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南洋诗歌“南道院”考

2017-03-09 19:53宋燕鹏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道长客家人道教

宋燕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100720)

丘逢甲南洋诗歌“南道院”考

宋燕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100720)

1900年,丘逢甲偕同王恩翔南来新马地区。在霹雳州游览“南道院”之后,二人皆有诗歌传世,但“南道院”之名今已不存。在偶然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南道院”就是如今的霹雳州怡保附近的“南天洞”。通过田野资料,对南道院及其后身南天洞的历史变迁做一整理。仅存该庙特刊资料显示,“南道院”建于1879年。该洞依道教传统奉道教为主座,一直坚持着客家主持和收弟子的传统,先后有四任主持,直到1973年没有主持接衣钵,才成立保管委员会管理。丘逢甲和王恩翔的有关诗歌,为了解近代中国人在马来半岛的生活状况及认识当时霹雳州的道教传播提供了参考。

马来西亚;霹雳州;南道院;南天洞;丘逢甲南洋诗歌

1900年3月初,丘逢甲(1864-1912)偕同王恩翔应广东保商局之邀,以联络南洋各埠闽粤商民事宜的名义展开其生平第一次的远行。他在新马游历的地区,除了新加坡和槟榔屿之外,还有霹雳、吉隆坡、芙蓉等地,并在其部分作品中记载了1900年他亲眼所见的一些南洋风物。其中有一首《南道院》:

宝气搜残剩石头,石玲珑化洞天幽。

三分得水知鱼乐,九曲看人作蚁游。

荒外有山容道侣,海中无地不瀛洲。

他年补入神仙传,曾费骖鸾半日留。

林外方塘塘外山,洞门高下锁烟鬟。

藤阴满院闻蝉语,云气当轩待鹤还。

绝妙文心惟曲折,最难仙福是清闲。

海天归去犹留梦,他日相思浩渺间。[1]

顾名思义,诗名有浓厚的道教味道,与诗歌中表现的神仙思想契合。但是在现有的丘逢甲诗歌研究中,笔者目力所及,尚未有人对南道院的所在有所考证。笔者于2013年12月由槟城南下吉隆坡,驱车经过高速路上,发现路边有几个凿山为窟的庙宇,停车观看。发现其中一洞名南天洞,庙中保存一口钟,上有铭文:“南道院沐恩弟子陈喜盛敬酧法钟一口,光绪贰十五年己亥岁夏月吉立隆盛炉造”,可证1899年时,庙名为“南道院”。笔者通过这个铜钟,可知“南天洞”就是丘逢甲笔下的“南道院”。长久的疑惑迎刃而解。下面对1900年时的“南道院”,如今的“南天洞”做简单的历史追述。

一、“南道院”的创建

马来半岛地形狭长,南北为中央山脉贯穿,霹雳州及雪兰莪部分多石灰岩山,造成与大马半岛西海岸诸州的地景不尽相同。霹雳州首府怡保,不仅是锡矿中心,而且“山明水秀,附近层峦耸翠,幽谷笼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加以近打河贯穿市区,郊外饶洞壑之胜,风景优美,民俗淳厚,不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都自有其值得羡慕的地位”[2]。南来大马半岛的客家人,多数以锡矿业作为自己最优先从事的行业。来霹雳州的华人,无论是早期的惠州客家郑景贵,还是后来的梅州客家姚德胜,皆是如此。尽管霹雳客家矿家在二战前多有政治势力,但广府人要比客家人多,也是事实。不过,以省级行政区划来论,二者皆为广东省人,所以怡保的华人文化在大致上说是以广府和客家为主的岭南文化,是没有问题的。有华人的地方,必定有华人神庙。由于南洋华人有做法事的需要,僧侣和道士也随之南来。

