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寿光路小学 马小宁
“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学生观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教师在观念的革新中要做到,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传授美术技法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美术教师在上课时,总是过分强调课堂结构,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传授结构模式,平淡导入—教师演示—学生临摹—教师评价作品几个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程的各个部分限定的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部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所以要想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搞好教学“开场白”,在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中,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
教学中,我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
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我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
发展阶段尤为重要,是学生主要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有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巧置情景,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例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这一课时,按照常规的美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所有可能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等,精心地设置一个虚拟的下雨的情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回忆下雨的情景。这种虚拟的场景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也就难以积极地去回忆、去创作。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淅沥的小雨》的教学,在恰逢下雨时才教这一课,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到雨中去嬉戏、去感受实实在在的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形象的,感受是深刻的。我让他们在雨中亲自去体验被雨点滴打在身上的那种清凉与惊奇,体验被雨淋湿的那种惬意与狼狈,更体验到了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所有的这些,是不可能用一张嘴能简单说清楚的。学生们对小雨中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回到课堂主动、积极地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实践证明,他们对“雨中抱头而跑”、“雨中险些摔跤”等情形表现得很形象、很生动。
2.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是指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增强其创造性人格。
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敢于去思考,敢于去实践,敢于去创造。
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表现他们的爱好,表现他们的追求,并给予恰当的辅导,才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怎样使学生越来越热情,越来越喜欢每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他们心理需要,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这实则满足了学生心理上的成功需要,这种成功会促使他们会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个人作品完成后,我采用KT板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随意组合粘贴展示,例如学生画动物可以组成一幅“动物乐园”;画烟火可以组成“节日的夜晚”;画花朵可以组成“笑看花苑”等等。合作学习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自主展示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了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方式。
课后拓展“授之以渔”的新渠道。课后拓展为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开创了新的学习空间。http://www.ccartedu.com这是一节美术欣赏课结束后,我留给学生的《儿童画廊》的网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构建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上学生如何能轻松愉悦的接受知识,师生互相理解与尊重是重要前提。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2.深入挖掘教材,创造性研究课程开发
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从以往消极和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者转变,对课程开发进行创造性研究。教课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利用我们身边的地方资源,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设计地方性教材;根据教师的特长添加有特殊性意义的课题。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积极的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自由、灵活的运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新理念的阳光,照彻教育的天空;新标准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我将携带着奉献、创造、开拓、激情,与学生们共同开始新课程的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