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钊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论儒家倡导的优秀政治理念在当代治国理政中的现实价值
黄 钊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儒家十分关注现实人生,关注国家民族兴衰,关注黎民百姓的饱暖生存。这一切,推动儒家大力倡导“德政”,坚持在政治上把“民惟邦本”、“天下为公”、“举贤任能”、“精忠报国”等重要优秀政治理念,大加传扬。它不仅对古代君臣制定大政方针、优化政权结构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对历代君臣和广大士民搞好修身立德,产生过积极效应,因而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它们对于当今我国各级党政干部搞好治国理政,也有不可低估的理论借鉴价值。
儒家; 政治理念; 民惟邦本; 天下为公; 举贤任能; 精忠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参观考察山东曲阜孔府时,曾強调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100,今年五月,习总书记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论述,客观而中肯,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价值,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导向。本文拟以儒家学术为切入点,集中探讨儒家优秀政治理念在当代治国理政中的现实价值。
儒家十分关注现实人生,关注国家民族兴衰,关注黎民百姓的饱暖生存。这一切正是儒家的优势所在。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人格追求和政治向往。我们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若做到了“为政以德”,那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样,收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良好效果。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儒家在政治理念的构建方面,把“民惟邦本”、“天下为公”、“举贤任能”、“精忠报国”等重要理念作为核心內容,大加传扬。这些理念,既表达了儒家崇尚德政的价值取向,又给古代士人修身立德提供了重要启示。它们不仅对古代君臣制定大政方针、优化政权结构,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对于历代社会实施调节君民关系和吏民关系,产生了积极效应,因而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的上述理念,对我国古代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道德建树、社会理想、人际关系等,均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同时,到了今天,它们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启迪各级干部搞好治国理政,也有不可低估的理论借鉴价值。
“民惟邦本”,意在強调民众是立国之本,突出的是民众在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地位,提醒统治者在政权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保民、爱民,否则就无法完成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民惟邦本”一语,最初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原文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思想虽未必出之夏代,但作为一种治道观,它即使是后人伪托,也从特定层面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崇尚民本的政治主张。例如,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明确提出过“敬德保民”的主张。那时,人们十分信奉“天命”。而周公则把保民放在与崇尚天命相并列的地位。在周公看来,天命和民意紧密相关,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引《周书·泰誓》);“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等语,都是周公民本思想的写照。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主张。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这都表达了孟子的民本理念。后來,战国末年的荀子,对先儒的民本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荀子运用“舟水之喻”的著名论断,來阐明君民关系,指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荀子·王制》)这就从本质上论证了“平政爱民”的必要性。到了汉代,贾谊在总结秦朝覆灭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对民本思想作了深刻总结,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新书·大政上》)这就对民本的内涵,作了最明确的概括。既然“民”是国家之本、君王之本、官吏之本,则当权者不能不正确处理好君民关系、吏民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统治者必须减轻民众的负担。北齐学者刘昼围绕这一点,提出:“宽宥刑罚,以全人(‘人’,读为‘民’,下同)命;省彻徭役,以休民力;轻约赋敛,不匮人财。”(《刘子·爱民篇》)毫无疑问,这些主张,有利于减轻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压迫与剝削,因而具有进步意义。它可以启迪当权者改善自己的大政方针,缓和社会矛盾。
历史上一些开明的统治者,正是在民本思想的感召下,逐渐产生了对民众的敬畏感,由此而注重修身立德。例如,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曾用荀子的“舟水之喻”教训太子李治,他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2]125表明李世民确实对“民”具有敬畏感。据《贞观政要·君道》载:“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斃……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这个记载,充分反映了李世民对“民本”之道,理解得相当透彻,并落实在他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他亲手开创的“贞观盛世”,在“爱民”、“保民”方面,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故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上述历史経验告诉我们,古代封建君臣在接受了“民惟邦本”的理念后,尚且能够注意改善治国理政的方略,在关心民生、尊重民力方面作出成绩。今天,我们的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的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党政干部作为“社会公仆”,难道不能够在关心民生、尊重民力、坚持群众路线方面,比封建士人和封建君臣作得更好一些吗?毫无疑问,完全可以作得更好一些。因为我们的党和国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制定出“以人为本”的国策,因而为人民群众兴利除害,是广大干部应尽的职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367所以,古代思想家倡导的“民惟邦本”理念,完全可以借鉴过來,以丰富与充实当今党政干部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追求,并为今天的洽国理政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下为公”一语,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以公义战胜私欲,要求人们去私尚公,关心整体利益,献身于国家民族的共同事业。