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强调文化创意、手工精神的创意市集,台湾这几年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消费者开始注重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不少青年也从都市返乡耕作,期许用更加友善的方式来生产食物,小农市集便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开花结果。
台北的“248农学市集”,是由当年在台湾曾轰动一时的“白米炸弹客”杨儒门所创立,是为了替农民发声、改善农民生计而设立的市集,如今这座原本在街头的市集已入驻百货公司。宜兰早年的“大宅院市集”,则是由只身到台湾深山耕作并创作《女农讨山志》一书的作者陈宝莲所创立,如今这个市集虽已停止举办,却间接影响了宜兰当地小农耕作的风气。
目前,台湾常态性的小农市集,还有新竹的“竹蜻蜓市集”、花莲的“好事集”、台北新店的“新北市农夫市集”等代表。其中较为特别的要属位于台湾博物馆南门园区的“弯腰农夫市集”,这里除了一般市集会贩卖的产地蔬果、農产加工品、手作生活用品之外,还有针对土地、环境、居住正义等多元面向提供新思维的主题讲座,主办单位更会针对各个摊位进行产地拜访,一方面是为消费者把关,另一面也是希冀农夫都能直接来市集与购买者面对面交流、交易,尽可能让逛市集的民众与游客真正认识餐桌上的食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