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 刘小平 蒋 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体育文献资料100多篇;通过网络下载和收集了中国期刊网、中国教育网、国家教育部等网上资料。
通过与孙民副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电话访谈,征求老师对本课题的意见、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家庭方面
现代社会,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老祖宗没有给这代人留下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观念占统治地位。这样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和自立意识。而且,年龄相当的他们也更容易相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而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过于依赖家长、孩子缺乏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 孩子缺乏责任感。这是由于家长从来没有养成让孩子对一件事负责任的习惯,责任都让家长承担了。没有对事物负过责任的孩子,他们走进学校后,当老师要求他们承担很重的学习任务时,他很可能会不习惯,于是千方百计地逃避,就会出现上课不安心听讲,做作业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的情况。特别是在我国现实的社会转型中,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思想也紧跟着传播开来.如何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教会他们正确的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2.学校方面
多年来,学校一直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做法习以为常。保守的、封闭的、排他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是创造不出奇迹的。所以,学校必须摒弃那些传统的不合理不科学的条条框框,去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能更好的地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管理模式。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因社会发展而赋予了新的内容。家庭、学校两者的联系愈加紧密,愈加重要。首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反之,就会抵消学校教育,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大一部分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弥补。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形成整体合力,协调教育,创设学生良好成长的环境。
1.家庭方面
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它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思想也紧跟着传播开来。如何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教会他们正确的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已经成为家庭义不容辞的职责。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是根本。家长要身体力行,教育孩子品行端正。年轻的父母往往工作繁忙,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要坚持自己带孩子,以便与孩子建立感情,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要教会孩子怎样独立,只有在教孩子学会独立的基础上才能让他学会创新。
2.学校方面
要改变打疲劳战的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能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安排早自习、晚自习、午自习等,整天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而不管效果如何。这种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尊重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做法,表面上学生迫于学校及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学习,而实际上由于严重违背他们的意志,违反教育规律,他们只好在那里消极怠工。长此下去,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下大力气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不可再闭门读死书了。以往中国学生多次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领先于美国学生,而实际的动手能力却又远远逊色于人家,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根本无法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契合点
一些调查表明,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缺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中小学生们意志薄弱,畏苦畏难,依赖任性,自私散漫,懦弱胆小,缺乏社会责任感。家长们在为孩子学业一掷千金的同时,却感受到自身孩子教育的失败,反映出对教育方法的困惑。而当前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的应试倾向,更是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扭曲了人格。
家庭父母积极介人学校教育时,学生会学得更多,更好,这一点应无异议,家长可以在改进教育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要注意这种介人,应该是积极意义上的介人,正确的介人。家庭要自觉配合学校搞好子女教育工作。家庭方面应该做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家长行动的指南。我们的家长们要正确理解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方法和实践,结合当前时代发展需要,结合孩子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确认自己应尽的责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确定培养的方向目标,从而转化为教育子女的实际行动。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成才观、教育价值观等,既要管孩子的学习,又要管孩子的做人。家庭的积极介人,无形中是教育投资的增长和教育资源的再开发。学校教育重点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给家庭以指导,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增进与家庭的交流。这方面,我们的学校做的还不够。就其形式而言,应该包括家校沟通,政策介绍,家长学校,特殊活动等方面。家长们要多向老师们反映子女在家庭中的表现和个性特征,以及子女在学习中的困难,教育中的矛盾。这样,积极的交流必会促进家校合作,协调联动,对子女教育带来明显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