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影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文学文本的全媒体传播与接受
——以《林海雪原》为例
姚 影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且日渐成熟,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文学文本的传播不再以单一的媒介传播,多种类多样式的媒介同时传播使得文学文本的受众范围更加广泛。经典文学文本《林海雪原》在全媒体大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新兴媒介的发展在为文学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同时,也对文学发展产生冲击,要正确运用各种媒介。
全媒体;林海雪原;传播;接受
经典文学作品对大众的影响是正面、深刻的,但是以往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方式较为单一,受众群体相对少,影响范围较小。媒介的不断发展为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扩大受众范围,所以媒介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发展可谓是锦上添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曾提出一个概念:“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她强调,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1]也可以这么说,全媒体已经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路、电信等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它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在更高的层面上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从而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慢慢改变着大众的生活。
新兴媒介的出现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促进了审美文化的发展。2014年徐克执导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3D》获得了高达8.81亿元的票房。受到《智取威虎山3D》电影高票房的影响,《林海雪原》这一文学作品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受到广泛关注。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描述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由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关注: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一段故事改编成同名话剧,引起关注;1960年,刘沛然根据小说执导同名电影《林海雪原》,这部画质带有年代感的电影至今在网络上都有不俗的点击率;1967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改编的京剧剧本《智取威虎山》;1986年由导演朱文顺执导的10集影视作品《林海雪原》由吉林电视台出品,这部电视剧分别以血海深仇、智擒顽敌、奇袭天险、古刹魅影、虎穴龙潭、生死关头、一箭双雕、雪夜枪声、调虎离山、血战万年楼作为每一集的名字,截至2016年底,每集在优酷平台的点击率都有几千到几万不等,颇受关注;2002年李文岐执导的30集彩色电视剧《林海雪原》于2004年首播,截至2016年底此剧在搜狐视频平台上点击率达到近五百万且不断增加;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小说《林海雪原》进行再版。2006年青山动画开发了同名动作角色游戏《林海雪原》;2011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等联合出品的中国动画电影《智取威虎山》,将这一经典故事带到儿童的世界散发了新的时代魅力。《林海雪原》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一直以来以不同的形式传播着。2014年的电影《智取威虎山3D》将它再次带回大众视野,通过新兴媒介的传播将小说所表达的信念与情感带给了更多的人,作品得到了再一次的发展。
(一 )审美接受形式的多样化
以前,审美活动往往被误读。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去格调精致的大剧院听一场音乐会或者站在古老的建筑物前鉴赏才是审美,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非常狭隘。就像《林海雪原》一样,如果仅仅是以纸媒传播,那么只会被喜欢读书的人关注,受众太少。但通过3D电影、游戏等形式进行传播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部作品,甚至有些电影和游戏爱好者在观影和游戏结束后重新回到原著,回味欣赏。全媒体时代为审美活动的进行提供多种多样的形式,为人们审美活动日常化创造了条件。大众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艺术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的审美已经不是学者所独有的了,普通大众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可以在安全的网络平台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审美感言,甚至自己进行艺术创新。这不仅为以后的作品创作留下宝贵的意见,还可以使人们有更强的参与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力军,为审美活动日常化奠定了基础。“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2]全媒体背景下,文字作品、影视作品以及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产品传播,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更为文艺传播带来了便利,大众跟上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潮流,更是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的潮流。
(二)新兴媒介的正确运用
新兴媒介的发展在为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样貌。不同于机械印刷媒介时期的只有纸质书本才可以阅读的情况,网络使得知识以电子书的形式迅速传播,只需复制、粘贴或者下载,一本电子书便可以传遍整个互联网,大众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知识,传播快、参与广。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文艺阅读快餐化、评判标准浑浊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正确的利用全媒体来发展审美文化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些笔者在网络上对经典原著胡乱解读,以牵强的联系误导大众,原著真正的思想和意义被扭曲。
比如小说《林海雪原》中有许多都是作家曲波亲身血与泪的经历,真实而感人,但电影《智取威虎山3D》与原著还是有诸多不同。由于表现艺术特色等原因电影对原著需要进行一定的改编,但忠于原著仍是最重要的一点,否则会影响,甚至误导受众对原著的判断。学者张邦卫认为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文学已然没落。现在的文学不再局限于纸质的书本传播,它可以借助于超文本的形式和影视图像等多种形式传播,大众对于图像的接受能力远超于文字,画面优美、音乐动听的动态影视作品相较于静态文学作品更易被大众接受,在促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样貌,他指出新兴媒介对文学的消解体现在“跟着传媒走:现代传媒代表了世界;跟着影像走:同质文化下文字符号的疲软;跟着消费走:传媒意识的勃兴与诗性精神的滑落。”[3]三个方面。思想的偏差带来的是毫无审美价值的审美活动,所以提倡读者应当尽量阅读原著,对其进行审美感悟,要有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媒介的传播有不同的理解和欣赏,更要有界限的区分。真正的审美不是“躲避崇高”的低俗化审美,不是不顾内容的照单全收。
再来看评判标准浑浊化的问题。审美是自由的,但这并不等于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肯定或否定。所谓“三人成虎”,一些并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在被所谓的“专家”推荐后广泛地进入大众的视野,模糊了大众的审美标准,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能力。这时候需要权威的学者来引导大家如何用正确的心态进行审美,帮助大众逐步增强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务求达到评判标准的权威化,以期追求更高的审美层次,进一步发展审美文化。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文学文本的传播与接受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审美方式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需引起重视。媒介不断发展,对文学的影响也不断变化。抓住时机,正确运用媒介,为文学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为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1]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6).
[2]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1).
[3] 张邦卫.媒介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7-242.
责任编辑:之 者
2016-12-08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编号:2015YYB119)研究成果。
姚影(1991—),女,江苏新沂人,美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美文化。
B835
A
1671-8275(2017)02-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