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洁 王 琳 袁 博 冯 静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就业高压之下高校及毕业生的应对策略
徐 洁 王 琳 袁 博 冯 静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在政府相应利好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重点研究高校及应届毕业生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高校;转变;问题
2016年毕业季已经结束,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65万。2017年招聘季即将到,今年高校毕业生达79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在就业高压之下,政府在逐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并且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作为就业问题的直接关系人,无论是培养人才的高校还是寻求工作的大学生都急需转变观念,及时适应市场需求.
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可采取多层次多方面模式如精英模式-团体模式-制度模式-系统模式等去灌溉学生精髓,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含职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度。
其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其一,由于高校招生的计划始终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因此,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都必须改行。如果没有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这些学生就只能失业或待业。其二,无论是创业还是各类性质的创新,都需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没有以广博为基础的“精专”不是真正的精专。
最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大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
在市场经济和某些舆论导向的影响下,又使许多学生在择业上形成了“就东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的观念。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少有人问津;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高收入、高福利单位,而对广大的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则不屑一顾。如果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改变,这种假性就业难的现象就很难消除。
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
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1]林志强,祁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分析——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视角》,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3):98-95。
[2]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吴湉南;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