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君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章 君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纷纷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改革相对比较滞后。通过剖析当前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可行性,提出了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创新性思考,以期为高职理论性较强的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财政与金融
为了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近十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文件。如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1]。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12号文),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切入点,注重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顺利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在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探索与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现象。《财政与金融》课程是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联系一般经济理论与具体国家财政与金融制度、政策的桥梁和纽带,学好这门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财政学和金融学的基础理论,更好地熟悉财政和金融作为国家两大宏观调控手段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够学会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些财政问题和金融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财政与金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低,教学质量不佳。因此,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一体化”于课程之中,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规程,保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张燕(2013)[2]通过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高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并对开展教学做一体化进行了思考。康晓明、许冰冰(2014)[3]研究认为高职当前“教学做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做分家、分段教学,理论学时高于实践学时,教学手段单一,考核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建议加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利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刘志丽、涂序斌(2015)[4]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探讨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管理并进行了效果评价。王惠凌(2013)[5]分析了《财政与金融》课程的特点,指出当前《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冲突,从工学结合视角提出了《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王建华(2014)[6]认为《财政与金融》课程内容覆盖范围广、抽象性强,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指出在教学中存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不科学、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提出应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创新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建议。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多是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特征以及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关于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应用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将对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究,以期为高职理论性较强的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高职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改革浪潮中,大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已完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基本上实现了项目教学和模块教学改革。但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财政与金融》课程尤为如此,当前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知识结构不全,实践经验不足。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即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是直接毕业于本科或研究生院校,缺乏在企业实践锻炼的工作经验,而且知识体系结构不全,教师素质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财政与金融》课程涵盖了财政、金融两个领域的知识,覆盖面广,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熟悉财政学的理论知识,又要精通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不少专业教师只是熟悉某一方面,不能从课程整体上融会贯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实战经验。
2.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对教师形成依赖,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或“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学效果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同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对《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但教学效果仍不是很好,如案例教学不能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案例素材的选取偏离学生实际生活;讨论式教学法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未能真正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练结合法一般是老师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做练习,“教学做一体化”未能实现真正统一,理论与实践有时间差,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高。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热情普遍偏低,重视程度不够。通过课堂气氛观察、问卷调查、召开学习委员、班干部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到,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财政与金融》课程不感兴趣,甚至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学生都是来源于高考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以及一些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毕业的“三校生”,基础弱,底子薄,没有太多的阅历,对现实生活当中的财政现象和金融现象缺乏关注,悟性和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较差;二是很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和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如会计、财务管理等非财政金融专业的学生认为《财政与金融》不是他们的专业核心课程,期末考试一般都是考查的形式,并且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大都是一些泛泛而谈的空洞的知识,枯燥乏味,误认为缺乏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实用性上不及会计基础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并且认为与其将来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产生懈怠心理,如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说悄悄话,迟到、早退、旷课行为屡见不鲜,学生学习热情普遍偏低,重视程度不够。
2.学生主体地位未建立,存在学习难度。传统“填鸭式”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学做不统一,学生主体地位未能真正建立。
《财政与金融》课程包括财政部分和金融部分,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财政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收入、国债、税收、财政支出、政府预算、财政政策等内容;金融部分主要包括金融基础、货币与信用、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货币供求理论与通货膨胀、国际金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内容。整个课程涵盖了很多经济原理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复杂性,这些对于基础薄弱、缺乏悟性和实践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难度。
(三)其他方面
1.教学文件落后,不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陈旧的课程标准,存在课程性质定位不准、教学目标未能突出以能力为重心、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与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特征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脱节。课程标准未能与行业企业相对接,也未能与职业岗位需求相接轨,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未能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实地调研,也没有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充分的论证。
2.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需求脱节。《财政与金融》课程内容涉及财政和金融的方方面面,内容多,体系庞杂,涉及许许多多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知识点多且抽象性强,同时财政与金融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非常贴近生活,大都是关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如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财政收入中的税收问题、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金融机构改革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等,都关系着社会的民生与发展,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市场上关于《财政与金融》的教材繁多,但大多都偏重于财政和金融理论,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学习的需要。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具有较强抽象性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阅读大量的文字知识。虽然也有一些“项目化”教材,教材结构按照项目、模块或情境的形式编写,但是里面的内容仍然都是理论知识的组合,溢于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材;有些教材中也穿插一些案例和阅读资料,但这些内容也都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资料,未能贯通于“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之中。教师在教材选取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根据自身的偏好与需要,未能考虑学生的需求。
