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訓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我国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大、洋、古、怪、重”等地名命名乱象,并提出治理地名命名乱象的路径: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举办听证会,问卷调查,举行专家座谈会,开展地名评选,征集地名保护意见等。
【关键词】 地名命名;公众参与;路径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地名乱象丛生。因此,国务院发布通知,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1]那么,如何更好地应对地名命名乱象问题,方式之一就是征求民意,让公众参与到地名命名的管理事务中来。
一、我国地名命名中的乱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地名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中日趋重要。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张,新地名命名成为必要;另一方面,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城市更名,以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不论是地名命名,还是地名更名,都出现了一些亟需治理的乱象。
有资料显示,1986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约有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废弃。仅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就将近40%。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非常普遍。总的来说,我国地名命名乱象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大、洋、古、怪、重。
地名命名过分夸大。地名命名与地域实际不符,不考虑该地区实地占有面积和规模。以夸大名称来吸引公众的目光,从而增加客流量,进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这样非但不会给当地带来可观的实际效益,反而可能增加社会公众对该地区的反感程度。例如,只有一棵树的小区被命名为“山水花园小区”;只有一个小铺面的商铺被命名为“星光商城”等。
住宅小区和商用建筑命名洋名泛滥。用洋名命名小区、建筑的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以住宅小区和商用建筑旁的自然景观构想洋名字,二是以相同建筑类别直接搬照外国建筑名称,三是以国外品牌直接命名。比如,坐落在湖水旁边的小区命名为瓦尔登别墅,雪山景区的酒店命名为阿尔卑斯小屋,以“巴黎花园”、“莱茵小镇”、“罗马假日广场”、“伦敦城”、“挪威森林”、“海尔路”、“联想桥”、“曼哈顿”、“普罗旺斯”等洋名字命名几乎成了“时尚”。
地名命名刻意生硬仿古。仿古式命名主要是生硬贴合历史,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重要战役、客栈酒楼等名字命名,人为地提高与历史的相关性,增强本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例如,琅琊山“琅琊阁”的命名,“西门庆故里”的命名,住宅楼盘命名为“盛大开元”、“颐和原著”、“乾清园”等。
地名命名过于古怪。有些地方随着行政区域、社区街道改造合并,便人为合并地名或是从道路两头简单地各取一字命名。比如最为典型的是太原“棉花巷”的消失。棉花巷,古为太原买卖棉花的集市,已有数百年历史。有关部门一纸公文将棉花巷、前所街和云路街合并为一条云路街。然而,云路街恰恰是三条老街中最短、最不知名的一条。
一名多地和一地多名。随着城市的扩张,新地名命名成为必要,但地方政府不考虑与其它地区命名的重复问题,造成一名多地;道路不断延伸加长,新扩展的直线道路被冠以新名称,成为被名字“一分为二”的道路,造成了一地多名。比如,在黄山市带有“黄山”二字的行政区就有三个:黄山市、黄山区和黄山风景区,以至于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皖南处处皆黄山”。[2]河南的一条马路由于被新通桥分开,即被命名为“文化路”,也被命名为“二七路”。
二、公众参与地名乱象治理的基本路径
地名命名乱象的治理,既需要加强行政监管,也需要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公众参与地命命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公众参与过程既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又需要地名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公众参与地名命名的目的,一是为了征求民意,二是动员公众对地名命名进行监督。
1、举办听证会
听证会前;在地名命名前应加强前期管理,加强宣传,深入做好可行性论证,并对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估。听证会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辖区群众等代表就地名命名各抒己见,献言献策。在会议中,首先应就地名命名原则及听证会筹备情况进行陈述,其次举出命名备选方案,最后受邀人员共同讨论出最合理的名称。听证会后;对于地名命名过程要进行公示,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开发布,加强地名审核管理的听证管理。
2、问卷调查
为了充分尊重公众的发言权和表达权,将地名命名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而根据相关技术对问卷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地名管理人员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再进行地名命名工作。问卷发放可采用两种形式,分别为纸质问卷和电子网络问卷。
纸质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公众对备选地名的意见,纸质问卷调查由政府牵头组织发放。由于城市的名字是城市的公共产品,政府在对公共产品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发动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过程中,并接受公众的监督,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社会力量没有被调动起来。而社区是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所以问卷调查可以以社区工作人员或是社区志愿者作为问卷发放主体,充分利用社区服务范围(城市中以网格化形式分布许多社区)、服务对象(社区内居民年龄呈多样化、职业呈多样化、受教育水平呈多样化)的相对广泛性来征求公众对地名命名的意见。
电子网络问卷。考虑到部分被调查群体不在当地生活,但仍想参与到地名命名或更名中来,因此可以通过电子网络问卷的形式为这部分群众提供参与途径。具体操作可以由当地地名管理部门开设电子服务这一平台,与社区机构共建电子问卷这一份目录,保证技术上的支撑。电子问卷内容与纸质问卷内容相同。
3、举行专家座谈会
地名是当地人们心中对所在城市特殊情感的印记,典型人物往往代表着部分群众的心声,年长人物又是对当地历史传承的代表,专家往往从专业的地名文化知识角度评估地名命名更名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去判断地名命名更名是否得当。这里要注意,在邀请经济学专家的同时,不忽视人文历史学专家和民俗学专家。这样可以使地名名称在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
4、开展地名评选
在地名命名前,地名管理部门可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反映市域内“传承地名”的图片、散文、书法、绘画等,通过一幅幅图片、文字,勾起对城市历史的回忆,充分表达自己对地名的意见,评选出最优地名。而地名管理部门,需要设置评选考核标准(如体现地域风貌,表现人文情怀,不与外国人名、地名重名,不掩盖区域其它特征,去商业化,拒绝大、洋、古、怪、重。)
5、征集地名保护意见
向全社会征集意见,既是充分尊重公众对地名的发言权,更是加强了公众与政府的紧密联系,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这里要注意民意调查不可流于形式。地方地名管理部门以“加大地名保护”为总体思路,按照前瞻性、规范性、系统性的原则,结合城市建设规划,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向公众征集地名保护原则、地名保护规划思路等,为治理地名命名更名乱象提供意见指导。向社会公开征集地名保护意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充分认识地名保护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巍巍.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倒计时[D].中国民政.2016.08.
[2] 张家界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红网张家界(http://zjj.rednet.cn/).
[3] 付深红.现阶段我国城市更名的若干思考[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贺子轩(1996-)女,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