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笑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能够化水为理,融情于水,写出这般精辟之语的朱熹,若非武夷山水的蕴养,也未必有这样的智慧。朱熹在武夷山居住近五十载,这一带的山水花木,早已如方塘鉴影,徘徊于朱子心中了吧。
人心总是本能亲近自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从大自然中垒起一砖一瓦以容身,到今天的钢筋混凝土的禁锢。过度开发和堆砌的视觉审美产生的疲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向往大自然那不经雕饰的天然美。
武夷山桐木村号称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作为中华红茶第一村,在世界茶文化和历史中有着岿然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蕴涵着独特的性灵之气。
走进桐木,你无法推开山水的怀抱。那种与城市隔绝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蓊蓊郁郁的清凉树荫,碧绿光滑的苔藓,叮咚欢畅的流泉,时时环绕在身侧。漫山遍野都是毛竹,清风徐来,幽篁摇荡,远远望去,像一阵阵绿色的波涛。傍晚,阳光逐渐西沉,层层叠叠的群山,宛如水墨画一般,深浅浓淡,疏密开合,宁静之中自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用匠人精神制作红茶
好茶的桐木人自然也好客。事实上,好酒的人豪爽,好茶的人热情。酒可以独酌,而茶,必定是要两人以上一起品味的。
武夷桐木是一个产茶的地方,更是一个品茶的地方。
住在当地,体会着清新古雅的徽派建筑,感受的却是当地人的热情。陶然雅居客栈隔壁就是一家茶店——春兰茶店,早上起来,便被茶店的主人的春兰姐邀请喝早茶。
春兰姐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低产量原生态无污染红茶。今天看来这份传统的秉承难能可贵,十年坚持意味着诸多艰辛。值得庆幸的是,她的这份诚信和执着让全国各地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朋友所推崇。
在桐木,一路上所能见的茶农,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制茶作坊,全村约8000亩的茶园,每一个山场、滋味都各有千秋,茶叶在每个制茶师手中也散发着不同的香气和味道。春兰姐告诉我们:“茶如其人,制茶工艺不同,口感就不同,更有趣的是,制茶师手艺以及制茶时的心情不同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懂茶的人一品便知差别。”当然,茶叶质量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土壤、气候、空气、水质等因素任何一样发生变化,茶树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融智融力融天下 好山好水好人家”。当地人以茶为业,以茶为生,对于茶,有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热爱,以茶待客,彰顯着好客之道。勤劳热情的桐木人,也乘着新农村合作社的东风,踏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传统和互联网+的融合
有这么一句老话:“世界红茶源于中国,中国红茶根在福建,红茶始祖在武夷桐木。”
桐木村作为中华红茶第一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制茶工艺,这里的正山小种红茶具有悠久历史。
进入茶马古道,我们循着前人的足迹,探寻先人们开拓生活的勇气和魄力。
这一段茶马古道有几百年历史,从福建武夷山通往江西上饶等地方。山路崎岖、窄小蜿蜒,地上铺满落叶、枯枝,还有一些腐朽的树干,路的两旁是稀稀落落的茶树,山中是密密麻麻的毛竹,偶尔看到一两株树木,不时冒出一段山泉。很难想象在那个时候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多少趟往返才能开辟这样一条通往他山的道路。
在通往桐木关的路上,竖立着这样一块巨幅标语:“没有绿水青山,哪来金山银山”。桐木村紧跟习总书记的步伐,把“低碳武夷 绿色桐木 正源红茶 连接世界”作为桐木和外界沟通的明信片。
武夷山自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来,积极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政企联动模式。桐木村也在号召下形成了新农村合作社,原本茶农各自为战的局面也有了很大改观。
往年举办的“桐木村武夷红茶斗茶赛”,不仅让茶农之间互相切磋技艺,也让更多的茶农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斗茶,斗的是茶的品质,更是桐木村凝聚力的融合。在互联网+的引领下,把桐木茶输送到了全球各地,让茶爱好者闲时约三两好友一起品茗。
又是一年采摘时,新鲜自然、香味浓郁的新茶把我们的味蕾瞬间打开,偌大一个广场,好几十处茶桌,茶香四溢,持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