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权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高效的讲授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绝不是要摒弃讲授式教学,只给学生自学、探究,而是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讲授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怎样提高讲授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我们认为,教师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选择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恰当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新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都比以往明显提高,高考题中的有些内容已经拓展到大学教材,学生要顺利解答这类题目,甚至有必要提前了解一些大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有一些高考题已经关联到了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比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第29题涉及EV(埃博拉病毒)病的系列研究,要求考生为治疗EV病提供两种思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科能力,生物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密切关注生物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用教材教,精选讲授的内容和方式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用教材教”,需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首先是合理整合一些分散的知识。例如关于“受体”的知识在教材中多处出现,学生极易感觉混乱,教师可依据课标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如下梳理:第一,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脂蛋白或纯蛋白质分子;第二,受体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如细胞间信号转导促使某些基因的表达、细胞间黏合、胞吞等过程;第三,受体蛋白与信号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互补性,能特异性结合,但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
其次是准确把握讲授的程度。例如“同源染色体”中的“同源”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必须在概念出现的第一时间讲透彻,否则会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很多困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同源染色体的“源”是起源不是来源;如果追溯到受精卵细胞内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会发现二者的来源不同,它们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二者在减数分裂中却能够配对,是因为二者起源相同。那么起源是什么?按照生物进化历程来看,最早的有性生殖生物是由一倍体生物在异常环境下,染色体数目自然加倍形成了二倍体生物,并且进化成了现在的二倍体有性生殖生物。
最后是准确判断哪些内容无需讲授。我们认为,很多事实性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来完成,一些易错的知识他们也可以通过练习、讨论等方式在犯错→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完成,而不一定都要老师来讲解。
三、设计教学语言,做到准确、规范和简洁
首先,要正确使用学科专业术语。生物学术语能准确表达生物学的事实、原理、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正确使用生物学术语是高考基本能力要求之一。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自己使用学科专业术语,而且应要求学生准确使用生物学术语。
其次,重视用词规范。生物学概念用词严谨,有很多规范搭配,不可随意更换。例如:酶的作用是“催化化学反应”,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信息分子的作用是“传递信息”,“空间特征”用来描述种群,“空间结构”用来描述群落,等等。
最后,恰当运用类比。例如,生物教师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遗传的比喻非常恰当,但若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不够恰当。课堂上,教师不恰当的类比会无端地引发部分学生的抵触心理,比如上面的例子,可能就会有学生质疑:“难道罪犯的孩子还是罪犯?”
四、准确把握讲授的节奏
刘良华教授在《什么是有效的讲授》一文中指出,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我们认为,这种节奏应该是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讲授的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可以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保持讲授节奏的关键是有效地提问和之后的耐心等待和倾听,对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例如,在“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提问(投影):“核酸是由很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请阅读教材后思考,核酸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什么成分?这些成分怎样连接成核苷酸?核苷酸的种类有多少?”接下来便是留出时间,等待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然后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针对学生的质疑或疑惑即时讲授。之后再布置下一个任务:“核苷酸怎样连接成长链?请画出两个核苷酸简图并把它们连接起来。”接着又是等待、倾听和讲授……教学有了一定的节奏,便于学生条件反射似的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生物教師提高讲授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还有很多,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青年教师应加强对自身学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全方位研究,运用讲授式教学,要更加注重讲授的有效性,使有限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为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改背景下促进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2015B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