南天洞早年又名南道院①黄韫山:《艺苑续谈》:“霹雳南天洞,一名南道院,为怡保名胜之一;洞天空大,气象雄伟,余曾题一长篇于其上,内有句云:‘有如月氏天马将腾空,明皇羲象欲搏贼。惊鸢跕跕坠水来,大鹏矫矫待风击。羊肠九径让盘纡,太华三峰嫌修饰。钟乳累累垂玉带,醴泉涓涓涌石隙。’”见《南洋商报》1934年9月1日,第15版。,从其在政府注册的英文名(Nam Toh Yuen Temple)即可知。庙宇位于霹雳州首府怡保(Ipoh)附近的Jalan Ra⁃ja Dr.Nazrin Shah路旁,北纬4.5662409°,东经101.1143285°,凿山为窟修建而成,共三层,为今“怡保三洞”之一②其他两个是霹雳洞、三宝洞。。其“胜景出乎自然,却深具鬼斧神工之妙。其间巉岩陡峙,石乳玲珑”[2],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据该庙特刊云:“南天洞(南道院)立基于一八七九年,依道教传统尊奉道教为主座。历来威灵显赫,香火鼎盛。开山祖师为龚善德道长(公元一八七九至一九一四年)……”[3]是否1879年建立已无确切证据,但开山祖师龚善德道长原为广东惠州归善县(今惠州市惠阳区)客家人,南来怡保弘扬道教。惠州有道教圣地罗浮山,岭南道教源自于罗浮山,罗浮山道脉源远流长,其两千多年的道教历史,铸就了岭南道教祖庭。历代皆有著名的道士在罗浮山有过修行活动。因此罗浮山成为岭南第一道教圣地,号称“十大洞天”之七。但龚道长到底是由何处出家,师承何派,与罗浮山道脉是否有渊源,已不可知。

龚道长留存的文件,有手抄本《率性阐微》,该书署名“素阳子”,先后有道光、同治、光绪刻本,道长所抄底本是哪个刻本已不可得知。该书是民间教派青莲教彭德源的著述之一。《正宗祖派源流全部》“第十四代彭水祖小传”云:

祖讳依法,原讳德源,字超凡,号浩然,又号天一老人……祖著有《秘密真机》、《万莲归宗诗叙》、《指玄篇注解》、《心印经注解》、《观音本愿真经》、《超凡宗旨》、《率性阐微》、《破迷宗旨(篇)》、《悟性穷源》、《观音心经注解》、《十六条规》、《四大条规》、《三元条规》、《十六年词章》等书。……普传天下,大展宗风。③(清)彭德源:《正宗祖派源流全部》,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转引自杨净麟《青莲教祖师著述新考》,《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马西沙认为青莲教带有浓厚的反抗现政权政治色彩。[4]濮文起从青莲教内部组织来看,它与天地会的内八堂、外八堂极为相似,认为受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之天地会影响,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北方白莲教系统的民间宗教与南方天地会系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5]可知龚道长深受青莲教派的影响。这可为当地传说他是因为太平天国事件而举家南迁马来半岛的说法做一注脚。

庙里现存道长手抄之《太上老祖乩下灵方有救灵感》,其实就是岭南地区流传的《博济仙方》,通过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的民国八年(1919)季春重镌广州守经堂板存者对比,发现二者内容大致相同。文首曰:

太上纯阳孚佑吕帝君(黎琦修序:玉封玉清内相金阙,选仙孚佑帝君,加封无量仁慈大帝,)持降于粤东城西蕴善坛也。曾前降方五科于北省,今则降此三百于南岭。缘粤东乃斗牛宿,度所属与别省地土既殊,故方剂调用,不得不另为分别,则所谓用药谨慎,诚如用兵也。遍阅各签方之妙用,无非指善扶危,降药者以愈身体有形之病,不降药者,乃治心性无形之病。是吕帝君以神道设教,欲世人省身修德,同证善道,脱离疾苦。其济世度人之心,固无微不到,亦济世度人之德,诚无处不被也。凡欲求方者,须依下列十则,诚信祈祷,勉力于善,方有效验。天道福善罚恶,倘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反归咎于方剂之不灵,则自惑之甚矣。求方者祈悟之。(弟子黎琦修薰沐敬序。太和洞弟子陈绍修募刊)①参见王丽英:《广州道书考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194页。括号内文字为《博济仙方》有,而南天洞保存者无。

