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的业务流程调整,却引发了媒体与舆论的高度关注,这恐怕是气象人员没想到的。除去内部通知泄露引发的好奇心,其背后的逻辑与集体焦虑也许更值得关注。
毫无疑问,很多人是犯了“标题党”的错误,只看到“暂停霾预警”几个字就开始质疑,而没有关注到为什么这么去做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防治力度的增加,预警频发已成常态,然而预警级别“打架”的情况也在多地频繁发生。其实都没错,只是不同部门依据参考的信息不同,气象部门主要针对能见度,而应急办的预警则是立足于全方位防治。普通人也许并不了解这些,事实上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因此,改进工作机制乃现实需求,确有必要。
所以说,很多人有关“政府试图掩盖坏消息”的担心,可谓找错了目标。常识告诉我们,公众对一件事情的关注度,往往与接近性与重要性相关。空气污染密切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政府治理雾霾的一舉一动也牵动着公众的心,加上有些地方政府确实也犯过数据造假和预警不及时的错误,因此稍有风吹草动,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被误读就很正常。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是“故意误解”——将平时积蓄的不满发泄到一切有关的事情上,无论恰当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