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课题研究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

2017-03-09 14:40蒲艺果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研组青年教师课题

蒲艺果

近年来,我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与此同时,也更加注重青年教师的自我研修、个性追求和自我发展。我们认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应是他们“自我引导”“自我提升”的过程,他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这当中最为有效、最为直接、最为“贴身”的研究方式,莫过于微课题研究。

微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中具体细微的教育问题、有意义的事件和有价值的困惑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从中发掘和把握日常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微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校本、扎根课堂、贴近实际,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追求课堂中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教师不再是一个在书斋里解读、评价别人教育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而是转变成了一个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的身份,将自己置身于某一个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而使研究回归了常态、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微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切实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进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形成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具体说来,微课题研究在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方面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一、通过微课题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提炼问题、聚焦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微课题研究的起点,问题意识是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的动力源泉。不存在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学生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班级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教学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管理也是没有的……总之,问题是客观存在,并且与我们广大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相伴而生的。要研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尤其重要。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青年教师梳理问题的来源,提高其“问题意识”和提炼、聚焦问题的能力。

一是在困境中发现、提炼和聚焦问题。教育教学过程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如果无法应对或应对不当,就会使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产生偏差,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实现目标。这需要教师从入职起便努力练就一双慧眼,在复杂多变的信息中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在这方面,前辈优秀教师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例如:在教师预设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并没有如预想般踊跃参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教师的过渡衔接不恰当,还是问题本身目标不清晰,还是给予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问题的根源找到后,又当如何有效解决?我校历史教研组通过反复研究、提炼,最后形成了“历史课堂讨论中有效实施信息交流的策略研究”研究课题。高三各学科作业练习量较大,一些学生表现出被动应付作业的现象,如何才能做到“减负增效”呢?我校吕镜珍老师从“作业布置”的角度确定了“优化生物作业设计,提高高三作业质量”的研究课题。

二是在特定情境中洞察教育问题的本质,聚焦微课题研究。教师工作生活于教育教学的特定情境,要善于从那些司空见惯的情境中洞察教育问题的本质,形成研究课题。如我校英语教研组教师在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进行小组汇报展示活动时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他们想知道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学生基础薄弱还是普遍不善用英语表达呢?他们带着这个疑问去观察和研究课堂,对有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问题竟出在教师身上。原来,他们这一批高一教师基本都是从上届高三回到高一的,他们使用的指令语普遍比较复杂,而且含有不少生词,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的听力障碍,进而导致学生反应迟钝:每次教师把教学活动布置下来,学生都要花较多的时间去讨论教师到底要他们完成什么任务,加上课堂上所给的完成任务时间较短,当教师要求学生结束小组活动开始汇报时,大部分小组的学生还没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因而回答起来就难尽如人意了。对以上分析进行提练、总结,英语教研组提炼出了一个真实、典型、细小的情境式问题,形成了一个“对‘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指令语的研究”的微课题。

三是在教育实践中追踪问题,总结经验,发展智慧。从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看,教育教学的过程总是与问题并存,问题的根源或者在教师,或者在学生,或者在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教师是发展中的生命个体,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特定时间内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达到完美或完善的状态;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施对象,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且各自禀赋不同、性格有别;社会环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在有形无形中施加了各种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青年教師,能够从问题出发,抓住问题不放,追踪研究,并善于借助同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智慧,善于发掘自身的优势,用智慧、情感和人格魅力,努力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比如“问题学生”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具体到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其人,其“问题”究竟表现为怎样,从何时才呈现出怎样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都需要老师认真推敲、研究。每一个“问题学生”的产生,背后都有复杂的成因,这些都需要我们追踪调研、刨根问底。李奇武老师作为班主任,从一个“问题学生”入手,考察其问题存在的根源,“追踪”调研其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随时给予耐心的指导帮助,还与心理教师联手开展了“如何对待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微课题研究,在帮助学生的同时提高了自己。

教师从日常的教学困境、教学情境、生活细节、教育实践中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并将最突出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能反映教育本质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微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提炼问题、聚焦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微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本人以为,教师有没有问题意识关乎教师做事的效果,而对什么样的问题下手研究,则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观点、学科素养、研究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进行微课题研究的能力,不仅反映了他现有的工作状态与水平,同时也在培育着他的专业精神,发展着他的专业能力。