《博济仙方》共有吕帝灵签一百条,吕帝仙方男科一百方,吕帝仙方妇科一百方,吕帝仙方幼科一百方,吕帝仙方外科一百方,吕帝仙方眼科五十二方。末附求方十则。但是南天洞手抄本中的药方少于此书。可能道长所依照的是早期流行的手抄本,所以没有刻本的数量。

流传于民间的药签或贯以某神明的名字,或贯以名医名字,或贯以宫庙名字。大多数药签直称“仙方”或“神方”“灵方”,如吕祖仙方、博济仙方、吕祖神方、观音灵方,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有的药签分“男科”“女科”“外科”“目科”“幼科”等不同科目,善男信女可根据性别或所患的疾病有针对性地占取。关于药签是如何产生的,民间多托于神明飞鸾阐化,或名医生前制作,使药签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以吸引信徒。[6]不过不可否认,行医对道教吸引信众有很明显的作用。在19世纪末缺医少药的怡保,龚道长借药签行医,也是扩大信众群体的有效手段。

除了医病,龚道长还以法术闻名。当地有关龚道长的神通传说较多,至今仍然流传。龚善德的堂侄孙龚道明校长说,以前南天洞前有放生池,经常有小顽童来偷捉乌龟等动物,龚道长好言相劝反而被骂,于是他念念有词,池边的一棵大树慢慢倒向他们,吓得他们没命地逃,过后大树又渐渐恢复原状。在龚道长羽化当晚,自己知道寿命将终,就把所有亲戚全部叫来,说他将在某个时辰羽化而去,要他们不要伤心,说完就爬上后洞的“一百级”,时辰一到亲人上去时,发现他已经大化而去。另一传说,是吉打州某次发生福建人与潮州人冲突事件,福建人请了泰国和尚施法,潮州人很吃亏,三番四次来邀请龚道长,都被他拒绝,最后不忍心才勉强答应,以一招“五雷掌”把泰僧打败。事后获得潮州人献赠园丘地。[7]

除了上述手抄本之外,光绪乙巳年(1905)龚道长还在二三楼上的木门板上,用毛笔写有《行道百字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劝》八首、《修道法例普度贤良》三十首等,以及亲手绘制的壁画多幅。其中《行道百字训》:

辨道依规矩,慈悲化四方。

谦和兼信实,俭让与温良。

待人敦利益,处己惕疏狂。

切忌争功果,尤嫌论短长。

愩高休执抅(拘),人我勿分张。

受谤言须谨,知几事要藏。

三千功积满,八百行参详。

引众登仙境,调贤选佛场。

慈航来普渡,位位列天堂。

该文五字一句,内容涉及儒家的谦和俭让温良,尊师敬祖;道教为人处世的淡然态度,和“三千功圆,八百果满”的思想。最后一句“慈航来普渡”,则是指道教女仙慈航道人。可知龚道长心目中,儒家的基本原则和道家的修行是并行不悖的。

二、龚道长的弟子及继承人

龚道长是火居道士,有妻子及两个儿子。1914年羽化后葬在南天洞后山。1973年坟墓合葬重建,墓碑云:“龚公、黄氏、张公合之坟墓。”黄氏可能就是其夫人,张公可能就是1957年去世的道士张理如。

龚道长和继任主持都曾收有弟子,他和后任主持之弟子皆记录下来。南天洞现存一小册子,封面写“龚善德奉令”,记录了他及后任南天洞主持收弟子的情况。小册子首云:“太上老君天道宏开普渡凡民大吉大昌道法高强进道门人上表姓名道号订明”,下有诗曰:

善教源流古至今

道法五千渡凡民

传授真经开觉路

明心见性大丹成

该诗历代著述皆无,应为龚道长所作。“善教”指道教。“五千”指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觉路”为佛教用语,谓正觉的道路,即菩提之道。“明心见性”本是佛教禅宗用语,指屏弃一切世俗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阐述了龚道长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大丹”泛指各种炼成的丹。《正一经》云:“龙虎山中炼大丹,六天魔魅骨毛寒。”

