的优势,能够主导具体事务的协商和谈判,向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的轨道上来,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战略侧重点:保证经济安全,加深世界经济相互依赖

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是保证经济安全,经济安全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中一项至关紧要的内容。中国外交战略转型进程与方向不得不考虑经济安全,一方面,经济发展与安全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战略需求的重要标志,还是对外战略制定和考虑的首位因素;另一方面,经济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谋求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关联性更加紧密。

对外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创建一个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战略环境,“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的外交思想正是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国际格局变化的形势,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与对外战略的最终目标相吻合。近年来,经济安全被国际媒体和国际组织又称为经济外交。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说:“‘经济外交’在中国对外政策中变得越来越显著,其运用的频度和突出程度在2005年可谓近乎急剧增长。”①王义桅:《经济外交展现中国魅力》,《环球时报》2004年12月3日。事实上,的确如此,经济外交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和国际交往中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韬光养晦战略思想既对经济安全在宏观上有了战略指导和整体把握,又从现实中说明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经济安全的外交方式,按国际经济通行惯例可分为四种:经济互通、经济施压、经济阻断和经济制裁。基于此,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发展,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式,只有平等互利、互利共赢、深化合作,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经济安全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中国也不例外,对外政策上须“奋发有为”,保持经济发展的劲头和态势,通过供给侧改革为外向型经济提供动力,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外部资源,进一步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确保经济安全。

(四)“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战略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与协同

大智慧成就大格局,大格局创造新伟业。国际关系格局的复杂变化,既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前景,同时也携带着一些相关的负面影响。正因为这样的前景和机遇,也从根本上要求全球、洲内或区域内的国家应紧跟时代,把握机遇,全面考量国际关系格局的动态变化、行为体反应和互动结果等具体的因素,才能精准的调整外交战略方向,设定长期、中长期和短期战略目标,找准发展着力点,构建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从另一层次上分析,这种前景和机遇适时考验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定力和智慧,国家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更依赖于战略的准确性和战略活力。

中国外交战略蕴含着“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的定力,迸发着“奋发有为”战略思想的活力,不仅立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而且积极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察国际关系变化,实施外交战略转型是新时期战略布局和调整的主题。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历经四年探索和设计,如今,已从倡议变成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中国于2017年5月14日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恰逢其时,正是外交战略转型和调整的有效实践。“一带一路”战略一方面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突出了中国外交“韬光养晦”战略的稳健能力,彰显了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另一方面,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产业金融等项目的考虑和设置上,孕发着“奋发有为”战略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从这个视角看,“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与“韬光养晦”战略和“奋发有为”战略思想实现了巧妙的对接和呼应,将这三种战略智慧有效的协同推进、相互带动,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会越来越近。

结论

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型,对中国外交战略转型提出了新要求。面临战略机遇期及国际关系转型的挑战。中国对外战略应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形势,适时的调整和规划对外战略,在战略路径的选择、目标编排、方案设计上依赖于“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战略思想的宏观指导。

“韬光养晦”战略思想并不过时,不仅可以指导中国经济发展,而且还设定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整体思路。当前,中国“奋发有为”的战略思想最贴近现实,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奋发有为”的担当大国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转型期的中国对外战略,应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分析国际问题,处理大国关系和周边关系,也应将“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战略优势互补,与时俱进的调整对外政策的目标和方向,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1〕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76.

〔2〕阎学通.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J〕.国际政治科学,2014,(04).

〔3〕邢丽菊.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以“亲、诚、惠、容”为中心〔J〕.国际问题研究,2014,(03).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打铁还需自身硬)〔J/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 0828/c164113-25559662.htm l.

〔5〕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J〕.国际关系研究,2014,(04).

〔6〕王义桅.经济外交展现中国魅力〔J〕.环球时报,2004,(12).

〔7〕杨洁勉.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J〕.世界政治,2008,(06).

〔8〕陈岳.中国国际地位分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9〕俞新天,等.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0〕杨洁勉,主编.国际体系转型和多边组织发展:中国的应对与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港〕

D820

A

1009—2234(2017)08—0064—05

2017—08—01

李正茂(1985—),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东北亚各国政治外交关系。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吐槽大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多想记住你的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大国气象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