二、通过微课题研究,发展青年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

教学诊断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的“诊视”与“判断”,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发现并总结经验的一种方法和技能。教学诊断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行为诊断、思想诊断、教学设计诊断、课堂教学诊断、作业测评诊断等几个方面。比如教学设计诊断:教学设计即教学构想,指的是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设,包括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检测设计、评价设计、作业设计、过程设计等;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学过程,而传统的教学设计常常只有“预设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受限于教师预设,途径偏狭小)—标准答案”三个环节,过程虽然清晰,但教学目标过于简单,这样的课堂即使完成得很精彩,按新课程的理念来判断,也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因为这种强行将学生纳入教师思维套路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发展需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丰富性,排除了生命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诊断,就要努力发现传统意义上的精彩课堂中所存在的以上弊端,并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切实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内在发展需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我审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能力。而现实是,教学诊断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短板”。要尽快弥补这一“短板”,必须引导教师进行微课题研究。教学诊断可以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引导教师“习惯性地”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个微课题,直至把一个个微课题链接成为一个个小系统,形成更具研究价值的教育科研课题。此外,长期的微课题研究又能助推一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诊断能力。基于教学诊断活动而展开的微课题研究,更加切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这样研究出来的课题成果会更具操作性,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一线教育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比较流行的微课题研究,并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前沿性,其研究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再现能力、理论思维水平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性教育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助推青年教师不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诊断能力,并引领青年教师用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具体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而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通过微课题研究,提高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经常查阅资料与文献,需要整理研究的思路与线索,并对案例、报告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改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主动地、有目的地去阅读有关的著作、理论,品名家、听讲座,其教育教学行为开始由“被动”变“主动”,化“无心”为“有心”,变“无的放矢”为“精准打击”,逐步自觉克服自身教科研理念与实际脱节的弊病,逐步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进而在参悟中真正理解相关的教育原理,在具体教学中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准确诠释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素養,进而全面提高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欧富祥作为物理特长生的辅导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他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科表现出不同的兴趣,有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因果兴趣、理论兴趣等。于是他对这些不同的兴趣展开研究,并把这一问题上升为课题“基于特长生物理兴趣问题的研究”,展开了系列研究。从学生认知过程来研究,他认为: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基本处于外部感性兴趣阶段,稳定性较差;因果兴趣和理论兴趣则处于理性兴趣阶段,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形成因果兴趣的学生数量会逐步增加,但当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时,这种兴趣极易产生波动;理论兴趣是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物理学习兴趣。那么,两个不同阶段的兴趣如何对接?又如何提升呢?于是,他又从过程衔接来研究,得出了这样的衔接策略:首先是激发和巩固学生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通常通过改进实验教学如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和巩固学生的直觉兴趣;其次是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把学生的感性兴趣上升为理性兴趣,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巩固和发展。随着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可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用理论来提升学生、用差异来激励学生、用反思来推动学生、用成功来鼓励学生,以此实现对物理特长生的有效辅导。在进行以上微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欧老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研究能力,而且有效解决了特长生的辅导问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成绩,由他辅导的物理特长生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均获得了好名次。

近年来,由于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主动作为,一批青年教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我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层出不穷。2011年以来,我校获市、省两级教育科研机构立项的科研课题有45项,申报的微课题有65项;教师中有140人次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人次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辅图书10余部。此外,各学科教研组还将一些适合的微课题研究成果装订成册,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校本教材:语文教研组编写了《木铎金声:当代散文精选》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研究》,历史教研组编写了《李宗仁在玉林》《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复习研究》《高考历史第40题专项研究》与《高考历史第41题开放性试题研究》,地理教研组编写了《提升气候专题复习有效性的策略》和《提高学生地理综合题答题能力的策略研究》,数学教研组编写了《高考数学选做题的备考策略》,物理教研组编写了《高考实验题突破策略》,化学教研组编写了《高中化学概念教学难点与突破策略》,等等。与此同时,我校先后被评为“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玉林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并获得了“玉林市第二批人才小高地”“广西先进中学化学研究组”“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等荣誉称号。

四、通过微课题研究,引领青年教师个性化成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个性”是教师教学生涯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长期以来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对教育问题进行追问、思考、积累、反思、研究、实践、探索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各自都拥有最鲜活、最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但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一个不积极思考、不积极研究的教师来说,教几十年书只不过是将他第一年的做法重复了几十遍。有句话说得好:重复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的教学只有上升为“风格”,形成“个性”,才能绽放出自己的精彩,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景”。

相对于规划课题而言,微课题提倡研究自己该研究的问题,研究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自己有实效的问题,突出把研究目标与教育教学目标、研究内容与教育教学内容、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融为一体,这本身不仅有助于教师先进理念及教学机智的生成与提升,而且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生态的改善与优化,更有助于教师“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微课题内容开放,选题自由,表达多样,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适应教师教学研究的需要,这对形成有“风格”、有“个性”的教师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我校用微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成绩突出,涌现出一批个性化的教师:物理老师梁小军注重对学术前沿的研究,他的教学呈现出“追踪学术,瞄准前沿,独特新颖,理性批判”的鲜明特色;英语老师李宇茵注重对情感熏陶的研究,他的教学呈现出“情绪饱满、机智幽默、情感共鸣、人文关怀”的鲜明特色;语文老师陈捷注重师生民主和谐的研究,她的教学呈现出“民主亲和、尊重差异、人格感染、教化心灵”的鲜明特色……实践表明,微课题研究在我校已经成为教师自发的研究行为,它根植于教育教学实际,注重把解决现实的问题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是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催化剂”,可以引领我校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本文为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研究”(桂教科学〔2014〕1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教研组青年教师课题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