小册子记录了宣统三年(1911)八月初六日卯时上表内容:“张贵长,道号明心,年七十九岁,八月十四日卯时生,是广东惠州归善□下輋人氏;黄丁,道号明真,年〣十岁,丁丑年(1877)六月廿四日寅时生,是归善县坑子人氏;黄昌,道号明善,〤十〤岁,戊辰年(1868)四月初六酉时生;罗石崇,道号明行,年〣十〥岁,丁丑年(1877)十一月十九日申时,广东连州人氏。”从这几个人的年龄看,分别是79岁,35岁,44岁,35岁。籍贯看,前三人都是惠州归善县人,和龚道长是同乡,归善县是客家人为主的县,①归善县客家人多居在高潭、安敦、多祝、白花、梁化、新庵、稔山、平山、良井、永湖、麻溪坑、淡水、镇隆、龙岗、坪山等山区、半山区。参见《惠阳文史资料》第9辑,广东惠阳印刷厂,1995年,第99页。道长所来淡水村是圣堂约堡下辖的客家为主的村,坑子亦是。但张贵长来自“□下輋人氏”,“輋”即“畲”,如今惠阳区亦有一定数量的畲族,但在清末的时候,这些畲族和客家是难以区分的,他与龚道长是同乡。广东连州亦为客家县。

在1913年的上表中,龚胜法号玅胜,1869年出生,是广东博罗人氏;赖玅卿字常明,1892年出生,是广西梧州岑溪西乡沙江人氏。广东博罗县有大量的客家人,清朝曾发生严重的“土客”械斗。梧州岑溪是桂东南客家县。1929年上表的杨法汉,道号至汉,1884年生,是广东东莞清溪人氏。清溪是著名的客家县,客家人口和村庄占70%以上。[8]1932年上表的罗华,道号理庆,1891生,广东鹤山人氏。鹤山县从明清之际客家人就已经从嘉应州和惠州等地迁入。[9]如今依然有7万多人讲客家方言。[10]1940年上表的郑方,道号理吉,广西玉林州北流人。北流县亦有相当多的客家人,从他自述来自“北流县隆盛墟”来看,他亦为客家人。所以从方言群的角度来看,怡保有数量不菲的客家人,南天洞就吸引了这部分人来参拜。

依据南天洞自述,第二任主持聋(龚)声扬道长(1915-1924),代任主持黄丁道长(1925-1926)、赖玅卿道长(1927-1928),第三任主持杨至汉道长(1929-1951),第四人主持郑理吉道长(1952-1988年4月5日)。[3]除了上述记录的道士外,1957年去世的张理如道长是福建古田人,而古田则是福建的客家地区。1950年的时候,有人去南天洞参访,说“院里有个老道士,是嘉应州人,说着一口我不大懂的客话,他有一个徒弟,一律留着全发,拖着道袍;另外一个烧火道人是就近山庄里雇来烧饭的,倒不是一个道人打扮”云云。[11]可知那个时候道长应该是嘉应州人,虽与南天洞文献记载有异,但却证明是客家人。

从上述可证,南天洞一直坚持着客家主持和收弟子的传统。而近代的拜上帝会的基本群众是客家人,太平军的骨干力量和基本成员是客家人,太平天国起义的领导核心分子也主要的也是客家人。太平天国革命就是一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农民战争。[12]因此,如果说龚善德因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为躲避清朝政府的通缉而南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后一任道长郑理吉生于公元1919年,祖籍中国广西,出生穷乡僻壤,父亲是一名农夫,其父育有四子,而他排行最小,是家中幼儿,年少时则苦尝“生离死别”之痛,当时其长兄不幸逝世,二哥逃兵役而远赴南洋,三哥却被当时政府抽壮丁做苦工。他也逃到南洋投奔二哥,于胶园割胶。一日在其割胶之际,他抛下工作而独自一人悄然从华都牙也石门栏步行至金宝,然后再由金宝到怡保务边路之南天门。由于“奇缘巧合”之下,在南天洞(当时称为南道院),他“邂逅”了该洞第三任主持杨至汉道长,于是得蒙杨道长收留栖身洞内,朝夕吃斋念经敬奉太上老君,晨钟暮鼓,穷其一生五十年钻研“修道成仙”之理。