它既是为政者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修身立德者的关键环节。所以要践行“天下为公”理念,执政者必须在言行举止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一是要践行 “尚公”的品格。《吕氏春秋·贵公》言:“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疑‘生’为‘立’之误)于公。”这是告诉人们,“公”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做到了“公”,就可以得天下;反之,若偏私丧公,则必然丧失天下。可见,为政治国,不能不践行尚公之德。“公正”一词,较早见于汉代班固《白虎通义·爵篇》:“公者通也,公正无私也。”这是明确把“公”释为“公正无私”,表明“公”崇尚的是“公正无私”的道德追求。故《忠经》曰:“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天地神明章》)这里用“至公无私”來诠释“忠”,认为做到了“至公无私”,就是忠于职守,就能合乎政德的要求。故《尚书·洪范》明确提倡“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认为作君王的,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使王道正直平稳,永无波折。充分显示出“公正无私”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价值。
二是要践行“清廉”的品格。要做到“公正无私”,主体必须清廉自守,不假公济私,不徇私舞弊。所以先哲们提出“以廉为本”的基本理念,自觉地以“清廉”自律。所谓“清廉”,指的是在对待财利方面,能克制私欲,不受贿、不贪污,具有“清白廉洁”的品性。《吕氏春秋·忠廉》曰:“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汉代刘向曰:“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说苑·说丛》)这都阐明“廉”的本义,正是这种“清白廉洁”,决定了它是执政之本、为官之宝。故《汉书》作者班固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卷八《宣帝纪》)说明为官执政不能不具备廉德。《晋书·阮种传》云:“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深刻揭示了廉德在政权建设中的作用。明代清官海瑞,把“廉”作为“处事临民之龟镜”(见《海瑞集》下篇:《令箴》)。清代学者王永吉言:“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御定人臣儆心灵·循利论》)这从上行下效的角度,说明官员能否清廉,直接关系社会风俗的优劣,的确忽视不得。正是在这些价值观的指导下,儒家学者代代相承,呼唤廉政,抨击暴政;颂扬清官,鞭挞贪官,它们成为我国历史上反贪拥廉的一声声警钟。这无疑有助于历代政权的优化和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
以上说明,古代先贤提出的“天下为公”理念,既包含“公正无私”之意,也包含“清廉自守”之义,这两个方面,都是为政者应当践行的道德规范。它不仅有效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而且到了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这是因为,贯彻 “公正”、“清廉”,乃是当代党政干部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3]394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3]390这些重要指示,很有针对性、现实性,说明我国古代崇尚“天下为公”,倡导“公正无私”、“清廉自守”的品格,到了今天仍可在治国理政中,再造辉煌。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全面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下,它们无疑有助于加强广大干部的思想建设,把反腐倡廉方针落到实处。
谈到“举贤任能”,一般人只知道墨子曾大力倡导“尚贤”理念。其实,在墨子之前的孔子,早就提出“举贤才”的主张。据《论语·子路篇》载:孔子的学生仲弓在“为季氏宰”时,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又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舎诸?”从这一记载可知,孔子确实明确提出过“举贤才”的政治主张。又,《礼记·礼器篇》载:“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不难看出,这个记述也表达了儒家举贤任能的价值取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儒家的后起之秀荀子,对先哲的举贤任能思想(特别是墨子的“尚贤”理念),作了重要继承与发挥。荀子在他的著作中,多次突出“尚贤使能”这一命题。他曾强调圣明之君要在“得人”上下力气。其所谓“得人”,指的是“得贤才”,说:“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而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荀子·君道》)不难看出,这里旨在说明举贤任能的重大价值。故又说:“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又说:“隆礼至(疑‘至’为‘重’之误)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见《荀子·君道》)荀子还强调说:“明主尚贤使能而饷其盛,暗主妬贤畏能而灭其功。”在他看來,国君选择贤能之臣,国家治理就有可靠保证。指出:“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庭不颇;……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见《荀子·臣道》)这是说,有了正义之贤臣,则朝庭大政方针就不会偏邪;有了守边的能臣,则国家疆土就不会丧失。由此,他进一步指出:故为君之人“欲立功名者,则莫若尚贤使能矣”。可见,尚贤使能多么重要。
“举贤”、“任能”,既是我国古代先贤崇奉的治国之道,也是为政者修身立德的重要体现,曾对我国古代政权建设和官德塑造,产生过十分积极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其值得关注的现实价值。强调“举贤”、“任能”,就是要求各级当政者,注重选用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当前,我们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目标极其辉煌,工程极其艰巨,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才能完成历史付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正是有鉴于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組织路线來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來,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重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转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4]415。习近平同志也指出:“我们党历來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來抓。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说的:‘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3]411以上邓小平、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我国先贤倡导的“举贤任能”政治方略,在今天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仍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百倍重视。
