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2017-03-09 10:17:01甘培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医养老龄化医疗机构

许 军 ,甘培艳

(1.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许 军1,甘培艳2*

(1.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在老龄化趋势不断突显和老年人养老、医疗服务需求与日俱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破解养老难题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主要思路和具体做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就医疗机构实行医养结合的优势及可行性进行探讨,指出目前在医疗机构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

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以年均3.4%的速度持续递增[1]。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 200万,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 386万,占总人口的10.5%。如此大的老龄化规模和如此快的老龄化速度,毋庸置疑使我国面临老龄化危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然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形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得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国情。为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病有所医的养老目标,建立一种适合当前老年人需求的健康养老模式,成为时下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一般生活照顾,一些条件好的养老机构也只是配备了简单的医疗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近年来因政府的关注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原因,其发展还很不平衡,服务面窄,仅能满足社区内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需求;而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却因规模小、数量少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就医需求,一般的综合性医院也仅能为老年人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服务。因此,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既容易耽误治疗又增加家庭负担。同时,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分离也使得许多老年患者把医院当作养老院,成了医院的“常住户”,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一些真正有住院需求的患者无法入住。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思路和具体做法

2.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思路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思路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机构之间自愿促成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问题。由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有养老和医疗的特殊需求,加之一些老年病具有常发性、易发性和突发性特点,所以老龄化社会护理和医疗服务需求大。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二为一可有效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问题,成为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

2.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具体做法

医养结合就是指兼顾老年人护理与生活照料的一种养老服务,这是对养老服务内容的扩展和充实,通过重新审视养老服务的内涵,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还包括医疗服务、康复保健服务、精神与心理卫生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能满足高龄、患病、失能、空巢老年人的医疗与养老多重需求[2]。目前我国各地探索和采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第二种是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实行医养一体化经营;第三种是在医疗机构设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3]。3种模式各有利弊,本文重点就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探讨。

3 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探讨

3.1 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及特点

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模式是指由具有一定医疗、护理水平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或失能老年人同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护、精神慰藉、疾病治疗甚至临终关怀等服务。其特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乡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医疗机构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医养结合中心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其功能和任务是专门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和生活护理等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服务,也区别于纯粹的医疗服务。

3.2 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及可行性

3.2.1 有利于国家医疗资源整合 目前,我国中小型医院普遍出现发展方面的困难,一些初级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低、医疗设备闲置、医护人员工作量不足和薪酬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如果能将这些中小型医院部分转型为具有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专门腾出一部分病床用于养老服务,将有效解决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床位不足问题。医疗机构医养结合还有利于国家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机构床位周转率,实现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目标。具体来讲,医疗机构医养中心通过提供开放床位,由医生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或心理疏导,由护工为患者进行生活照料和一对一的生活护理,使老年人无病可休养、有病可医治、休闲可娱乐、康复可运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实现国家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

3.2.2 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医疗行业属于高投入、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行业准入标准高、医疗设施设备齐全、标准化水平高、疗养环境优美等优势,因此,依托医疗机构养老对老年人尤为适宜。同时,整合医疗机构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直接设置实施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人专科,既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又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一举多得。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开展了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3 可实现老年患者“医养随转,持续照护”医疗机构成立医养结合中心可实现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身心健康教育、慢病托老、临终关怀等多位一体服务。当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时,可根据其自理能力享受不同等级的专业护理服务,随时进行病情观察;一旦老年患者出现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其他病情变化时,医护人员要及时与家属联系、沟通,取得其同意后办理住院手续,老年患者在院状态由“养”转为“医”,期间若患者病情加重,可及时与家属沟通后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或转科,当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时再转为“养”状态。如此根据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随时转换“医”“养”模式,在院期间老年患者床位不变,只根据腕带颜色和床头标示等区分“医”“养”状态,避免了老年患者在养老院出现病情变化时需要家属往医院转送、病情好转后又要往养老院转送的麻烦,实现了对老年患者的持续照护。