郑理吉失踪了,其二哥郑利自然是着急,于是召集胶园内之“乡亲父老”四处找寻,结果是一无所获,悲痛之余,以为其弟在胶园操作时被经常出现之老虎吃掉矣!事隔十余年,虽然有人看到貌似郑理吉的道士出入南天洞,然而,郑利当时已举家返回中国大陆故居,无法与其弟再“缘铿一面”!不过,直到郑理吉道长接任南天洞第四任主持之后,曾经写信与身居中国的二哥郑利联络,从此经常汇款予乡下的侄儿。[13]郑道长的经历,也是1949年前后大马华人与祖国亲人相互隔绝的大历史的缩影。

三、南天洞道教的衰落

郑理吉道长羽化后,并未有弟子继承衣钵。虽然他晚年时,曾收过一名年少之“俗家弟子”为徒,以期能继承其南天洞主持之位,而该名徒弟姓林,住在离怡保四英里之新邦波赖新村。然而由于该名“不肖徒”半途离“洞”出走,一去不回,直至其师父郑道长在怡保中央医院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该名徒儿仍未见归返侍候在道长病床旁,终使得郑理吉道长辞世之后连最后唯一的徒弟也没有真正继承其衣钵,接任南天洞第五代主持。

不过维持南天洞运转的,是该洞于1973年依政府谕令成立的保管委员会。南天洞自此则为公产。郑道长虽然名为主持,但实际上仅仅负责襄理法事。而该洞寺之建设发展则交由以邓安杰为首之保管委员会处理。据洞内文件云:“本委员会之意旨:(一)维护华人传统性、道德、宗教、信仰;(二)增添地方上风光景色,使本洞成为旅游佳境,以供人们寻幽探胜,享受大自然之乐。同年临近锡矿崩塌,本洞被泥水湮没,损失惨重。吾人等,即负起重修责任,清理山东,填补潭泽,扩张神坛,建化宝炉,筑斋菜馆,塑青牛、作瑞狮、造牌楼、雕青龙、书彩凤,以壮丽观也。”要将南天洞打造成旅游胜地。但是对于继承人的培养,却没有做好。致使郑道长羽化后,只能由庙祝蔡明先生主持(1988.4.5)。

南天洞由清末创建,是道士主持的道观,到一百年后没有道士,道教的色彩愈发淡薄,民间信仰的内容愈来愈多。一方面没有道士做正本清源的工作,另一方面,面对民众的信仰需要,民间神祇越发增加。如今南天洞所奉神祇主要是五位:关帝、吕祖先师、太上老君、玄天上帝、玉皇大帝。五位主要神祇,太上老君是主神,这是道教三清之一,玄天上帝即道教的真武大帝,也是客家人所供奉的神祇之一。而吕祖先师就是吕洞宾,也就是前述《博济仙方》里说的“太上纯阳孚佑吕帝君”,和玉皇大帝同为道教神祇,关帝就是关羽。这些都是华人所广泛信奉的神祇。在二层,还供奉有很多女神。以碧霞元君为中间,右手依次为“林奶天后、王母娘娘、水母娘娘、后土娘娘、传教娘娘、目连佛祖、火山圣母、七姐仙姑”,左手依次是“李奶天后、杨地天后、圣母娘娘、何大仙姑、护法娘娘、护法圣母、修道圣母、保胎娘娘”。这里“林奶天后”,应该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妈祖”,“水母娘娘”有不同版本,其中发源于泗州的是影响最大的,主管洪涝。[14]目连是佛祖十大弟子,不知为何与女神放在一起。“护法娘娘、护法圣母、修道圣母”则不知来历,“火山圣母”应该主管火,“七姐仙姑”,是部分已婚女人信奉的女神,流行于今天珠海地区。传说“仙姑常庇佑,七姐永扶持”,供之可扶助妇女消灾解难。[15]这些女神多数已经不是道教神祇了。附会妇女的日常需要,尤其是“保胎娘娘”,更可见其神祇的世俗性。不过,与宗教性的道教的距离就愈加远了。