“精忠报国”一语,最初可能出之于宋代。据《宋史·岳飞传》载:岳飞之后臂刻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肤里”。这里的“尽忠报国”,后來被世人传为“精忠报国”。由“尽忠”变为“精忠”,可能与宋高宗赵构曾题写过“精忠岳飞”四字有关。“精忠”,指的是最纯洁的忠诚。“精忠报国”,指的是以最纯洁的忠诚报效祖国。这一理念,虽迟出于宋代,但“精忠报国”作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早已成为优良传统,深入人心。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一种对祖国忠诚与热爱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是社会高尚道德和人间正气的体现。它作为一种伦理精神,比道德规范更崇高、更具感召力。我国历代英杰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充满爱心。“精忠报国”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早已闪闪发光。特别是情系故土的深厚情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匹夫有责的崇高使命感、视死如归的英勇献身精神,都曾警天地、莅鬼神,与日月同辉。例如,爱国诗人屈原,在遭受放逐之后,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以其不朽诗篇《离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直至“自沈汨罗以死”(《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忠贞不渝;西汉爱国将领霍去病,为抗击匈奴贵族对中原人民的侵扰掳掠,他马不卸鞍、衣不解甲地在疆场度过了戎马一生。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劳,特地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但他不去享用,却深情地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汉书·霍去病传》)这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至今仍成为激励人们热爱祖国的光辉典范。还有,西汉戍边老将赵充国,为抗击匈奴入侵中原,不顾自身七十高龄,请缨杀敌,“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汉书·赵充国传》)多次为国立功。南宋大臣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不幸被俘,宁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又作《正气歌》,曰,“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终于为民族大义英勇赴死,其忠肝义胆光照日月。清末北洋海军将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指挥致远舰英勇奋战,直至“弹尽舰伤”,仍勇往直前,“不怕挫馁”,下令加快舰速,猛冲敌舰,“誓与俱亡”。当致远舰被敌击沉后,邓世昌决意“义不欲生”,乃投海而殁,以身殉国。杰出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在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本可“出走”逃脱朝廷追捕,而他为了以流血唤起后来者的觉醒,拒不出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于1898年9月28日英勇就义,死前大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5]160-170表达了维新志士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抗日爱国将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吉鸿昌将军,因从事抗日活动不幸被捕,于1934年11月24日在北平刑场英勇就义。他迈步进入刑场后,在地上捡起一根树枝,从容地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就义诗,表现了为国捐躯的英勇气概。中国共产党又一名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将军为了抗击日寇侵略,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多次给日寇以重大打击。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县被日军包围,面对饥寒、疲劳、伤病交加的环境,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战斗,直至以身殉国,表现了中华儿女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
以上所列爱国志士,虽处于不同时代、生活于不同历史环境,但他们“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却永载史册,光芒四射,它必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献身社会主义壮丽事业的豪情壮志,这对于我们搞好今天的治国理政,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应竭尽全力将之发扬光大。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攺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我们应当自觉贯彻习近平同志这一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治国理政中,再建功勋,大放光彩!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编校 左葛生)
On Reality Value of Excellent Political Concept Advocated by Confucianism in Contemporary Governance
HUANGZhao
(College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The Confucianism concerns greatly the real lif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and survival of fed and warm of the people. All this promoted Confucianism to advocate “benevolent rule”, insist on politically the important and excellent political concept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world is for all”,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and ability” and “serve the country with unreserved loyalty” and spread this concept greatly. It not only indicated the direction for the regime to make policy and optimize the power structure,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for the generations of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and the majority of people doing well in cultivating their morality and thus, effectively pushed the civilization progress of the ancient society in China. Meanwhile, there a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s for today's leaders at all levels to do well in governance.
Confucianism; political concept;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world is for all;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and ability; serve the country with unreserved loyalty
2016-11-26
黄钊(1939—),男,湖北黄梅人,教授,博导,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D602
A
1673-0313(2017)02-0069-05