3.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准确评价教学效果。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期末统一闭卷考试或者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较高。期末考试的题型大多都是考查知识的题型,考核体现不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学生在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过关;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等,所占的比重偏低。这种考核方式轻视了学习的过程,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另外,期末考试试卷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来命题、流水阅卷和评分,试题的覆盖面、难易程度等都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考核方式上也具有偶然性,平时比较努力的学生期末考试可能一般,而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可能由于考前的突击硬背而取得了好成绩,因此,考核方式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期末论文的方式来考核也有一定的弊端,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应付过关。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1.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实践能力、理论够用,强调理论与实践应有机结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较早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机统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依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不在做上用功,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可见,“教学做”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三件事情,“教”与“学”应当统一在“做”上,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7]。
2.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这就从时间和空间上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让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无法让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教”与“学”通过“做”来统一,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实现有机结合和相互统一。
(二)“教学做一体化”应用于《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关于《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更多局限于对《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而对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财政与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也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因而,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认知和分析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财政现象、金融现象的能力,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认知和适应能力。能力是通过训练而培养出来的,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机统一。因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亟待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另外,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填鸭式”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有明确工作程序或效果导向的课程是高职学生广泛接受的,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让《财政与金融》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应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势在必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做”的过程得到体现,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但《财政与金融》课程与其他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不同,最终成果不是形成某个实体的产品,也不是完成某一套工序或程序的操作,而是形成在社会生活中能对财政金融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一)大胆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当中
在《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部分内容推行“翻转课堂”教学。如在进行国债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发布任务,让学生以所在宿舍为小组对某社区居民进行国债投资情况调查,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老师布置任务的驱动下,就会自主地去了解和学习国债的基础知识,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疑问或困难,这时同一小组成员就可以在课下相互讨论和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Q Q、Email等方式咨询老师。上课时教师与学生见面,要求学生展示成果。学生按小组上讲台汇报国债投资的调查情况,并分享调查报告的心得和体会,其他小组对其进行提问和点评,教师做好记录,对每一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并给出客观合理的成绩。
在“翻转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课上、课下都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热情上升,主动性增强,创新性思维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避免了对国债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原理的灌输,而这些知识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了掌握和深化。
(二)开展课堂辩论赛活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根据内容可以组织安排一些辩论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如在学习财政支出的社会保障支出时,可以开展以“延迟退休利大于弊”为正方辩题和“延迟退休弊大于利”为反方辩题的辩论赛。延迟退休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类问题也比较感兴趣,因此,学生准备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学生干部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正方辩手和反方辩手,主持人,裁判员,摄像员等,课下积极策划和准备活动。因此,各正反方辩手要准备充分的发言和辩论材料,在课下就会广泛搜集国家关于延迟退休的一些方案和政策,充分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辩论赛开展的过程中,正反方辩手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对方,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产生辩论冠军和正反方最佳辩手。也可以通过班费购买一些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奖励。通过开展辩论赛形式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融“教学做一体化”于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师、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关系着社会的民生与发展,而且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外部效应中的环境问题,财政支出中的教育、医疗、养老问题,金融机构改革问题,央行利率调整问题,互联网金融,通货膨胀问题等等,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在《财政与金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程内容融入社会活动之中,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如在学习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搞税法宣传活动,学生制作税法宣传海报和印刷税法宣传单,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下积极学习税收知识并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搜集最新的税法知识如营改增等进行印刷,组织学生在城市文化广场开展税法宣传现场签名活动,学生把制作好的宣传海报张贴宣传栏供社会公众阅览,同时由学生向社会公民发放税收宣传单并耐心地给他们做税收宣传。通过组织税法宣传活动,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当然,《财政与金融》课程中有很多理论内容多可采取组织活动的形式,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好。如学习通货膨胀时,可以让学生以制作海报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以漫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精美的海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评比,把获奖作品张贴于校园宣传栏,供全校师生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海报的学习活动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相信枯燥难懂的通货膨胀理论同学们也都能胜利攻关。
(四)模拟情境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采用情境式教学法可以变枯燥为乐趣,能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具体场景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将抽象的知识实践化、易理解化,聚形象、生动、直观于一体。以《财政与金融》课程中“金融机构”这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如让A同学扮演中央银行,B、C、D、E同学分别扮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F、G、H同学分别扮演股份制商业银行,I、J、K同学分别扮演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L同学扮演城市商业银行,M同学扮演农村商业银行,N同学扮演外资银行,O同学扮演政府,P同学扮演税务机构,Q同学扮演企业,R同学扮演居民。模拟假设各个部门或经济主体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并以虚拟货币进行业务往来,形成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居民等部门之间的团体沙盘游戏运作。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式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在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3级会计专业开始实施。通过近三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通过对部分内容的“翻转课堂”教学,学生积极性提高,课上交流课下实践,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课堂辩论赛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演讲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开展教师、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情景模拟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
[2]张燕.“教学做”一体化与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3):150-151.
[3]康晓明,许冰冰.高职“教学做一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13.
[4]刘志丽,涂序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科技,2015,(1):96-97.
[5]王惠凌.工学结合视角下《财政与金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2):83-86.
[6]王建华.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现状与完善策略[J].时代金融,2014,(10):158-163.
[7]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M].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89.
2017-03-16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5年度教改项目“融‘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2015JGY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章君(1983-),男,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税务与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