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在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传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对学生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产生极大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有没有信仰、信仰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首先,新媒体为信仰教育工作者开通了更多的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渠道,高校可以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搭建信仰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
其次,新媒体的虚拟性有助于实现平等交流与对话,使教育者可以了解大学生对有关信仰问题的真实想法。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行为特征提供差异化的信仰教育价值引导,提升工作的科学性。
再次,新媒体传输具有超媒体性[1],这一特点扩展和延伸了信仰教育的覆盖面,将信仰教育课堂拓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所,促进了信仰教育的社会生活化,使信仰教育的渗透力得到了大大增强。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极为重要的传播力量,推动着社会形态转变和塑造出新的文化形态[2]。信仰教育关乎高校“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为大学生职业与人生成长发展“定向”的重要工作。相比于新媒体给社会文化形态带来的深刻变革,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高校依托新媒体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传播的同时也将信仰教育置于一种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未经过滤和严格证实的信息迅速蔓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仰教育效果。外部环境层面,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在大学校园内蔓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腐朽观念利用新媒体传播触及、渗透到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内部环境层面,由于一些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中心、紧跟时尚潮流,喜欢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晒自己生活、学习、社交的照片,甚至有学生大晒自己旷课、逃课、考试作弊、泡吧、等图片,网络用语庸俗化、低俗化、暴力化、色情化倾向严重,这些负能量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青年学生还没有建立成熟的价值观,新媒体环境中夹杂的西方国家价值观与思想渗透,以及低俗化甚至恶俗化“语言暴力”,干扰了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树立和巩固,增加了信仰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
由于高校还没有把运用新媒体进行长效的信仰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议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忽视信仰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且忽视了新媒体介质环境中信仰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之缺乏信仰教育的顶层谋划,没有组建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针对性的工作机构,学校各部门没有形成信仰教育的育人合力,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制机制亟待建立。部分高校对新媒体传播的正向教育功能认识欠缺,往往将其片面理解为多媒体工具教学,甚至保守陈旧地认为新媒体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运用也是一种“噱头”和摆设。
信仰教育实效性差,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内容不完善[1]。高校信仰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既有人生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法治信仰教育,也有理想信仰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信仰教育。如果高校信仰教育不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忽略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又缺乏与时俱进精神,理论灌输脱离实际践行,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那么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自然大打折扣,效果甚微。
教育呈现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的可接受性。“被有信仰”是个别大学生不满主体性缺位的高校信仰教育现状的一种个性表达[3]。有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认为,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主要原因是“没有给予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充分理由,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信仰教育功能,过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灌输”。[4]信仰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信仰本质上是学生自身主动和积极建构的结果,如果仅仅停留于口耳相传,或局限于播放PPT课件,根本不可能让信仰抵达学生内心。有的教师教育技术落后,缺乏相应的新媒体技术使用技能,不能跟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可以预见,新媒体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信仰教育模式产生显著影响。高校信仰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机制等方面着力改革,大力提升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切实担当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使命。
随着新媒体传播带来交互方式的巨变,新媒体受众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人们主动参与到热点话题的制造中,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个性,同时成为了媒介信息的参与者和制造者。[5]因此,高校信仰教育的改革与重构要树立系统思维和复杂思维,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进行顶层谋划与系统化设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必须切实建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加强正面引导和学生自我教育。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跟进时代发展步伐,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充分考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行为特征,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手机报、校园官方网等新媒体手段,丰富信仰教育载体,增强信仰教育实效。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击,高校应该提倡生成教育,改变防范和堵漏的传统做法,注重加强正能量的示范、引导和聚集效应,让学生对信仰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主动自觉地建构社会主义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入脑、入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首先要明确大学信仰教育的核心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南,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政治信仰。要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教学云平台,如网络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平台,开发和推介国内外典型的案例分析、中外价值观优劣对比分析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参与式学习优势,让学生在利用微博平台或手机媒体积极参与中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增强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其次是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信仰以文化为载体,中国道德和伦理本位的文化传统决定了高校信仰教育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可以利用微视频、微课程等将道德信仰问题进行内容整合和优化。第三,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生源实际特征,选择和优化公民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就业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竞争与合作教育、职业教育等内容,注重把信仰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选取学生周边生活案例作为信仰教育题材。
信仰教育不单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坚定理想、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的过程。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传播手段,创新传统教育方式方法,采取综合多维的教学模式,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主题活动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组成,倡导基于问题的探究性、讨论式、参与式学习。有鉴于此,高校信仰教育应提倡开放式教育,利用新媒体的分众式传播、渗透式传播、交互性传播等优势特征,使信仰教育渠道变得更多元、更直接、更具体。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官方网等组建网络讨论社区、开辟网上信仰道德实践专区等方式加强信仰教育渗透力度,借助新媒体网络通信等技术进行个性化信仰教育,拓展教学时空的移动学习和跨时空协作学习,探索情境模拟、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形式,增强信仰教育和实践中的角色体验,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首先,建立学校信仰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仰教育改革领导小组,选拔培养一批优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职老师、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技术骨干以及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作为中坚力量,形成纵向有效贯通、横向有机关联的信仰教育工作推进矩阵。其次,建立保障机制,切实推进高校信仰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学校要出台信仰教育教学改革相关制度办法,拨出专项经费进行信仰教育创新工程建设立项,推动信仰教育网络信息系统、信仰教育课程资源平台的开发以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职老师信仰教育信息化应用技术与能力培训,提升人员队伍专业素养与媒体技术素养,提升师生信息鉴别力,引导建立良好新媒体舆论环境。最后,借力外部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青马工程”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依托中央级新媒体微博微信、国家级政务微博、地方官方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改善学校信仰教育网络舆论生态,促进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融合,与课外生活结合,与社会实践整合。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5).
[2]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71-74.
[3]熊英,汪德平,刘平.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心态调研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4):83-85.
[4]王立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5):40-45.
[5]周红春,梁静.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8):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