3.2.4 有利于及早控制和干预病情,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的最终目标是让老年人受益,积极解决老年人养老与医疗问题,最大限度地改善其晚年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一般都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医疗条件好,护理规范,环境优美,服务周到,一旦老年人出现突发状况,医生可快速到达、及时救治,避免了老年人生病转院的舟车劳顿,也争取了抢救、治疗时间,有利于及早发现、控制和干预病情,降低老年人发生意外的风险。另外,医疗机构医养结合中心除有专业医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临床治疗、急诊救助等医疗服务外,还有经过系统化学习和专业化训练的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不同时段一对一的规范服务,护理方法和侧重点也根据老年人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同时注重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为其提供康复训练、预防保健甚至临终关怀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因此,医疗机构优越的医疗条件有利于及早控制和干预老年人病情,改善其生活质量。

4 目前在医疗机构推行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尝试,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政策、机构、资金、机制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存在如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政府多头管理、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同时,部分医疗机构有限的资源可能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养老需求,国家还需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医养结合所需的房屋、设备等。另外,医疗机构虽有专业的医疗和护理人员,但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专业人才尤其是专业护理人才匮乏成为严重的问题。

4.2 建议

4.2.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支持 在我国“先老后富”和严重缺乏养老服务经验积累的历史背景下,政府政策支持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尽快出台促进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明确医疗机构医养结合中心的服务性质、对象、主体、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等。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将本地医院医养结合中心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共同为医疗机构医养结合中心建设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自身职责,按照行业特点设立相应标准,包括医养结合中心的建设标准、等级评定制度以及准入、退出和监管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深入发展。

4.2.2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养老压力加大、医疗费用增加、护理资源紧张等。据统计,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年轻人的3倍以上。我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压力较大。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没有建立老年病防治基金,也没有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难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在资金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向医养结合倾斜,并尽快建立新型保险制度,将老年人医疗、护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4],是当下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然趋势。

4.2.3 加速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扩大跨省就医异地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医保全覆盖,但很多地方还存在三大医保分灶吃饭现象。不同的医保类型导致不同的自费比例,孙劢等的成本分析资料显示,四川雅安地区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相差20%[5]。退休老年人在医疗报销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支付医养总费用尚有困难,普通居民医疗报销比例较低,每月仅有几十或几百元养老金,无法承担长期医养费用。另外,目前只有部分地区实现了医保跨省就医联网直报,大部分地区医保不能联网报销,对异地参保患者尤其是“候鸟式”养老人群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呼吁政府加快三大医保制度并轨步伐,扩大异地联网直报范围,以方便老年人根据自身经济或身体条件自由选择医养机构,解决医疗保险难题。

4.2.4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化保障机制 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医养结合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老龄化危机导致整个社会养老费用高,迫切需要拓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资金渠道,构建多元化保障机制。可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自然人等投入资本,号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来,努力探索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民间机构和机制。比如,民政部门可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以募集更多资金,培养更多医养结合服务人员,惠及更多老年人。健全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联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共同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

4.2.5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医养服务专业化水平 老年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我国缺乏老年医学专业培训基地、培训项目和资格认证考试,严重影响了老年医学的发展与老年科医生的培养[6]。此外,护理人员是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主力军,而我国专业护理人员数量远远不足,护工社会地位低下且整体服务质量不高。因此,老年医护人才缺乏成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呼吁教育部门加大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一方面政府对一些专业培训机构进行补贴,要求其与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管理,逐步建立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保障其权益,稳定人才队伍。同时,医疗机构医养结合中心也要重视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自觉加强对现有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1]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6):9-11.

[2]于卫华,林丹,陈雪羚.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91-93.

[3]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35(3):102-104.

[4]冯丹,冯泽永,王霞,等.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5,36(4):25-28.

[5]孙劢,蒋远胜.失能老人的医疗养老服务成本分析[J].西南金融,2014(12):23-26.

[6]张艳,耿军霞,王姣锋,等.我国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的现状与思考[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5):316-318.

R197.1

A

1671-1246(2017)23-0157-03

注:本文系2016年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专项项目(1604ZCRA036)

(*通讯作者:甘培艳)

猜你喜欢
医养老龄化医疗机构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医养当兴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6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2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28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1:54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26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0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