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10-000-01
摘 要 人事档案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动态性、机密性、权威性、流动性等的特点。当今社会,人才的流动性增强,部分大学生认为人事档案并不重要,出现了很多“弃档”“断档”现象,这样的行为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设下了“拦路虎”。
关键词 大学生 档案管理 误区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思想品德、学识能力、工作业绩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考查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加强,部分大学生认为人事档案并不重要,因而出现了很多“弃档”“断档”现象,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设下了“拦路虎”。
一、学籍档案和人事档案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档案是指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并被录取和顺利完成学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档案,包括学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两部分。
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由学籍档案转换而来,是指毕业生毕业后,在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到证,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这时的学籍档案正式成为人事档案,它是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履行相关毕业程序并取得报到证后,才得以实现。
二、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人事管理实行用人单位直接管理职工档案和县级以上人才市场代理人事档案双轨制。有资格保管人事档案的用人单位有:国家机关 、全民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等。
对于升学和找到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档案直接转递到所就读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相关部门,而毕业生所就业单位不符合保管档案条件或不愿保管员工档案的,以及未就业即在毕业离校办理派遣手续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根据毕业生本人意愿,依据《人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将档案及户口转至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要接收其人事档案,公安部门为其办理落户手续。
另外,允许少数学生如支援西部建设的志愿者把档案、户口留校两年。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申请档案留校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的,学校将其档案和户口迁回生源地,学校不再为其发放就业报到证。
三、大学生对档案管理的认知与处理的误区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对学籍档案与人事档案二者间的关系认识并不太清楚,尤其是对人事档案的认识和处理方式,还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档案不交人才交流机构托管。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毕业生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就业单位的,其档案可免费由学校保存两年。有些同学就误以为既然学校免费保存,就无须再到人才交流机构托管了。这種认识对大学毕业生的个人发展有着极不利的影响。现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国家公务员的选拔等都要审查档案,并以其档案记载的相关资讯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证据。学校免费保存的只是学籍档案,不是真正发挥作用的人事档案。
二是档案无用。目前,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就业方式和就业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对档案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日渐减弱,档案无用论日益泛滥,丢档、弃档现象屡屡发生。很多人认为人事档案没有用处,一些人干脆弃档,将档案丢在学校、人才市场或放在自己手中。
四、档案管理不善的危害及补救
遗失人事档案,或人事档案不能得到有效补和更新,会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许多麻烦或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影响个人利益。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养老金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是主要依据。如退休时需要依据档案认定个人出生时间,从而确定退休时间;需要确定个人参加工作时间,从而确定开始缴费或视同缴费的时间,以计算养老金金额和一系列有关事项。
二是影响个人的职场发展。毕业生的职称、调动、深造、出国等人生大事,都依赖人事档案的支撑。如,大学毕业后,学生档案需要经过转正定级后,才能成为干部档案,才能正常调动,才能在未来领取养老金等,未办这个手续,无法评职称,无法调动。
如果出现“弃档”“断档”,目前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有以下几种:
1.“口袋档案”(自己保管的档案)主人要尽快向人才服务机构咨询,若档案袋被私自打开,里面的资料就得经相关部门核实,若档案资料遗失,还要到原单位去补充和确认。
2.“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未办理转档手续的,要与原单位协商,解决跳槽后的遗留问题,以便及时将档案转交。
3.对于那些不知档案在何方的,则可以向学校、原户籍所在地的人事部门及第一份工作的用人单位咨询。
4.把档案留在人才服务机构但一直没有理会的,需要进行档案更新工作。档案主人要将相关的各类材料交到人才市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便归入本人的人事档案中。
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档案意识,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档案的管理,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方便相关部门对他们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