结 论

“南道院”现存的文物较少,在创始人龚善德道长创建一段时间后,丘逢甲和王恩翔南来,两人都留下了有关南道院的诗歌。王恩翔的诗歌为:“开行七石唤车停,笙鹤云中集万灵,洞府约寻南道院,红毛楼角海山青。”他有自注:“英路程以三里半为一石,南道院石洞玲珑,尤为奇绝。”[16]二人的记述就为我们保存了1900年时南道院的景物描写,为我们认识当时的霹雳州的道教传播提供了参考资料。当然,二人的记述虽然并不全面,但都是我们了解近代中国人认识马来半岛的绝好素材。从这个意义上说,丘逢甲的诗歌不仅有文学意义,也具有史学价值。

[1]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69.

[2]怡保市升格为自治市[N].南洋商报,1962-05-30(02).

[3]马来西亚吡叻州怡保南天洞(南道院)创立120周年纪念特刊[Z].怡保:南天洞,1988.

[4]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133.

[5]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08.

[6]林国平.药签与吕祖药签初探[G]//吴光正.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二十世纪国际八仙研究论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95.

[7]李永球.龚善德创建南天洞[N].星洲日报:“田野行脚”专栏,2009-05-17(20).

[8]张磊.东莞历史文化名城[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64.

[9]周大鸣,吕俊彪.珠江流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40.

[10]鹤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鹤山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625.

[11]梦笔.怡保南天洞的开山祖[N].南洋商报,1950-09-18(09).

[12]钟文典.客家与太平天国革命[G]//韦生理.晚晴文存——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212.

[13]佚名.超过百年南天洞 第五代没有传人[N].(怡保)民生报,1988-04-23(06).

[14](法)禄是遒.中国民间崇拜道教仙话[M].王惠庆,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86.

[15]黄金河.文化三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249.

[16](新加坡)李庆年.南洋竹枝词汇编[M].新加坡:今古书画店,2012:14.

A Study of the Nandao Courtyard in Qiu Fengjia’s Poems on the Southeast Asia

SONG Yan-pe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res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20)

Qiu Fengjia and Wang Enxiang travelled to Singapore and Malaysia in the Southeast Asia in 1900.After their tour to the Nandao Courtyard,they both wrote some poems which have been handed down.However,the name of the Nandao Courtyard exists no longer today.In an acci⁃dental field work,it was found that the Nandao Courtyard is today’s Nantian Cave near Ipoh in Per⁃ak.With field data,we sorted out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Nandao Courtyard and its subsequent replacement the Nantian Cave.Data from the features that exit only in the temple reveal that the Nandao Courtyard was built in 1879.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Taoism,the cave holds Taoism as the main seat and sticks to the tradition of having a Hakka abbot and of taking in disciples.There were consecutive four abbots until 1973 when no abbots were found to continue their course and the main⁃tenance committee was set up to administer the temple.Qiu Fengjia and Wang Enxiang’s relevant po⁃ems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ves of modern Chinese in Malaysian peninsula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aoism in Perak at that time.

Malaysia;Perak;the Nandao Courtyard;the Nantian Cave;Qiu Fengjia’s peoms on the Southeast Asia

K 916

A

1007-6883(2017)04-0025-06

2017-02-17

宋燕鹏(1978-),男,河北永年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博士后。

责任编辑 温优华 石恩宇

猜你喜欢
道长客家人道教
白云观的小石猴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两棵树 你砍哪一棵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神兵阁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转运(短篇小说)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