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石佛镇联校 张 杰
“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这是总体目标但是现如今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把学生定格在教师的框框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本人觉得注重学生内外结合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积极参与的精神,不妨拿出来与各位探讨一下。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希望被人尊重,尤其是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有些后进生往往能主动质疑,提出独到见解。就拿我班王晨同学来说,这位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好做小动作,可是我发现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他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而且能正确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对于他的独到见解,体现了这位同学的创新精神。对于做教师的我们来说,一定要对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这样点滴积累,后进生的自信心会慢慢培养起来。教师要发扬民主,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以平等身份参与,不做旁观者,不做居高临下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批驳老师,教师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欢迎学生,甚至欢迎学生经常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教学相长”在教他们的同时,教师能及时充实和改正自己,创造轻松、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畅所欲言,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张扬孩子们的个性。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特别是在我们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把生活有机地与课堂相结合,注重学生语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丰富课程内容,是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去理解,去感悟。如苏教版四年级课文《桂花雨》本文重点“摇花乐”,其中作者写了“我”摇起桂花树,那种兴奋的心情使我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精彩之处,为了更好与作者共鸣,可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学生一定能举出许多例子:槐花开了,用竹竿打,槐花会纷纷下落。枣儿熟了,红红的枣如颗颗宝石被摇落的情景。淋雨……这些经历与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学生由此联想开来,想像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更好地领悟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那阵阵桂花雨难忘的情感。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活”起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中求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再以《桂花雨》一文为例,感受作者摇花时的欢乐心情,文中牵涉到的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去摇一摇,让学生动起来,相信作者这种内心的欢乐学生们一定能感受得到。语文是生活中的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充满兴趣,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我们的母语,是教师的职责。
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提问,采取灵活的形式,可以纸条质疑,也可以分组辩论,还可以“答记者问”小品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劳动中品尝快乐,只要孩子们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让他们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掌握知识。
如果把学生求知的心灵比作一艘船,那么教师就是船长,我们要努力地引领者航船向着美丽的远方破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