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晓慧
希望这次高盛又看对了,毕竟他们一向以前瞻性著称。
2月底的一个周末,受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声势还算浩大的对冲基金活动。
大概是我们公司有海外投资业务的关系,茶歇时间,主办方忽然把我拽到角落,塞给我一张票,口气神秘:“这是高盛午餐圆桌的入场券,特意为你留的,人可不多。”
主办方这么一说,我果然产生了如获至宝的感觉,幻觉自己是个VIP。
前两年去过一次美国高盛总部,坐落在曼哈顿下城的哈德逊河边上,是个透明的三角形大楼,不远处就是炮台公园与华尔街。在金融机构纷纷迁往中城的趋势下,高盛还坚守在华尔街附近,多少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高盛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No.1 的投行。在资本圈认识过两个前高盛的员工,都对高盛赞不绝口。有一个去了公募做海外业务,另一个自己开创了对冲基金。
那个去公募的说,在高盛做宏观,很快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我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呀。那个人说,准确率太高了,太没意思了。搞得自己是神一样,太糟糕了。
还有一个自己做对冲基金的,回了国之后,一直没怎么推公司产品,这与那些回国的华尔街海归的高举高打有很大不同,毕竟他还是高盛核心量化部门——strats成员。问他什么情况,他认真地说, 你知道为什么高盛没有在次贷危机中受重伤吗?我说,因为这个事情就是你们搞出来的呀。他淡淡地说,因为风控,记住,高盛的风控才是关键。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扩张的原因 。因为,我在做风控建设,这哪是那么快的事。我顿时肃然起敬。
这两个朋友似乎把高盛描绘得十分高大上,然而这次的近距离接触,让我对高盛的印象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当天中午时间一到,我就马上跑进票上写的地址——1号厅,这时才发现,票背后还印着一行字——与国际顶级资本集团以饭言商。
跑进去一看,现场是一张长桌,披着白色桌布,摆着整洁的餐盘。嘉宾们相对而坐。我算是进场早的,后来,陆陆续续进来一些人,桌子很快就坐满了,大约20多人。
没过一会儿,主办方做了介绍词。从桌子边上站起3个人,他们自我介绍说是来自香港高盛PM(Prime Services)部门,颜值都还算不错。
他们大大方方地轮流做起了宣讲,主题是,如果大家去香港设立对冲基金,欢迎大家找高盛合作经纪业务,我们这里什么都有。
第一个是他们的MD(董事经理),讲的是业务整体;第二个女生讲的是高盛PM可提供的具体业务;第三个帅哥讲的是,他们与国内某大型券商合作框架下的可提供业务。
这是一个西餐会——他们一边在上面讲,下面的宾客一边品尝红酒,一边享受一道道西餐,虽然不够精致,分量倒是十足——色拉、酥皮海鲜汤、鳕鱼、牛排……基本都是硬菜,对于这样的酒店来说,应该也算是比较周到了。
圆桌上,基本都是想做或已做出境业务的对冲基金。台下冒出两个前高盛员工自我介绍,台上台下顿时拉近了距离。
可宾客们抛出的问题,高盛似乎都难以招架。
一个宾客问,为什么你们服务的策略分类里面,没见到什么管理期货类策略。高盛的主管擦了下汗:“因为我们这边大部分投资人,若投资香港这边的对冲基金,大多会选主流港股。另外这一类,基本放在宏觀策略中。”
我在想,可能对于国际投资人来说,如果真要投资管理期货策略,可能就去美国投资顶级的对冲基金了,而不是到香港,所以这是合理结果吧。
还有一个投资人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在香港开设公司,你们可以帮我们成功募集到国际投资人的资金吗?
高盛又擦了一下汗:“这是有难度的。因为,你们必须有非常突出与透明的业绩,关键是特色。我们建议,你们把业绩demo赶紧做起来。国际投资人会非常关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是否真的有诚意把海外这个业务做扎实,是否有独立的团队专注于这个市场,而不只是为国内业务做个简单分散。”
我想起前一天的海外论坛上,有个嘉宾建议亚太区对冲基金建立一个标准化体系,一旦这个体系被国际接受,那对于国际投资人,投资起来可能也更放心。
高盛代表语重心长地说:“其实,我们早在前几年就鼓励大家做海外投资,当时没什么机构真的开展起来。直到过去1年,国内规模超百亿的对冲基金都开始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但是你们也知道,现在审核越来越严了。”
真正的境外发展热潮,竟然是国内对外汇管制之后,这很像房地产限购令出来之后,房价反倒更居高不下,又是一个稀缺促成催化的道理。
会场上,大家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如果真要做海外业务,就得全力以赴,如果申请牌照很难,那就通过服务商先把产品做起来。一旦启动,就最好是一个充分的长期规划,如此做海外投资业务,才更具有意义。毕竟,境外是个鲨鱼市场,不存在任何侥幸。
尽管大家都觉得目前开展海外投资比过去难很多,但一想到有那么多海外投资工具,依然兴奋异常。比如可以充分地个股融券,能用更低廉的借贷利息,比如同样做对冲,A50的成本可能只有国内IF或IH的1/3甚至更低。
“索罗斯基金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费用一点都不高。”高盛员工有些自豪地说。
对于国内大部分有实力的对冲基金来说,看重的倒不是与索罗斯一起享用某一家公司服务,而是,更期待自己跻身于国际对冲基金竞争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对冲基金出海潮尽管刚刚开始,然而已经悄然启动。
希望这次高盛又看对了,毕竟他们一向以前瞻性著称。或许,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面,高盛的霸气变成接地气,也是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