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象棋:方寸之间的智慧博弈

2017-03-10 08:37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走法一格中国象棋

蒙古象棋,蒙语称为“沙特拉”,亦写为 “喜塔尔”,是内蒙古民间盛行的一种体育游戏。关于它的起源及传入蒙古草原的年代,在蒙古文献中未见记载,但在民间谚语中却常被提到。直到清代《口北三厅志》转引明人的《艺仙集》介绍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及其规则,才开始为世人所注目。

《中华全国风俗志》载:“蒙古棋与内地之棋不尽同。不知其所自始,局纵横九线,六十四卦,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棋面圆形,将刻塔,象刻驼或熊,众棋环击一塔,以无路可出为败,此亦蒙古之特别文明也。”据《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二卷载《塞上杂记》所云,蒙古象棋与中国象棋不同之处:“象刻驼或熊,迤北无象也……无士,不尚儒生也……无河为界,所为水草以为畜牧也”,显示出游牧生活的色彩。

蒙古象棋大致与中国象棋相似,但形式、走法、规则則接近国际象棋,相传在成吉思汗西征时就已经引进并按蒙古族的习惯加以改进。蒙古崛起时,从草原进入农区,为攻打城墙,曾从金人那里学习抛石机,后又制造火药炮,成为蒙古军队攻城破坚的重要武器,之后又把它用于棋盘上,成为一种智慧游戏。

有关蒙古象棋的来源,有人说是源于西藏,之后随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此说并不确切。首先在西藏并无此棋的流行。再从蒙古象棋之名称“沙特拉”来分析,可以说是古波斯棋名“沙特拉滋”的转音。其次蒙古象棋的子路运行法,在蒙古民间至今仍保留着“沙特拉滋”的旧制,即帅(国际象棋后)和卒子不能兑换,象走三格,帅走两格,卒子只能一格一格前进,以及王在左边等旧制。因此,此棋传入蒙古草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之际,从古代波斯传入蒙古地区,并在蒙古民间广泛流行起来。

蒙古象棋的棋盘和国际象棋的棋盘一样,也是一个正方形的棋盘,由颜色一深一浅、交替排列的八格共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棋盘每边有八个小方格。浅色的称白格,深色的称黑格。蒙古象棋的棋子也分为两种颜色,浅色的称白子,深色的称黑子,一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执十六个棋子,即每方都有一王、一后(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卒子。棋子取木雕立体造型。蒙古棋子的做工比欧洲棋子精致美观,其造型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如象刻成骆驼,卒子刻成猎狗形象等。下棋者每方都有诺颜(王爷)、哈昙(王后)各一个,哈萨嘎(车)骆驼、马各二枚,厚乌(儿子)八个,相当于卒和兵。

其玩法是,置棋子于方格中间,后行八格中,二格置官长与狮子,左右置驼,马、车轮,前八格各置一小狮子。诺颜:可以横、直、斜着走,进退随意。没有位置的限制,但每次只限走一格,两个诺颜可以相遇,但不能用其他棋子代替诺颜。哈昙:没有格数的限制,横、直、斜均可走。哈萨嘎:只有横、直两种走法,格数不限。骆驼:分别在各自的格中走,黑驼走黑格,白驼走白格。而且只能斜,走格数不限。马:类似于中国象棋走法,以“日”字形行走,先横走或直走一格,然后再斜走一格。厚乌:位于诺颜前面的厚乌,第一步可以走两格,其他的厚乌均走一格,双方的任一厚乌当到达对方的最末一格后,便成为被吃掉的对象。不过,蒙古象棋的规矩是不得吃掉对方的乌奴钦厚乌(孤儿)。

对局时,白方先走,以后双方轮流各走一着。胜负的判定即如《绥远通志稿》所载:“以死一方官长为终局。其中连用无穷,神妙变化与象棋相同。”《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二卷载《塞上杂记》亦云:“众棋还击一塔,无路可击,始为败北。”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当双方都只剩下王或同色格的单骆驼时,即为平棋。

(锡盟旅游局供稿)

责任编辑:张 晶

猜你喜欢
走法一格中国象棋
数对与象棋
马踏连营
跳房子
大博士回答
不止多一格
为业余棋手诊脉
许银川先胜万春林
一共有多少种走法
更正
“10”应在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