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钟琴+沈华英
【关键词】生命在场;本真语文;回归原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63-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学的效果最终要受学生学习状态的制约。当前,在不少语文课中,学生生命主体的自觉性淡化、体验性虚化、独特性弱化、生成性僵化。学生生命主体的缺失,使得课堂沉闷枯燥,缺乏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回到语文本身,回到最初的美好。“生命在场”是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境界的诉求,是课堂教学的“基点”。它意味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单单指向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而应强调感悟、体验与表达。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时间、空间、思维、情感四个维度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师生精神生命的内涵,拓宽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增加生命的深度。
1.关注儿童视角,合理解读教材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的实质就是立足“儿童视角”。解读教材时,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能巧妙处理文本,创新教学设计。
准确把握“认知的起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是进一步认知的基础,教学只有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苏教版五下《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字浅显易懂。如果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道理都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文本的体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法,了解作者围绕“礼貌”在文章的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用三个事例说明观点,最后自然地得出结论。而这三个事例,从古到今,由百姓到总理,很有代表性。学完写法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生活中和同学相处的事例,模仿作者的写法,尝试写一个片段。这样,从学生的认知起点解读文本,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教学,课堂教学就不再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过程,而是学生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自主自觉的过程。
有效聚焦“理解的盲点”。所谓“理解的盲点”,指的是文本中学生无法直接感受、体验的内容。学生受年龄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受阅历及知识积累等因素的制约,出现学习的“盲点”是很正常的。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准确捕捉儿童“理解的盲点”,并有效突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准确。
教学人教版五下《燕子》一文“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一句时,生活在城里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赶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笔者课前搜集了一些“赶集”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里是说谁赶集?”学生联系语境,明白是“草、芽、花赶集”。我再启发他们联系课文插图,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上,聚焦“理解的盲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善于捕捉“情思共振点”。学生受年龄、阅读能力的限制,在阅读文本时,容易忽略那些富有内涵、韵味的细节,这时教师可以捕捉“情思共振点”,带领学生咬文嚼字,披文入境,并在学生与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学苏教版四下《天鹅的故事》的第五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找出体现“老天鹅不愧是‘破冰勇士”的句子,然后谈体会。学生交流时,我适时点拨:有时,一个普普通通的标点也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学生抓住省略号讲述自己的体会:此处的省略号表明老天鹅重复的是同一个动作,它无数次扑打在坚硬的冰面上。笔者动情描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撞击冰面,只是颤动一下怎么办?——再一次,冰面尽管颤动,依然没有破裂,怎么办?——又一次,老天鹅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拼死扑打在冰面上,可冰面依旧没有破,怎么办?——学生针对省略号,深入挖掘,真正感受到了老天鹅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振。
2.关注儿童兴趣,巧妙设计教学方法。
儿童的课堂应该充满童真童趣。我们的教学设计应顺应儿童语文学习的天性,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的语文学习简单、快乐。
角色转换促投入。爱探索、喜嘗试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角色转换,让自己与人物同喜同悲,在文字里走个来回,使心灵变得柔软,情感变得丰富。
如,教学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老人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精神,我让学生扮演老人,进行换位思考。
教师创设情境:天游峰游览区的领导,想安排老人退休,老人千方百计说服领导,领导最终让他留了下来。然后教师扮演游览区领导,学生是天游峰的扫路人。学生试图说服教师,让自己留下来。教师在情境对话中出示几个问题:大爷,扫路的工作太累了,您这么大年纪,吃不消了,还是享享清福吧。大爷,你看,天游峰又高又险,您每天扫上扫下不安全,万一有个闪失,我们可担当不起!我们要为您的安全考虑呀!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在角色扮演中真切感受老人永不服输、永不服老的品质,课堂掀起了高潮。
独辟蹊径有创意。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厌倦,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因此,教学时教师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独辟蹊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教学苏教版四上《九色鹿》一文时,笔者以学习新词“皇榜”为切入口,精心设计了一张“皇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传有奇物,名曰九色鹿。此鹿头生双角,洁白如雪;周身皮毛油润光亮,其上更有九色,红橙黄绿蓝靛紫棕白,浑然天成。今昭告天下,凡知其行踪而告于朕者,赏黄金万两,绸缎千匹,良田百亩!钦此!想知道皇榜背后的故事吗,赶快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学完课文,学生认识到调达的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后,笔者启发学生:调达不仅受到了国王的惩罚,还将受到人们的唾骂。事后,国王下令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请你帮国王写一份告示,昭告天下百姓。
以上教学,以皇榜为切入口,新奇有趣,而下课前的写告示环节与开头的皇榜正好形成呼应,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直抒胸臆的平台。
教学语言显童趣。教学时,教师若能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问题设计尽可能地活泼生动,教学语言尽显童真童趣,往往能拴住学生的心。
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九色鹿》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语言尽量贴近学生。比如: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相关内容时,周老师的主问题是这样表述的:找一找你读了《九色鹿》课文后“要翘起大拇指的……,真想踹一脚的……,让我心跳加速的……,终于松了口气的……”的地方,从阅读的心理出发设计问题,学生心领神会,阅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关注儿童情感,大胆创新教学评价。
以学变教,把握学情是教学机智的信号;以评促学,教学评价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中释放的信息,创新教学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具体问题做出精当评价,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趣味性、灵活性。如教学苏教版五上《桂花雨》一文,指导学生读好“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句话时,一生把“妈”读得特别短促,笔者笑着说:“哟,你可真是个急性子,迫不及待地要去摇桂花了!”一生则相反,把“妈”读得老长,我这样评价:“为了摇桂花,你使出撒娇的本领,想让妈妈满足你的要求。”这样学生会明白: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你怎么理解,就怎样表达。
语文学习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个体生命逐步完善的过程。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个性飞扬、具有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舞台。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命在场,带领学生在一个充满灵性的空间里,走向智慧和高尚!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实验小学,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