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炜,徐建顺
(1.毫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毫州 236800;2.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国学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48)
探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与方法
张 炜1,徐建顺2
(1.毫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毫州 236800;2.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国学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48)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精华,是链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纽带。红色经典蕴涵当代先进文化元素,也是智慧的宝库及语言的典范。诵读国学经典及红色经典,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国学经典; 红色经典; 吟诵法
优秀的国学经典和红色经典是中华民族奋进不息的精神标识,更是铸造大学生高尚道德品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此,习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依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笔者作为“安徽省教育厅2014教学研究项目444”的主持人,带领项目组老师在亳州学院学生中发放问卷,摸底调查,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研究资料,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
国学经典及红色经典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让中华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高等院校经典诵读课程教学及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习总书记告诫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
十多年来,首都师范大学一直把经典诵读作为民族文化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诵读中华优秀经典活动。新成立的中国国学教育研究院还研究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方案》:一是营造校园环境,注重文明内化。二是融入课程系列,强化活动体验。三是打造“书香校园”特色项目,实现文化育人。国学教育培训部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四项内容列为教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各级各类培训都围绕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融入爱国情感及价值观,让学生获得德育、智育及美育的多重滋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首都师大领导亲自登台与师生一起诵读经典美文,更加激发了全体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全校师生都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各项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与感受。
国学内涵博雅丰富,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学说。本文论述的国学经典主要指先秦诗歌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韵文及四大名著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人文精神。诵读这些经典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吟诵教学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吟诵法是古人常用的读书法、作诗法,教学法等。它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活动,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浅吟低唱或曼声长吟。经常吟诵或吟咏,且熟读成诵,能够加深领会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作为一种“悠扬亦婉转,铿锵复有力”的传统教育方式,吟诵教学法是当前大力保护并巧妙传承的国粹之一,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诵读经典时一定要做到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张口发音动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是一种艺术和美的再创造。在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耳、口、脑、心等多种感官并用。只要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则出新。
经典诵读的学习方式并不复杂,可以用读、悟、背、用四个字来概括。为避免古人机械式读书法“多读、死读、苦读”的盲目性,建议重点句段理解读,难点部分引导读,精彩片断感情读,指定时间按时读。坚持诵读,含英咀华,定能体悟真善美。长此以往,还可训练高度灵敏的思维和极好的口才,积淀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以累积式教育法诵读国学经典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枝繁叶茂,穷尽一生的时间也读不完。必须抓主干,理经络,对卷帙浩繁的经典做线程梳理,然后科学诵读。
第一线程,经史类,是主干经典,相当于人的骨骼,如《易经》《孝经》《诗经》《金刚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第二线程,诸子百家类,是基础经典,相当于人的血肉,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第三线程,诗词文赋,是中华经典文化丰硕的花朵,如先秦的诗文、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将这个三线程串在一起,科学合理地安排诵读进度,就是老一辈文化名人常用的“137”线程学习法。“137线程学习法”又被称为累积式教育法。它是外国学者加涅首创,当代著名国学专家赖国全成功应用并概括总结的一种科学、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目前已成为风靡海内外的教育儿童诵读经典的高效方法之一。其中的“1”是读经的时间及次数,每天至少读一篇,一遍大约10分钟。“3”是读经的内容,每天最少读三样,三线程各一样,各10分钟,三样30分钟。“7”是读经的周期,同样的内容读7天,即连续读7天,正好一周。每个人的学习环境不同,“137”也是可以随时调整变化的。文科生时间较多,可以变成737:每周每天读7遍,每遍读3样。若感觉不够,最多可以读7样,这样就变成777,777需要四五个小时。推荐使用737,每天半小时左右。或许该分类法有失科学,或不免交叉,但有益于最大限度地阅读经典。
诵读具有开发右脑及开启智惠的作用。作为经典的教育者与传播者,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处理好传承与革新的互动关系;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构筑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文环境与精神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三)以情感体验法诵读红色经典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开放,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大众的文化欣赏观也呈现出低俗化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在悄然滋生,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情感浮躁、精神困顿、信仰缺失、道德淡化的现状。”[3]很多公民对“红色经典”情感淡漠,所以必须用红色经典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整个社会沿着积极、健康、向上的道路发展。
2004年5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给“红色经典”下了科学的定义。红色经典蕴涵当代先进文化元素,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红色经典涵盖了我国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全部进程,其中蕴涵着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4]红色经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诵读红色经典,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助推之力。
[1] 韩振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J].今日浙江,2015(14).
[2]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2014-02-28)[2016-08-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8/c_126206419.htm.
[3] 付阳阳.红色经典的时代价值与传播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李敬晶.在传承和创新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大庆社会科学,2014(8).
责任编辑:仲耀黎
2016-11-2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编号:10&ZD107)研究成果。
张炜(1965—),女,安徽凤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国学径典诵读的教学实践;徐建顺(1969—),男,满族,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吟诵传承与实践、国学教育研究。
G241
A
1671-8275(2017)02-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